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甘肃省平凉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通关试卷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怠慢(dài)                  皎洁(jiǎo) 凫水(fù)                         欺侮(wǔ) B.蕴藻(zǎo)                  行辈(háng) 宛转(wǎn)                       忌惮(dàn) C.旺相(xiàng)                  纠葛(gē) 踊跃(yǒng)                      模样(mú) D.潺潺(chán)                      家眷(juàn) 撺掇(duò)                         弥散(mí)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敦实  羁绊  瞬息万变  顾名思意 B.挑剔       俯瞰       相辅相承       风云变幻 C.辐射       斑斓       目眩神迷       纷至沓来 D.挑衅       演绎       轻歌慢舞       怒不可遏 3、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 ②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 ③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 ④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⑤那年,他已经87岁了。 A.①⑤③②④ B.①③②⑤④ C.③⑤②①④ D.③①⑤②④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立足于现实生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B.食品安全规划提出,获得许可证的餐饮服务单位全面推行“明厨亮灶”;严格互联网食品经营、网络订餐等新业态,落实网络平台食品经营资质审核责任。 C.随着越来越多的共享单车出现在街头巷尾,乱停乱放、直接骑回家甚至恶意破坏等诸多不文明现象也层出不穷。 D.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古诗文默写。 (1)              ,白露为霜。(《诗经》) (2)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3) 白居易的《观刈麦》中,“            ,             ”这两句表现了割麦者顶着烈日辛勤劳动、筋疲力尽,却仍然惜时如金的矛盾心理。 (4)在古诗词当中,作者常化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达热血男儿的愿望。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             ,             ”两句以魏尚自比,表达了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的愿望;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             ”用窦宪燕然勒石为喻,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司马光《唐太宗论止盗》)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1)阡陌交通(        )             (2)具答之 (       ) (3)或请重法以禁之(       )     (4)自是数年之后(       ) 2.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问所从来,具答之 B.民之所以为盗者 C.上哂之曰 D.或请重法以禁之 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4.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起码是因为那里没有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的目的是什么?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②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③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④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⑤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⑥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⑦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⑧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⑨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⑩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⑪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 1.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2.写王阳明格竹是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目的是什么? 3.第⑨段中第一句中加点的词语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4.在本文第⑩段中作者举自己的经验为证。这种作法妥当吗?写出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前两句渲染凄苦的氛围,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面内容做铺垫。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了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你是怎么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话的?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下面是小慧同学阅读《傅雷家书》制作的读书卡片,请你帮她补充完整。 阅读策略 内容呈现 问题与理解 选择性 阅读 关注话题:成长之路 (1)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2)说来说去,我仍抱着“宁天下人负我,毋我负天下人”的心愿。我相信你也是这样的。 (3)心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 小慧针对所关注的话题阅读相关章节,并摘录了书中有启发性的三段文字,说说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写两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共40分) 以“家乡的节日”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任选一个角度立意;②文体自选;③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