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动力学初步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举报
资源描述
第四章第四章 化学动力学初步化学动力学初步5.1 化学反应速率5.2 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5.3 反应级数5.4 反应机理5.5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5.6 基元反应速率理论5.7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第1页第1页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 宏观:热力学、动力学 热力学:过程能量互换(H)、过程方向(G)、过程程度(K)-也许性。动力学:反应速率(快慢)、反应机理(如何进行)-现实性。第2页第2页例:N2(g)+3 H2(g)=2 NH3(g)H =-92.22 kJ.mol-1(放热)G =-33.0 kJ.mol-1G =-RT ln K K=6.1105但事实上,但事实上,R.T.,常压,观测不到反应。,常压,观测不到反应。第3页第3页热力学不涉入时间,当然不包括反应速率,也不包括反应机理。速率和机理是化学动力学研究关键问题。反应速度因不同反应而异:火药爆炸瞬间 中和反应几秒 高温固相合成无机材料、有机合成、高分子 合成小时 橡胶老化年 石油,煤形成几百万年 第4页第4页一、反应速率定义 反应速率定义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产物浓度改变量绝对值。第5页第5页(一)平均速率和瞬间速率:例:测定试验中,析出量,可计算 浓度改变,并按下式计算出反应速率:(平均速率)及计算结果列于表7.1 可见,伴随,反应物 消耗C()、第6页第6页令(无限小),得瞬时速率:显然,和v单位是 作出H2O2 c t 曲线,得到 0 40 min平均速率:而某一时刻瞬时速率可用该时间相应曲线点上斜率表示,并且能够得到:第7页第7页(二)(三)试验测定速率(净反应速率)=|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四)对于单向反应,反应开始瞬间瞬时速率称为 初速率v0.(五)测定反应速率试验办法将在物理化学课程中学习。第8页第8页(六)由于一个反应能够用不 同反应物或产物作参考物浓度改变来表示反应速率,为了避免混乱,IUPAC提议对于反应:定义瞬时速率为:平均速率为:(5.1)(5.2)(5.1)、(5.2)式中,vi 为计量系数a、b、d、c,且对反应物取负值,为正值。对产物取正值。以确保v和第9页第9页 于是,对于一个反应,在某一瞬间其V有拟定值(无论以哪一个反应 物或产物浓度改变表示);在某一时间间隔内,V 也是定值。例:H2O2=H2O+O2 分解反应(教材p.107表6-1)0 20 min V (H2O2)=c(H2O2)/(-1)t =(0.40 0.80)/(-1)(20 0)=0.020 mol.dm-3.min-1 V (O2)=c(H2O2)/()t =(0.20 0)/()(20 0)=0.020 mol.dm-3.min-1=V (H2O2)第10页第10页二、影响反应速率原因 n(一)不同反应反应速率不同(取决于反应物本身性质)n n(二)同一反应n 1.浓度;n 2.气体反应:压力;n 3.温度;n 4.使用催化剂。第11页第11页5.2 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 一、速率方程(式)(动力学方程式)例:CO(g)+NO2(g)CO2(g)+NO(g)该反应是基元反应(一步进行反应)。瞬时速率定义式:V =-d c(NO2)/d t =-d c(CO)/d t 第12页第12页由浓度与初速率v0数据可见:1.甲、乙、丙三组数据各组内,不变,1倍,1倍,;2.