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自测模拟提分卷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怒号(háo)    挂罥(juàn)    塘坳(ào)       俄顷(qǐng) B.布衾(qīn)    丧(sàng)乱    见此屋(xiàn)   大庇(bì) C.突兀(wù)    广厦(shà)     辗冰辙(niǎn)    两鬓(bīn) D.口称敕(chì)  两骑(jì)     红绡(xiāo)      系牛头(xì) 2、下列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恐怖 调零 署名 名人逸事 B.和蔼 襁褓 趋势 挑拨离间 C.挚爱 卑鄙 绚丽 豁然开朗 D.拙劣 枯燥 纳闷 阳奉阴违 3、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全民阅读率的上升,显然是一件好事。    ②因此,全民阅读质量的真正提升之路还很漫长。    ③但有必要思考的是:现在提升的到底是整体式阅读还是碎片式阅读,到底是深阅读还是浅阅读? ④或者把问题进一步简化为:到底是高质量的阅读还是低质量的阅读?    ⑤在这方面,并没有准确的数字区分,但就我们眼中所见而言,高质量阅读,可能并不尽如人意。 A.②④①③⑤ B.①③④⑤② C.②④⑤③① D.①④⑤③②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都包涵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B.通过创建文明城活动,使海拉尔区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C.中国两弹一勋“功勋科学家”孙家栋虽然已87岁高龄,但“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他的事迹感动着中国,激励着我们。 D.运动会上,张明把运动员拼搏的身影和同学们呐喊加油的声音拍成照片发到了班级群里,为同学们留住了精彩瞬间。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者、篇名。(8分) ①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②谁见幽人独往来,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_________________》) ③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⑤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⑥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在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后,推己及人,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各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我们已学的“记”这种文体下面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记”是一种古代文体, 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 者感情和主张。 ①《岳阳楼记》②《核舟记》③《醉翁亭记》④《小石潭记》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隔篁竹,闻水声       不求闻达于诸侯 B.日光下澈       主人日再食 C.皆若游无所依       似与游者相乐 D.不可知其源       林尽水源 3.下面链接材料也写到了水,试与本文对水的描写作比较,二者有什么异同之处? 【链接材料】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总与一缕炊烟有关》,回答问题。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佘烬中,默默地守望着。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 ③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顷,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 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 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刷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 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举著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 ⑪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啰,开饭啰!”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⑫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 ⑬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 ⑭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 ⑮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 ⑯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⑰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 1.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2.本文语言蕴涵丰厚,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请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语句。 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3.下列对文章的品鉴,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⑮~⑰段卒章显志,点明了写作目的,揭示了文章中心,升华了作者的情感。 B.以“总与一缕炊烟有关”为标题,表明文章写作的是“与炊烟有关”的人和事,有揭示内容和主题的作用;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C.本文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刻画母亲形象,抒写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D.文章以母亲从炊烟中走出开头,又以母亲站在炊烟中喊“我”结尾,两个实景首尾呼应。 E.母亲来到“我”这里,吃饭时仍然小心客气地坐在“挂角”的位置,这让“我”黯然神伤。 4.学习本文,结合自身成长经历,举一例说说父母(或亲人)怎样关爱你,你将如何表达对他们的感恩之情?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你认为首联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参照加点的文字,改写画线部分,使这段话形成句式整齐的排比句。 理想不是现成的粮食,而是一粒需要我去播种的种子;理想不是绘就的画卷,而是一张白纸,需要我去描画;理想不是葱笼的绿洲,而是一片荒漠,需要我去开垦。 七、作文(共40分) 请根据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写一篇半命题练笔。 要求:①题目:小石潭真        (只允许填一个字)。②200--3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