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吉林省梅河口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自测模拟题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萧索(xiāo)       与日具增       恣睢(jū)          莫名其妙 B.嬉闹(xī)          为期不远       鄙夷(bǐ)          一干二净 C.手帕(pà)          迟疑不决       栈桥(zhàn)       置之不理 D.褴褛(lǚ)          无忧无虑       掺杂(chān)       浩浩荡荡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非友好关系是双方风雨同州、患难与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B.虽然各国的科学家们都孜孜不倦地在各种动物面前摆上镜子,但均以失败告终。 C.广大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垂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D.央视春晚上,蔡明将一个退休老人的形象演得活灵活现,搏得大家一致好评。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生病到痊愈是个抽丝剥茧的过程。 B.整个研究过程他都没有参与,最后却鸠占鹊巢,把产业占为己有。 C.这件事本来是我的错,他却李代桃僵,为我承担了责任,使我很不好意思。 D.张枣的诗歌将古典的语汇、意象与现代的情境结合,使二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中国对洋垃圾实施进口禁令,使西方国家陷入集体焦虑。 B.挥霍无度的于勒叔叔寄信说自己发了财,由此引得生活拮据的菲利普一家长达10年之久的遥思远怅。 C.为了防止新冠病毒不再蔓延,社区正在招募志愿者。 D.基层干部既要想干敢干,又要能干会干,切忌蛮干。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__________,锦鳞游泳,__________,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晦明变化者,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3)《湖心亭看雪》中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的句子是:雾凇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 (4)《行路难》(其一)写酒宴时诗人内心苦闷抑郁、感情激荡变化的情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甲、乙、丙三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霖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之间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丙】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谪巴陵,愤郁颜见辞色。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仲淹,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选自《过庭录》)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3)正患无隙以规之(        )             (4)恐后贻祸(        ) 2.用“/”给丙文中划线语句断句。(断两处) 范   仲   淹   与   之   同   年   友   善   爱   其   才   恐   后   贻   祸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若夫日出而林霖开,云归而岩穴暝 (3)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 4.请结合上文中的思想观点,补充完整诗句:四面湖山归眼底,__________。 5.从范仲淹、滕子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人生启示?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走出阅读的“舒适圈” ①阅读是件令人享受的事情,但却不能一直抱着享受的态度去做这件事情,因为人总要踮起脚尖来,才能不断突破自身能力的天花板。 ②很多人在谈论一本书的时候,总爱用“好看”与否来衡量,对于那些以故事和情节取胜的作品而言,个人喜好固然是一条标准,但更多的书不能用读者的舒适与否来评判。如果仅仅将阅读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圈”,眼界和水平势必被自己的经验和偏见所囚禁。 ③就我的阅读而言,也经历了一个“走出舒适圈”的阶段。大学期间,作为一名刚开始学习国际关系的学生,我的阅读偏好是现实主义相关的著作,并以此界定“好看”和“不好看”。慢慢地,我发现这并不能完全解释所有的国际社会现象,于是,我开始努力克服自己“不舒服”的阅读感受,去完整阅读更多的其他领域的经典著作。慢慢地,我的思想变得更开阔,对问题的理解也更深入,收获越来越多。尝到甜头之后,我开始努力地走出一个又一个阅读的“舒适圈”,去获取更多新的、不同的知识。 ④工作之后,职责需求推动着我更努力去吸收新的知识,以适应新的环境,承担更重要的任务、这又是一轮克服不舒适感的战斗。既要学习岗位上的一些新知识,又要巴工作经验结合到理论中去重新学习,从初期的不适到逐步接受,再进展到学有所得,最后变成能享受这种学习。其实,在阅读中学习新理论、吸收新知识,都有一个形成舒适圈再打破舒适圈的过程,之后形成更大的舒适圈。随着圈子的扩大,脑中的内容越来越饱满,知识越来越丰富,能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⑤现实中,也有部分人不愿逃离自身的阅读舒适圈,不愿意看外面的世界,有的人自我定位就是“拿个铁饭碗、悠闲过日子”,不愿意在闲暇时间看一些需要“费脑”的书。这些现象皆源自于人们懒于变、安于现状害怕困难的本性。如果永远躲在舒适圈内,就好像每天走同一条路去上班,走起来熟悉且舒适,甚至闭着眼都能走到,可一旦老路被封,便没有新路可走。走出阅读的舒适圈,才能看到不寻常的景色,并找到到达目的地的新路线。 ⑥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存在专业知识交融的现象,我们如果一味理头于自己的阅读舒适圈,长此以往,就会出现知识面窄、看问题片面、解决问题不得力的情况。要跟上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需要我们克服惰性、解放思想,通过更具“挑战性”的学习,疏解“本领恐慌”。 ⑦其实,阅读就是在舒适圈和走出舒适圈中来回的过程,我们可以选择舒适,但是不该一直选择舒适。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请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 4.根据第⑤段画线句子,以“有的人”开头,为本段补充一个类似论据。 5.不仅阅读需要走出“舒适圈”,其实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们走出“舒适圈”。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谈谈阅读后的启迪。 五、诗歌鉴赏(共5分) 古诗赏析。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某校规定,眼睛不近视或一个学期视力下降不超过0.1的学生,才能评“三好学生”。人们对此议论纷纷。请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这规定的看法。(100字左右) 七、作文(共40分) 请从下面两道作文题中选择一题,按要求作文。 题一:虚度光阴不是青春,惜时好学才是青春;驻足等待不是青春,昂扬前行才是青春;漠视逃避不是青春,勇于担当才是青春……灿烂的花季里,我们有多彩的故事;青春的原野上,我们一路放歌。 请以“这才是青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二:与挚友相伴的日子,我们互帮互助,共同成长;与父母相伴的日子,承欢膝下,享受亲情;与书籍相伴的日子,博览古今,通晓世事;与爱相伴的日子,学会关心,懂得感恩…… 请以“与________相伴的日子”为题,在横线上填入一个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出真情实感;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个人信息相关的真实人名、校名和地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