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自测模拟测试题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楷(kǎi)     彷徨(fáng)   污秽(huì)        深恶痛绝(wù) B.哽住(gěn)     选聘(pìn)     元勋(xūn)        气冲斗牛(dǒu) C.无垠(yín)     赫然(hè)       涉猎(shè)        鲜为人知(xiǎn) D.挚友(zhì)     衰微(shuāi) 惩罚(chéng)     锲而不舍(qì)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一项是() A.修葺   隐逸   别出新裁   南腔北调 B.商酌   循环   如失重负   举手打拱 C.悲悯   累赘   香气四溢   甘之如怡 D.恍惚   恩惠   海阔天空   圣贤豪杰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使我们深受感动。 B.课堂上我们要敢于向老师提问,这种不耻下问的良好学习习惯正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 C.在抗战时期,不知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颠沛流离。 D.我们的党员干部在群众面前必须艰苦奋斗,以身作则。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是否选择对社会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人们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 B.《朗读者》是央视主持人董卿酝酿筹备接近一年的文化情感类节目,节目每期有一个主题词,嘉宾围绕主题词朗读一段曾经激励自己、改变自己甚至打动自己的文字。 C.武亦姝在最后一场比赛中,与陈更、李宜幸、张淼淼强强PK,以317分获得攻擂,最后战胜彭敏,成为冠军。 D.“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默写 (1)杜牧的《泊秦淮》中借用典故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抒发爱国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贾生》中借古讽今揭示唐晚期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现实,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有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中与之相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中通外直       通情达理       政通人和       阡陌交通 B.斯是陋室       如是而已       各行其是       是非曲直 C.香远益清       精益求精       老当益壮       相得益彰 D.花之君子       何陋之有       醉翁之意       持之以恒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翻译:可以弹奏白色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丝弦竹影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理解:作者写弹古琴、读佛经,远离嘈杂世俗与公务缠身的生活,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乙】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赏玩啊。 理解:这两句不仅写出了莲洁净雅致的形象,而且高度概括出莲具有傲然不群、凛然不可侵犯的君子的气质与品格。 【丙】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理解:菊花清高,喻避世隐者;莲花高洁,喻花中君子; 牡丹艳丽, 喻富贵俗人。作者通过衬托手法,表达了自己对菊花的仰慕和喜爱之情。 3.下面材料中的柳公权和杜甫,哪个属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安贫乐道的贤士?哪个属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不媚的君子?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材料一 公权①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历穆、敬、文三朝。文宗召为侍书,后充翰林书诏学士。便殿对六学士,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②曰:“此浣濯③者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乃小节耳。” (取材于《旧唐书·柳公权传》) 注:①[公权]指唐朝书法家柳公权,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②[袂(mèi)]衣袖。     ③[浣 (huàn)   濯]洗。 材料二 子美之草堂,人皆知之,是独以其诗哉?蜀自先秦以来,数千年间,通祭祀者才数人。若秦之李冰,汉之文翁、孔明,皆以功德流远。而子美徒以羁旅困穷之人,轩然与之并,是诚不独以其诗也。盖子美之为人,孝友忠信,大节俱备。不知于当时,而知于后世,子美之名若草堂,与天壤俱存可也。 (取材于《重修杜工部草堂记》)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看海 刘群华 ①父亲是看故乡的山长大的。在故乡,只要打开一扇门,群山便迎着晨曦,耸峰立岭,鱼脊般威武地逶迤而来。我小的时候,常听父亲问在海南当兵的人:“山的那头连着海吗?海比门前的河大多少呢?”当兵的人没有回答,只呵呵地笑。 ②那之后,父亲总翻阅我课本中和图画中的大海,看大海的气势和刚毅,看大海的惊涛骇浪和宽广辽阔,他把有大海的图画和文字都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③有一回,他病倒了,躺在医院的病榻上看电视,画面上是南海的椰树、沙滩、海贝,以及天空一样深邃的海面。他顿时高兴了,从病榻上坐了起来,他流露的激动,仿佛看到了真正的海。 ④父亲年轻时也萌生过几次看海的念头。可那时生活拮据,哪有空闲和能力去看海?结果只是念头一闪罢了,像一盏灯刚点燃,又摁灭了。 ⑤早些年,我考上山东的大学。父亲收拾着简陋的铺盖,喃喃道:“帮我看看海,看它是个啥样子?”我点头。可是,父亲的计划和寄托又落空了。我的学校离海很远,读书生活不易,我哪还敢迈出脚去听海的涛声? ⑥我托住在海边的同学给我带一张海的照片和几个小小的海螺。然后,我把这些寄了回去。父亲收到照片后,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海里浪花翻滚,席卷着娇小的海鸥,在几个小小的海螺里,嗅一嗅,依稀还残留着大海的咸风,父亲觉得满足了。他反复端详照片,照片被他的手指捏脏了,捏旧了,最后还恋恋不舍地问我:“海水是咸的吗?真的在阳光下海滩上都是一层白霜似的盐粉吗?”我没有去过,只能嗯嗯回应。他的眼睛盯着我,终于看出了端倪,坚定地说:“一定要去看看海!”我抿着嘴唇使劲地点头。 ⑦大海已经在父亲的心里生了根,发了芽,也在我的心里潜移默化地茁壮成长。 ⑧今年我去了海南。临行前,我问父亲:“你去不?”他摇了摇头,伸了伸那双已经走不了的腿。 ⑨我乘飞机来到三亚。宾馆三面临海,绿树掩映。只要我打开靠海湾的窗子,大海的气息便汹涌而来。这片海湾还没有开发,有着自然的美丽。破晓时分,晨曦铺过翠绿的海面,像一树春的桃花在风浪的皱褶里闪烁、跳跃。海湾的近处有礁,有屿,有岛。海湾的远处也有礁,有屿,有岛。我立于天地之间,风从我的身边穿插,像渔船一样匆匆忙忙。也有小船在近海撒网,收获的恐怕不是海鲜,而是一份水珠飞溅的明媚心情。 ⑩我用手机拨打视频电话,父亲躺在轮椅上接听了。我说:“听到了吗?这是海的声音!”这声音像故乡的潺潺水流,从河滩直泄而下,又像暴风骤雨,打在门前单薄的树叶上!父亲在那边静静地听着,认真地听着,连连说道:“我听到了!我听到了!” ⑪我把镜头对准一个小岛,葱茏的岛上树木黛青,如故乡田垄里一颗安静的青螺。我说:“看到了吗?那就是海岛!”父亲兴奋地说:“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我尝了尝脚下的海水,这细腻清澈的水像孩子的小手一样润滑,抚摸着我的脚踝,又如一条条故乡的泥鳅,从我的指间漏走了。我舔了舔手,说:“海真的是咸的!还有鱼的腥气!” ⑫这时,父亲试图从轮椅上站起来,可几次努力都是徒劳。几十年的梦想,几十年的寄托,在这一刻经由我,终于实现了,就像大海仰望的陆地,像船儿牵挂的彼岸一样,终于合拢到了一块,幸福在了一起。 ⑬我说:“这就是你想了无数遍的海。”父亲沉默了,许久才说:“你一定要给我瓢一口海水回来!”一朵浪花溅在我的嘴唇上,混着我的泪水流了下来。或许,海已经融进了我的心里,溢在了我的眼里。 (《人民日报》2020年3月23日   有删改) 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向在海南当兵的人询问大海的样子,对方只笑不答,是因为觉得父亲无知。 B.“我”读大学时仍然无法看到大海,主要是因为学校离大海远,经济条件有限。 C.第⑦段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文“我”前往海南三亚市看海作铺垫。 D.“我”尝海水的味道是因为当年父亲看到照片时问我海水的味道而我无法回答。 2.请简要概括父亲四次看到“大海”的经历。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⑴结果只是念头一闪罢了,像一盏灯刚点燃,又摁灭了。(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⑵他反复端详照片,照片被他的手指捏脏了,捏旧了。(赏析加点词语) 4.全文围绕“看海”展开叙述,为什么还要在第①段交代故乡的环境? 5.根据文意说说“或许,海已经融进了我的心里,溢在了我的眼里”这句话的涵义。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 【甲】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指代的是什么人?诗歌前两句连用两个“不见”,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2)甲乙两诗都用到了典故,甲诗题中有“幽州台”,乙诗句中有《后庭花》,请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