2023年中考备考语文第三轮复习冲刺模拟卷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举报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东营市2023年中考备考语文第三轮复习冲刺模拟卷 语文试题(含解析) (总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你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按要求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 2.本试题不分ⅠⅡ卷,所有答案都写在答题卡上,不要直接在本试卷上答题。 3.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对应的答题卡区域,不得超出规定范围。 一、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果实馥郁的香气没有让咏唱角逐的鸟儿们沉醉,却将山野熏成了檀紫、猩红、金黄和蚕白,而那àn然失色的叶子从果实的缝隙中悄无声息扑向沉默的土地。 ①角____ ②àn____ 【答案】 (1). ①jué (2). ②黯 【解析】 【详解】考查对汉字字音字形的辨析与书写。“角”多音字,jiǎo、jué,“角逐”读作“jué”,“黯”不要写成“暗”。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应对重大挑战、 重大风险、解决重大矛盾,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 ②当 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熹,则弥足珍贵。 ③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贫困代际传递。 A. 抵制 喧嚷 阻挠 B. 抵制 喧嚣 阻挠 C. 抵御 喧嚷 阻断 D. 抵御 喧嚣 阻断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对近义词的理解。抵制:阻止,抗拒,排斥的意思。抵御:抵抗,防御外敌的意思。“风险”不能说“抵制”,排除AB。喧嚣:声音大而嘈杂、吵闹之意。喧嚷:(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②句语境应是“喧嚣”,排除C,故选D。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国际上看,能成功从中等收入跨越到高收入的国家实际上是凤毛麟角的,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要成功跨越,面临的挑战更大。 B.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文学艺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出现看似异军突起,实则厚积薄发。 C. 迫不及待的环境与生态问题,促使我们超越民族国家的疆域,从“全球史”的大视野看待和解决中国发展带来的问题。 D. 很多孩子对奥赛不感兴趣,家庭也因负担不菲而苦不堪言,但家长仍然全力以赴、不计成本把孩子送进奥赛培训班。 【答案】C 【解析】 【详解】C. 迫不及待:迫:紧急。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不合语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使用国家主权网络IPV9和具有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平台,是实现“一带一路”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两个100年奋斗目标的强力保障。 B.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既能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业,又能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潜能,还能鼓励本土人才勇攀高峰。 C. 端午节假期到来,人们除了吃粽子、赛龙舟外,还可以游览名人出生地和文化遗产地,了解和唤醒文化记忆。 D. 很多人知道气候变暖主要源自老旧汽车和大型工业设施的废气排放造成的,却不知道饮食习惯也影响着气候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B.语序不当,改为:既能鼓励本土人才勇攀高峰,又能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业,还能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潜能。C.词语不搭配。去掉“了解和”。D.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 5.填空。 ①正如王安石《登飞来峰》诗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只要我们将眼光放得高远,操正义、铸伟业,就无所畏惧、不可战胜。 ②王绩“________,________”与王维“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的诗句有着相似的意境。 ③李清照《渔家傲》中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似梦似幻、浑茫无际的恢弘雄奇境界。 ④宫中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内外异法也。 【答案】 (1). ①不畏浮云遮望眼 (2). 自缘身在最高层 (3). ②树树皆秋色 (4). 山山唯落晖 (5). ③天接云涛连晓雾 (6). 星河欲转千帆舞 (7). ④俱为一体 (8). 陟罚臧否 (9). 不宜异同 (10).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11).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12).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13). 不宜偏私 【解析】 【详解】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晖、俱、陟、臧否、昭、陛”等字词的书写。 6.名著阅读。 “刷子李”“张大力”均为当代著名作家____短篇小说集《____》中的人物形象。作品中的这些市井人物职业、秉性不同,但大都身怀绝技、本领超凡,如规矩格色且医术高超的华大夫、____等。这些作品故事性强,其共同之处是运用____等写法,使行文异峰突起,大起大落,从而凸显人物特长或特征,产生撼人心魄、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答案】 (1). 