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云南省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高分预测考试题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翩然(piān)       龟裂(jūn)        农谚(yán)       销声匿迹(nì) B.劫难(jié)        蟾蜍(chán)       褶皱(zhě)       风雪载途(zài) C.缄默(jiǎn)       狩猎(shòu)       山麓(lù)        海枯石烂(làn) D.赌注(dǔ)          砂砾(lì)          腐蚀(shí)       鸟臀目(diàn) 2、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激动        随时        娇傲        光明正大 B.诬蔑        牺牲        政协        和爱可亲 C.黎明        疯狂        遭受        桃色事件 D.热烈        消息        舆论        挑拔离间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好一个安塞腰鼓!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沉醉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B.这孩子,基础不太好,读书又无动于衷,这样下去怎能指望他的成绩会提高呢? C.好的书需要多读,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让你觉得开卷有益。 D.国画大师李可染笔下的牛总是栩栩如生,令人叹服。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C.通过参加沈从文作品研读会,使我对富含浓郁地方气息的文学作品兴趣更大了。 D.每天傍晚时分,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散步。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经典诗文默写 (1)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2)醉里挑灯看剑,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虽有至道,弗学,__________________。(《虽有佳肴》) (4)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5)_____________,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6)_____________,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7)孤山寺北贾亭西,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8)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9)__________________,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0)_________________,欣欣然张开了眼。(朱自清《春》)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文言文阅读 (甲) 桃花源记 [魏晋]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大道之行也 [先秦]《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用现代汉语说出文中画线的句子的意思。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欲穷其林                                 故人不独亲其亲 B.皆叹惋                                 皆有所养 C.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必为己 D.大道之行也                           忘路之远近 3.下列各项中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是故/谋闭/而不兴。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对两篇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开端先以美好娴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 B.(甲)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C.(乙)文中“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D.(乙)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道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5.(甲)文用“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折射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乙)文“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折射出当时社会一种什么现象?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灯笼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父亲总是有求必应。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过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图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笔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合高挂起了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本文围绕“父亲”和“灯笼”写了哪些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制作每一盏灯笼都一丝不苟——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 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⑦段中加点词语。 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⑨段画线句“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的理解。 4.简要分析“灯笼”在文中的作用。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别薛华① 王勃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送送多穷路,遑②遑独问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