从各横行看,各行内 不变,1倍,1倍 合并写为:,或 第13页第13页速率方程式n v=k(CO)(NO2)n 上式称为该反应速率方程式,k称 为“反应速率常数”,又称“比速常数”,意义是速率方程式中各种浓度均为1 mol.dm-3时反应速率;其量纲由速率方程拟定;k大小取决于反应物本质,而与浓度无关,当其它条件相同时,k,则v;通常,T,则k。n 速率方程式表示反应速率反应速率与浓度浓度关系。第14页第14页二、基元反应与非基元反应 基元反应即一步一步完毕反应 非基元反应分若干个环节分若干个环节进行反应,又称“复杂反应”或“复合反应”。第15页第15页(一)基元反应 1.反应速率方程可由方程式直接写出:比如:基元反应CO(g)+NO2(g)=CO2(g)+NO(g)V正=k正(CO)(NO2)V逆=k逆(CO2)(NO)2.平衡常数K与k正、k逆关系:V正=V逆 平衡;(B)B k正(CO)(NO2)=k逆(CO2)(NO)CO2 NO/CO)NO2=k正/k逆=K第16页第16页3.依据速率方程式,由任一组试验数据能够求出速率常数值。例上述反应,取甲组第一横行数据:(二级反应量纲)有了k值,代入速率方程式,可计算出任一时刻CO、NO2浓度时相应瞬时速率。(二)速率方程式必须以试验为依据拟定;反应是否基元反应,也必须以试验为依据拟定。第17页第17页三、质量作用定律 在基元反应中,反应速率与物质量浓度计量系多次方乘积成正比。对于基元反应:则:且也许有,而m、n值只能由试验拟定。即:质量作用定律不能直接应用于非基元反应,但能应用于构成该非基元反应每一个详细环节(基元反应)。对于“非基元反应”:则:第18页第18页比如:非基元反应 试验测得:而不是 第19页第19页5.3 反应级数(Order of reaction)一、反应级数定义:试验测得速率方程式为:则m称为反应物A分级数(Partial order of A);n称为反应物B分级数(Partial order of B);(m+n)为反应级数。对于基元反应m=a,n=b,m+n=a+b,且a,b均为简朴整数。反应级数,表示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 第20页第20页比如:基元反应CO(g)+NO2(g)=CO2(g)+NO(g)V=k(CO)(NO2)对CO:1级反应;对NO2:1级反应;该反应为2级反应。2级反应k量纲:mol-1.dm3.s-1.对于基元反应:m=a,n=b,m+n=a+b,且a、b均为简朴整数。第21页第21页 例2、非基元反应 对 1级反应,1级反应,该反应为2级反应。例3、1级反应 例4、核裂变 226 222 4 Ra Rn+He 88 86 2 1级反应 第22页第22页例5、H2(g)+Cl2(g)=2 HCl(g)v=k(H2)(Cl2)1/2 (链式反应机理)对H2:1级反应,对Cl2:1/2级反应,反应为3/2级反应。例6、2 Na(s)+2 H2O(l)=2 NaOH(aq)+H2(g)v=k(Na)0=k 0级反应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第23页第23页二、反应级数与反应速率改变规律。例,设某个一级反 应为:A P速率方程(微分式)在(A)0(A),(t)0 (t)区间取定积分:换底,(5.5)lg(A)t 图呈直线是一级反应特性。第24页第24页当(A)=(A)0/2时,对于 t=t 1/2,即反应进行二分之一所需时间,称为“半衰期”,t 1/2可由(5.5)式求得。(一级反应)(5.6)或 一、二、三和零级反应速率改变规律见教材p.116 119.第25页第25页反应分子数=2=反应级数对于基元反应:反应分子数=反应级数 微观 宏观(从速率方程得)三、反应分子数(只适合用于基元反应)从微观看,各反应为分子经碰撞而发生。反应过程中所包括最低分子数目,称为“反应分子数”。例:对于非基元反应,反应分子数无意义。第26页第26页5.4 反应机理 即反应所经历详细历程(环节)。按反应机理划分:基元反应即一步一步完毕反应 非基元反应分若干个环节分若干个环节进行反应,又称“复杂反应”或 “复合反应”,由若干个基元反应构成。基元反应可直接应用“质量作用定律”,写出速率方程;非基元反应每个详细环节(基元反应)也可应由质量作用定律,但整个非基元反应速率方程不能直接使用质量作用定律,而要由试验测定。第27页第27页 例.