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吉林省吉林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通关试卷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雾霭(ǎi) 纠正(jiū) 缄默(xián)迁徙(xǐ) B.赌注(dǔ) 撤回(shè) 沼泽(zhǎo)符合(fǔ) C.蹼鹬(yù) 弥漫(mí)   黑鹂(lí)   预料(yù) D.频繁(bīn)偶尔(ěr)   喧嚷(xuān)稀疏(shū)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灯蛾  咕噜  领域  夜深星澜 B.掌故  静穆  退色  翠羽流苏 C.怅惘  油坊  点缀  斗方大字 D.幽悄  霄夜  思慕  意味深长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当年的情景又历历在目地浮现在他的眼前 B.大风朔雪冰冻接踵而至,天气越来越冷,冰层越结越厚,一片冰川期降临的预兆 C.泰山悠久的历史背景,深邃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名人墨客纷至沓来,朝山览胜 D.宾利先生仪表堂堂,大有绅士风度,而且和颜悦色,没有拘泥做作的气派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C.通过参加沈从文作品研读会,使我对富含浓郁地方气息的文学作品兴趣更大了。 D.每天傍晚时分,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散步。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古诗文名句默写。 (1)半匹红纱一丈绫,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2)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缺月挂疏桐,________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呐喊,体现了他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5)李白的《送友人》中有山有水,一动一静,相映成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 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 , 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①封德彝(568 -627);名伦,字德彝, 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骈死于槽枥之间       槽枥:马槽。 B.策之不以其道       策:马鞭。 C.上令封德彝举贤       举:举荐。 D.各取所长       长:长处。 2.下列句子朗读语气处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陈述语气) B.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诘问、祈使语气) C.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反问语气) D.德彝惭而退。(陈述语气) 3.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B.乙文中唐太宗认为,古代能治理好国家的帝王,是发现并使用自己国家的人才的。 C.甲乙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 D.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5.阅读甲乙两文内容,选择其中一处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自然的语言 ①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③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④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⑤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⑥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⑦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⑧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⑨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⑩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中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⑪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比较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B.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C.物候学是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D.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2.选文第④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说法?试分析其作用。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各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各项中,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这首诗第一段运用了一系列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狂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了作者的焦灼苦闷以及生活处境的艰难。 C.这首诗第二段写一群顽童不听呼唤、抢走茅草的事和诗人的无可奈何。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请对这首诗中的画线句“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进行简要赏析。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5)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 (8)欣然规往(        ) (9)未果,寻病终(        ) (10)后遂无问津者(        ) 七、作文(共40分) 《回延安》是一首献给革命圣地延安的赞歌。诗人通过对自己回访延安时的激动心绪的描述,热烈地倾诉了对于延安的感激和眷恋之情。请你也写一首表达自己的感情或赞颂某一事物的小诗。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