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吉林省珲春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高分考试题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诘难(jié)     狡黠(jí)     吹毛求疵(cī) B.色挠(náo)     缟素(gǎo)   以头抢地(qiǎng) C.曳屣(xǐ)       叱咄(chì)   文采藻饰(zǎo) D.阐证(chǎn)   涉猎(shè)   味同嚼蜡(jué)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像繁植倘若用武之地从天而降 B.惯通单调封锁哑口无言先知先觉 C.镰刀枯干茅草走头无路接二连三 D.屋檐瀑布飞禽一丝一毫参天大树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花了大半天的功夫才给妈妈做好了这几道菜,谁知道吃起来让人觉得味同嚼蜡。 B.就冲着你三顾茅庐这番情意,明天的宴会我是去定了。 C.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鸿鹄之志。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烟波无际,天水相接,固然旷阔可观,一湾浅溪的明净,也使人感到宁静与亲切。 B.《史记》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通史”,主要是因为它是研究古代典章制度、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经济文化的重要史料的原因。 C.拙政园中的远香堂山水明秀,花木繁茂,其名字便体现了莲花“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是观莲的首选胜地。 D.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近代以后,仁人志士忧患的是民族自强、复兴和独立。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张岱《湖心亭看雪》 (1)《湖心亭看雪》中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湖心亭看雪》中用听觉写冰天雪地,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的寒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湖心亭看雪》中总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湖心亭看雪》中表达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的议论性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指朝廷) B.微斯人(如果没有) C.上哂之曰(不高兴) D.海内升平(太平)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或异二者之为/或请重法以禁之 B.是进亦忧/自是数年之后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上哂之曰 D.去国怀乡/朕当去奢省费 3.选出对甲、乙两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B.甲文中的滕子京是一个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胸襟阔达的官员;乙文中的唐太宗是一个贤明、体恤民情、倡导廉洁的君主。 C.甲文中作者追求的忧乐观与古仁人是相同的,乙文中唐太宗“止盗”的方法与群臣也相同。 D.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5.范仲淹“先忧而后乐”,超越个人的利害、荣辱;唐太宗心系苍生,体现一种担当与情怀。请说说当今我们是否需要继承这种心系天下的忧乐观。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走出阅读的“舒适圈” ①阅读是件令人享受的事情,但却不能一直抱着享受的态度去做这件事情,因为人总要踮起脚尖来,才能不断突破自身能力的天花板。 ②很多人在谈论一本书的时候,总爱用“好看”与否来衡量,对于那些以故事和情节取胜的作品而言,个人喜好固然是一条标准,但更多的书不能用读者的舒适与否来评判。如果仅仅将阅读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圈”,眼界和水平势必被自己的经验和偏见所囚禁。 ③就我的阅读而言,也经历了一个“走出舒适圈”的阶段。大学期间,作为一名刚开始学习国际关系的学生,我的阅读偏好是现实主义相关的著作,并以此界定“好看”和“不好看”。慢慢地,我发现这并不能完全解释所有的国际社会现象,于是,我开始努力克服自己“不舒服”的阅读感受,去完整阅读更多的其他领域的经典著作。慢慢地,我的思想变得更开阔,对问题的理解也更深入,收获越来越多。尝到甜头之后,我开始努力地走出一个又一个阅读的“舒适圈”,去获取更多新的、不同的知识。 ④工作之后,职责需求推动着我更努力去吸收新的知识,以适应新的环境,承担更重要的任务、这又是一轮克服不舒适感的战斗。既要学习岗位上的一些新知识,又要巴工作经验结合到理论中去重新学习,从初期的不适到逐步接受,再进展到学有所得,最后变成能享受这种学习。其实,在阅读中学习新理论、吸收新知识,都有一个形成舒适圈再打破舒适圈的过程,之后形成更大的舒适圈。随着圈子的扩大,脑中的内容越来越饱满,知识越来越丰富,能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⑤现实中,也有部分人不愿逃离自身的阅读舒适圈,不愿意看外面的世界,有的人自我定位就是“拿个铁饭碗、悠闲过日子”,不愿意在闲暇时间看一些需要“费脑”的书。这些现象皆源自于人们懒于变、安于现状害怕困难的本性。如果永远躲在舒适圈内,就好像每天走同一条路去上班,走起来熟悉且舒适,甚至闭着眼都能走到,可一旦老路被封,便没有新路可走。走出阅读的舒适圈,才能看到不寻常的景色,并找到到达目的地的新路线。 ⑥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存在专业知识交融的现象,我们如果一味理头于自己的阅读舒适圈,长此以往,就会出现知识面窄、看问题片面、解决问题不得力的情况。要跟上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需要我们克服惰性、解放思想,通过更具“挑战性”的学习,疏解“本领恐慌”。 ⑦其实,阅读就是在舒适圈和走出舒适圈中来回的过程,我们可以选择舒适,但是不该一直选择舒适。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请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 4.根据第⑤段画线句子,以“有的人”开头,为本段补充一个类似论据。 5.不仅阅读需要走出“舒适圈”,其实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们走出“舒适圈”。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谈谈阅读后的启迪。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人为何“茫然”?请用诗句回答。 2.划线诗句和下面词句都运用了典故,它们在情感上有何共同点?请简要分析。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仿照例句填空,使句子完整。 千里长堤溃于小小蚁穴,全盘棋局毁于一着不慎,——“小”可以毁掉“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可以变成“大”。 七、作文(共40分) 话题作文 从此岸到彼岸,是路程的距离;从此心到彼心,是心灵的距离。梦想到成功,是执着缩短了距离;善良与丑恶,是信念拉长了距离……这就是美妙得让人着迷,神奇得令人深思的“距离”。 请以“距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按要求作文。(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书写规范工整。(4)凡涉及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