试验测得其速率方程为:反应级数=1.5现认为这个非基元反应包括3个基元反应:(1)Br2 2 Br k1 大(快)(2)Br+H2 HBr+H k2 小(慢)(3)H+Br2 HBr+Br k3 大(快)(链式反应机理)第28页第28页环节(2)Br+H2 HBr+H 是慢环节,对整个复合反应速率起控制作用,称为“控速环节”,其速率方程为:其中(Br)可由环节(1)Br2=2Br 平衡关系求出。K1=Br2/Br2 Br=(K1Br2)1/2代入前式,得总反应速率方程式:若由试验测得反应速率方程,计算反应级数与方程相关反应物和计算系数元和不相符,则可认为反应是“非基元反应”。第29页第29页5.5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例:R.T.几乎看不到反应.T=10 K,v 提升1-倍。点燃,爆炸:T,k ,v第30页第30页一、k 与T 关系 Arrhenius公式 Arrhenius 参考 vant Hoff 方程 K=A exp(-H 0/RT)提出:K=A exp(-Ea/RT)(5.7)(指数式)式中A 频率因子,Ea 试验活化能。第31页第31页对(5.7)取自然对数,得:换底为惯用对数:(5.7.2)(5.7.2)式为直线方程,对 作图得直线,由斜率可求出Ea:直线斜率(5.7.3)第32页第32页例:把T1,k1和T2,k2分别代入(5.7.2)式,相减得 也能够求出Ea。第33页第33页二、反应活化能 反应活化能指反应中活化分子平均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之差(这点适合用于“基元反应”):(5.8)反应活化能是宏观物理量,具平均统计意义.对于“非基元反应”,Ea直接物理意义模糊。故有些人把试验测得活化能称为“表观活化能”。Arrhenius公式(5.7)、(5.8)既适合用于基元反应,也适合用于非基元反应。第34页第34页5.6 基元反应速率理论碰撞理论(主要适合用于气体双分子反应)和过渡状态理论。一.碰撞理论(Lewis提出,适合用于气体运动论办法):反应速率由碰撞频率(Z),有效碰撞占总碰撞次数分数(能量因子f)和碰撞方位因子(P)3个原因决定。v=Z f P (5.9)第35页第35页1.A、B碰撞频率ZAB:(反应 A(g)+B(g)D(g)2.ZAB=Z0(A)(B)(5.10)3.Z0为(A)、(B)为单位浓度时碰撞频率,它与分4.子量及分子大小相关。2.只有平均动能不小于一个临界值EcA,B分子互相碰撞才是“有效碰撞”。“有效碰撞”占总碰撞次数分数 f,符合Maxwell-Boltzmann分布定律(正态分布),又称“能量因子”。f =有效碰撞次数/总碰撞次数 =exp(-Ec/RT)(5.11)第36页第36页Ec指发生有效碰撞“分子对”所含有最低动能(或称“阈能”),且试验活化能 Ea=Ec+RT Ec RT Ea Ec3.A、B分子沿着有利方向碰撞才干发生“有效碰撞”。第37页第37页例:(基元反应)把(5.10),(5.11)式代入(5.9)式,得:v=Z f P =Z0(A)(B)exp(-Ec/RT)P v=k(A)(B)(5.9.1)式中,k=Z0 exp(-Ec/RT)P (5.12)第38页第38页可见,速率常数与ZO、P、相关,即与分子大小、分子量、活化能、温度、碰撞方位等原因相关,从而从理论上论证了阿仑尼乌斯公式,阐明了速率常数物理意义。该理论直观,但仅限于处理气体双分子反应,且把分子当作刚性球,忽略了分子结构。第39页第39页二、过渡状态理论(活化配合物理论)由Eyring和Polanyi提出,利用了量子力学及统计力学办法。要点:1.反应物分子活化配合物(过渡状态)产物2.位能(势能):始态 过渡状态 终态3.T一定,Ea,则活化分子总分子总数百分比,反应速率v;反之,Ea ,反应速率v .第40页第40页势能示意图 设反应为:A+B-C A-B+C A BC 活化配合物(过渡状态)Ea=134 kJ.mol-1 -势能 反应物分子 E a=368 kJ.mol-1 A+B-C r H 0=-234 kJ.mol-1 AB+C -产物 第41页第41页1.反应物分子活化配合物(过渡状态)产物例:快 A+B-C ABC*活化配合物(过渡态)G (相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