冯骥才 (2). 俗世奇人(市井人物) (3). 洞若观火又能急中生智的好嘴杨巴(或只认识牙却不记得人的华大夫、能让鱼“绝后”却最终被鱼“绝后”的大回等) (4). 设置伏笔(或抑扬并用、擅作突转、铺垫蓄势、营造高潮等) 【解析】 【详解】《俗世奇人》作者是冯骥才。全书由18个短篇文章连缀构成,有《刷子李》《张大力》《苏七块》等。《蓝眼》中善于识别假画的蓝眼——江棠。《泥人张》中能用泥巴塑出惟妙惟肖人型的张明山——泥人张。运用一波三折、曲折有致、巧兴波澜等写法。 7.综合性学习。 在我国,“和”文化意蕴丰厚,深入人心。请你参加“‘和’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源流追踪 (1)“和”金文写作,是的省略,吹奏用芦管编成的“排笛”,乐音美妙谐调;“”即说话、言论。“”“”以后者比喻前者。“(郑)纲等从而和之,议始定”即用其本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则用其引申义: 。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和”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夫和(不同因素和谐相处)实生物,同则不继(发展)。(《国语·郑语》) ②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义赏》) ③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 “和”远流长 (3)3月22日“国际幸福日”到来之际,班级举办“‘和’美中国”文化传承活动,请提出一项倡议。 【答案】(1)言论相互响应、谐调(或声音相应) 和睦 (2)和而不同(或和实生物) 敬畏自然(或不违天时) 天人合一 (3)示例一:举办人类“和谐发展,共筑幸福”主题演讲或征文活动,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义。 示例二:开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繁衍的环境”志愿者宣传活动,向社会传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观。 示例三:举办“拯救濒危生物”图文展览,让人们更多了解濒危生物相继灭绝的可怕现实。 示例四:开展“扫黑除恶”手抄报展览活动,宣传国家扫黑除恶的法律法规以及取得的成果。 示例五:开展向“结对”学校贫困生爱心捐助活动,与他们共铸美好理想。 【解析】 【详解】(1)“从而和之”意思是就跟随着附和这一主张。“和”表示不同声音、不同观点因相合拍、相融合而产生共鸣,强调诸异而致同;“和无寡”意思是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和”表示和睦。 (2)材料一,“和”是不同元素的结合,不同、差别是“和”的前提,这样的“和”才能长久,“和成”的物才能丰长。如果“去和取同”,那就会“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有和实生物的内涵。材料二,指做事不可只顾眼前利益而丢失长远利益。协调好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人类的发展。有取之有度的内涵。材料三,要向天学习进取之心;地,容纳万物,要向地学习包容之心。要人做事光明磊落,知错能改;要人不违背大自然的规律;有天人合一的内涵。 (3)要围绕“‘和’美中国”文化传承活动,发出具体的倡议。如开展“杜绝校园暴力,创建和美校园”专项教育治理活动,做好自尊自律、防微杜渐工作。 二、阅读欣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武陵春①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①本词写于避难浙江金华期间,词人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丈夫死去,流离无依。 8. 词人情感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对此谈谈你的理解。 9. 本词艺术表现自出机杼、浑然天成,试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案】8. 示例一:以不同角度和层次表现屈曲而浓重的情感:上片落花残香触发词人物是人非的感慨,既写出哀愁由隐到显的变化,又表明哀愁的浓重及其原因;下片另辟蹊径,以泛舟溪上意念产生和对这一意念的否定,写出哀愁难以承载的沉重,情感曲折跌宕,愈转愈深。 示例二:借举止神情和心理表现出人物情感的抑扬曲折:倦于晨妆,蓄含了无尽的酸辛,睹物伤怀,想要倾诉话未出口却已泪水横流;内心欣喜于双溪春光,暗生泛舟溪上的想法,但担忧猛然袭来,沉重的悲愁又重新压上心头。 示例三:下片用动词蓄势,使情感表现得婉曲而深沉:连用“闻说”“也拟”“只恐”三个关联性的动词表现心理的变化。本来还在流泪,但听说双溪春色尚好,瞬间心生暖意,打算“泛轻舟”,但是内心的愁绪如此沉重,轻舟焉能承载?蓄势之后猛然跌宕,将情感表现得婉转而深沉。 9. 示例一:上片侧重于对艺术形象外形的表现,下片侧重于对内心的传达,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 示例二:以“春天”节令为载体,使全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春日风吹雨打落花为尘,美好的事物遭到摧残,自然触发了对悲惨际遇的回忆与内心的痛楚。双溪美好春色使词人产生泛舟意念,却因愁绪沉重轻舟难以承载而作罢。 示例三:运思缜密独到。将“愁”比喻成可以装载事物,且以夸张极言愁苦之沉重,极富创意。且其紧承上句“轻舟”而来,“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思维缜密,浑然天成,构成完整意境。 示例四:化精神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可感的形象。词人别出心裁,赋予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轻重的“愁”以重量,将内心愁绪的浓重形象真切地表现出来。 【解析】 【8题详解】 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词的下半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这里,上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9题详解】 考查对诗词的鉴赏。如,此词情景交融。以落花为背景依托抒写情感。落花已变成尘香,既暗示此前曾是风吹雨打、落花成阵的日子,又形象比况美好事物遭受摧残,也寄托了词人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际遇和沉重哀愁。再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我们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