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贵州省铜仁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自我评估提分卷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载途(zài)            连翘(qiáo)       萌发(méng)        销声匿迹(nì) B.鸟臀(tún)            褶皱(zě)          遗骸(hái)          长吁短叹(xū) C.劫难(jié)            雉鸡(zhī)        缄默(jiān)        夜阑人静(lán) D.狩猎(shòu)          繁衍(yán)        山麓(lù)            海誓山盟(méng) 2、下列词语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卑鄙  劫难  赋予  袖手旁观 B.缅怀  稀疏  彷徨  不知所措 C.襁褓  萌发  驰聘  格物致知 D.趋势  寒噤  思慕  不修边幅 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②可是,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③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细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 ④虽然这个水滴也能映照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 ⑤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 A.①④⑤③② B.⑤③①④② C.③①④⑤② D.②③④①⑤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理想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水平。 B.不努力学习,那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C.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语文。 D.同学们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默写 (1)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_,宛在水中沚。(《蒹葭》) (2)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3)夕阳西下,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4)《过零丁洋》一诗表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以其境过清        (2)不可名状 (3)俶尔远逝            (4)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2.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3.断句。 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4.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甲文: 乙文: 5.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壶口瀑布 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式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徐霞客游记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1.请根据提示,分别拟写一个小标题。 (1)文章第二段:______ (2)文章第三至五段:______ 2.在文章第二段中,作者调动了哪两种感官描写壶口瀑布? 3.赏析下列句子。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2)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4.作者写第一次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5.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一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这是《诗经》中常用的哪种写法? 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翻译下列句子。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_____ (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_____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_____ (5)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_____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_____ (7)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_____ 七、作文(共4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试卷上,我们填写答案;生活中,我们常常在寻求答案。答案有正误之分,有好坏之别,有时又不止一个。有些人,为了获取答案,穷其一生;有些时候,获取答案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有价值…… 请以“答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1)自定立意,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4)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