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浙江省富德市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自测测试题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绽开(zhàn)       疲倦(pí)       小心翼翼(jì) B.搓捻(chā)        惭愧(kuì)     花团锦簇(cù) C.觅食(nì)          繁衍(yǎn)     不求甚解(shèn) D.陌生(mò)        奥秘(ào)       混为一谈(hùn)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B.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复去地睡不了觉。 C.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决别。 D.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叼叼地说着…… 3、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②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倡导“孝道”,更有其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③孔子曰:“孝,德之本也。” ④从远古时代的“孝感动天”的舜,到“亲尝汤药”的刘恒、“卖身葬父”的董永、“扇枕温衾”的黄香……不胜枚举。 ⑤我们国家是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孝行”贯穿整个社会发展史。 A.①③⑤②④ B.③①⑤④② C.②①③⑤④ D.③①②④⑤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B.能否杜绝餐桌上的浪费,关键在于人们的正确认识和自觉行为。 C.“扶贫楷模”王新法同志的感人事迹被报道后,在全社会迅速引发了巨大反映。 D.由于连降大雨,近期到公园散步的人比以前减少了一倍。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补全下列句子。 (1)“________”,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2)“________”,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3)春天像________,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4)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________,走着。 (5)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小题 【甲】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唐雎不辱使命》)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元方入门不顾(动词,照顾) B.君与家君期日中(动词,约定) C.以君为长者(介词,把) D.非若是也(代词,这样) 2.对文中加波浪线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B.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C.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D.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列对文段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对话皆聚焦冲突。甲文的人物对话围绕“谁有礼貌”、乙文的人物对话围绕“要不要服从秦国要求”进行。 B.甲乙两文对话均展现应答智慧。甲文元方有理有据,睿智回应;乙文唐雎据理反诘,沉稳应对。 C.甲乙两文皆用对比。甲文客人冲动无礼对比元方有礼有节,乙文唐雎不卑不亢对比秦王盛气凌人。 D.甲乙两文语言简练。甲文仅“引”字就写出友人惭愧示好,乙文以一“否”字就表现出唐雎态度鲜明。 4.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 ②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碑 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站立在天安门广场。其时,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 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它背面的碑文,我细细地读;它底座上的浮雕,我也一一细细地看了。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夯实了我对它们的记忆。 忘不了的还有,离开的时候,见石栏杆前,一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下巴指点,孩子伸出豆芽般的小手,抚摸石栏杆上突出的圆柱。它使我怦然心动。刹那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我心头涌现。我不由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此碑丰哉!丰碑千丈! 后来,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见纪念碑。不过,有时是细看,有时只是扫那么一眼。然而,终因看的次数数也数不清了,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手书的碑文,不敢说可以倒背如流,起码是牢牢地记在心里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们的体会弥深。 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竟发现,我并没有读懂! 南泥湾有一个泉,叫作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阴,掩映着一座烈士纪念碑。那是当年王震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在这儿开展大生产运动时立下的。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周围一片静寂,只看见几个默默耕作的农民。碑前也只站着我和陪同我的一个同志。碑如苍茫天边的古老星体,我俩是卫星一和卫星二,绕着它运行。 它的正面,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我的呼吸急促起来。啊,一个旅历年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 泉水如泣如诉。 陪同者告诉我,年前,一位烈士的亲属从南方来,趴在碑上查找烈士的名字,整整找了半个小时,都没有找见。他说,假若让他到一个团的营房挨着门找人,也该找到了。 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没有数,只是粗估了一下;然后我将目光投向前边开阔的川道。我在想:要是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那么,他们足足可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要是他们又像开誓师会那样齐声高呼,那么,这条川道将震响着多么恢宏的一片声音! 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那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后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么?名字的数目,不是几十万,不是几百万,而是几千万!要是把那些名字也都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加上东西长安街也是站不下的。就是把偌大的北京城挤得房倒屋塌,也摆不下他们的巨大阵容!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 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却是不易读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 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得懂。读碑也需要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现在完全读懂了么? 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起码不会因为人生道路的漫长,口袋里的什么东西丢了,也发现不了;起码不会在某一天,摔了跤,眼镜也打碎了,抬头望望,说天安门广场的那个环绕着浮雕的高大建筑,只是一个美丽的装饰。 1.文章大半部分写作者“读”的两座碑,他分别“读”到了什么?他的感受有什么不一样?________ 2.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竞发现,我并没有读懂!”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作者为什么说“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________ 3.作者“读碑”,最后读懂了哪些内容?________ 4.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________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观沧海》,完成小题。 1.下列对本诗诗句的品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两句借景抒情,写诗人来到碣石山,登山观海。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诗人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C.“洪波涌起”这四个字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了日月星汉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的宏大抱负。 2.《观沧海》中,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举一例简要分析。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根据原著中相关的章节,仿照示例,再写出一处能够表现作者“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批判”的内容。 【示例】温馨的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描述孩子们在百草园的雪地上捕鸟的情景。 七、作文(共40分) 文章歌颂了无私而伟大的母爱,也表达了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怀念。请你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写一段关于“母爱”的片段,200字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