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通州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自测模拟考试题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面语段中加点字词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我仿佛又看见了:绚丽的夕阳,烘托着矮房上升起的袅袅炊烟;习习的和风,有意无意地撩逗着那一茬茬碧绿的麦苗;夜色渐深处,觅食归来的鸟雀纷纷落入窝巢;母亲亮起门前那盏灯,驱散了夜归人指尖的微凉。 A.chuī              liáo       chá              mì B.chuī              liāo       chí              nì C.cuī              liáo        chá              nì D.cuī              liāo        chí              mì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画线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草地这种广袤(mào)的疆域里,风与雪所挟(xiá)持的自然力量轻易地主宰着原本脆弱的生命,无数牲畜纷纷倒下。 B.娇艳的荷花早已凋零而去,荷叶却依然亭亭如盖,一阵风吹过,满塘摇曳(yè)舞动着,卷(juǎn)起一波又一波长短绿浪。 C.不要憎(zēng)恶生活给予的负荷,因为跋涉的煎熬、挫败的洗礼会让我们厚重而充盈,让我们用一种佝偻(lǚ)的姿势负重而行。 D.对于传统文艺,不明其理而好之易附拥风雅,一味消费易将其置于鱼龙混杂的尴尬(gà)境地,以致败坏其声名,亵(xiè)渎其尊严。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美国总统特朗普一意孤行,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损人害己。 B.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等西方大国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欺辱我们了! C.这个小偷虽然能随机应变,但也难以逃脱“天网”的追踪。 D.有教养的同学,在学业上取得了一点进步,决不会自吹自擂。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双减”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要求学校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上发挥主导作用,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 B.截至10月12日晚,《长津湖》累计票房达到约43亿元左右,成为2021年电影票房第三,甚至在全球市场上成为战争题材电影的票房冠军。 C.如果一个人有怀疑精神,有刨根问底的习惯,那么,他的思维便具有创造力和活力。 D.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既然不能拥有舒适的书房、宁静的夜晚,也会保持着一份纯洁的读书情感。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古诗词名句填写 1.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 《次北固山下》) 2.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崔颢《黄鹤楼》) 3.杜甫的《望岳》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4.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直抒胸臆, 表达自己的理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5.古代诗歌中,有一类诗句以名词组合而成,展现了情景交融的美妙景象,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 枯藤老树昏鸦,______          。” 6.离愁是对相聚的期盼,正如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所写:______ ,______。 7.历代文人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悠悠流水,拨动了几多情思。请调动你的文学积累,写出与水有关的连续两句古诗句:______ ,______。 8.许多仁人志士都抱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阐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林则徐在《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表达了“______,______”的报国志向。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本文作者范仲淹,是北宋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日更定矣/更有痴似相公者 B.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溪深而鱼肥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国还乡 D.浊浪排空/而或长烟一空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一句,凝练地概括出滕子京的政绩,出了重修岳阳楼之事。 B.“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 C.第①②段采用对比于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 D.第③段抒情和议论交融,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4.“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文章分别写了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完成下面小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1)脊梁:_________________ (2)不足为据:_____________ 2.作者所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所要证明的观点又是什么? 3.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的几类人,具体分别指哪些人?试举例说明。 4.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本文语言尖锐泼辣,富有讽刺意味,试任选一例进行分析。 五、诗歌鉴赏(共5分) 在现代诗歌阅读中,要学会把握诗歌的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试着从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找出其中的主要意象,并分析作者艾青所要表达的情感。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下面文段中,第①③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①河北最早是作为一个地域名称出现的,泛指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燕山以南。②在张家口阳原泥河湾,发掘出数千件旧石器,证明早在距今约一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③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河北在历史上从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④战争对河北所产生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特别是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碰撞融合,形成了当今独具特色的河北文化。 (1)第①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共40分) 写作 题目:我生活在________中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