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福建省龙海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高分通关测试题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A.chán        zhǎn        zìsūn B.chán        zhǎn        zìsuī C.cán        zhǎn        zìsuī D.cán        zhǎn        zìsuī 2、下列各项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慢游。 B.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C.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鹜。 D.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3、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它们,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②不妨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以便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犹如掌握了打开书的大门的钥匙。 ③阅读名著以自读为主,并且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很有必要。 ④最后要学会做点读书笔记,可以抄名言,写摘要,作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⑤还要注意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精读精彩部分和难点部分有利于不断提高欣赏能力。 A.①②③⑤④ B.①③②⑤④ C.③②⑤④① D.③②④⑤① 4、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否制定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是中考取得满意成绩的前提。 B.近期国际原油价格受诸多因素影响持续走低,国内参考的原油变化率持续下滑。 C.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效的改正错误提高思想水平的方法。 D.据商务部统计,目前大约已有1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建设。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古诗文默写。 (1)___,湘水无情吊岂知。(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2)因思杜陵梦,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3)政治失意,仕途受阻,成为文人墨客千古不绝的浩叹。但总有一些人,兼济天下的使命感并没有消磨于壮志难酬的扼腕之中,反倒是一种豁达的情怀跃然纸上。李白被排挤出朝堂时,在《行路难》中高歌出“_______,_____”的豁达坚定;刘禹锡长期被贬谪在外,面对白居易的同情不平,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吟出“___,____ ”的豁达淡然;苏轼一生宦海浮沉,数次被贬,仍在《水调歌头》中表达了“___,__”的美好愿望。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常平:官仓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甫冠,名闻四方             甫:刚刚 B.贼良民,力能动权豪       贼:残害 C.讽富人自实粟                    讽:劝告 D.徙洪州                           徙:迁移,迁徙 2.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C.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D.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3.下列句子中,与“甫冠,名闻四方”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B.衔远山,吞长江(《岳阳楼记》) C.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D.南冥者,天池也(《北冥有鱼》)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巩出任越州通判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B.曾巩为了保护百姓,打击盗贼,嘱咐百姓编制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行踪,有情况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将盗贼捕获。 C.曾巩二十岁刚刚出头的时候,名声就传遍了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认为很是奇异。 D.曾巩在齐州做官时,把发展农业生产作为治理的中心,百姓生活富足,夜不闭户, 5.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2)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完成下面小题。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身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中第⑥段画线句中加点字“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否删去?为什么? 3.文章第④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 4.结合链接材料谈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链接材料]17世纪下半叶,世界的科学权威是牛顿。牛顿认为光是一种微粒流,并用它解释光的直线传播、镜面反射、界面折射等现象。但是,惠更斯却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微粒说不能解释更复杂的绕射、干涉等现象,主张光是以太波,而且讲得头头是道。由于牛顿的声望高,多数人支持微粒说,惠更斯成了孤立的少数派。但他并不随大流,不迷信权威,坚持自己的见解。随着研究的深入,到19世纪初,波动说战胜了微粒说。 五、诗歌鉴赏(共5分)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我爱这土地                          作者: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sī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fǔ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1)《我爱这土地》一诗选自艾青的代表作____________。 (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ī哑(     )                           喉咙(     )                           fǔ烂(     ) (3)划分下面句子节奏,用“/”标注出两处。 这永远汹涌着衣们的悲愤的河流 (4)联系写作背景,我们知道“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对当时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真实写照。 (5)作者在本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下面的语段中,画线部分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了解,善世堂占地1715平方米,由头门、仪门、中堂、祖堂组成。祠堂最气派的地方要数仪门了。(B)仪门,即礼仪之门,是进入头门后的第二重门,能显示家势和威仪。(C)此座仪门为庑殿式屋顶结构,白砂岩石砌筑,石雕繁复精美。牌坊正面书“六传光范”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