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邹城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高分试题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犹豫(yù)        砂砾(lè)       掀起(xiān) B.崩落(bēng)              腐蚀(shí)       犀牛(xī) C.吹拂(fú)        宝藏(cáng)   滴漏(lóu) D.沉淀(dìng)     粗糙(cāo)     帷幕(wéi)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裸露   菁纶   雕塑   气喘吁吁 B.恭顺   懈怠   衰竭   穿流不息 C.磅礴   黧黑   蜷卧   大煞风景 D.孺动   诅咒   虔诚   漫不经心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B.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措。 C.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充满荆棘才充满挑战。 D.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为了避免我国藏族同胞再受到尼泊尔地震的伤害,解放军战士带领他们连夜撤离了灾区。 B.学校将全面整治并排查校园内各项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 C.邓小平虽然离开了四川广安,但他的音容笑貌仍时常回荡在我们的耳畔。 D.元旦前夕,许多商家将举行商品打折促销,吸引消费者前来购物消费。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根据课文默写。 ①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                                               (韩愈《马说》)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韦应物《闻雁》) ③_______________?怅望青田云水遥。                 (作者_______________《池鹤》) ④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 ⑤抽刀断水水更流,_______________。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⑥_______________ ,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茅盾《白杨礼赞》)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具答之             具:详细 B.便要还家          要:要求 C.便扶向路          向:先前的 D.欣然规往          规:打算,计划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不知有汉                  乃记之而去 B.不足为外人道也            中轩敞者为舱 C.得其船                         而竖其左膝 D.处处志之                      能以径寸之木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描绘了一个与当时社会极其相似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美好理想。 B.选文第①段“设酒杀鸡作食”等体现出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朴素大方。 C.选文最后两段层层设疑,悬念迭生,使故事亦真亦幻,增强了浪漫色彩。 D.本文的语言质朴自然,但并不单调乏味,而是简洁凝练,意蕴丰富。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课外现代文阅读 清秋书简 ①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 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更觉温暖得很。 ②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夏的鸟声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天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③“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鸣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虫语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分明是“盼——盼 啊——”。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去;俯首看地,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 ④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也是文学里的抒情美,让人回味有加,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番自然诗篇。 ⑤幼时在乡下亲戚家,跟着婶婶到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收眼底。花生、山芋、玉米等,黑黝黝的藤蔓伏在野地里,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的出没。我静静 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那晚我为这秋之天籁所着迷,到黎明方才睡去。 ⑥我钟情秋天的虫声,它们谱在大自然的音符,更能令我内心充满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在那细小的音韵中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一杯滚烫的热茶,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1.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2.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 3.秋虫的鸣叫是“谱在大自然里的音符”,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去聆听? 4.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表现“秋虫之声”充满诗意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诗歌的颔联和_______________明确点出:从题材角度,这是一首______________诗。 2.“孤蓬”和“浮云”既描绘了友人漂泊无依的游子形象,又传递出诗人的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之情。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某同学为活动拟了一份倡议书,下面是倡议书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为了增强同学们的公民意识,营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的美好环境,我校团委号召广大青少年坚守网络公约,【A】抵制网络谣言,为了避免不犯错误,特向大家发出如下倡议: …… 【B】同学们,让我们进一步增加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正义感   , 坚决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杜绝虚假信息,共建诚信网络。 (1)A句有不合逻辑的语病,应将“________”“________”删去。 (2)B句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________”一词改为“________”。 七、作文(共40分) 作文 春节拜新年,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明月……一个个传统节日,荡漾着两千年不曾间断的精神涟漪,联系着泱泱华夏的繁衍生息,演绎着中华民族的文明。 请任选一个传统节日,结合生活经历,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 要求:①作文题目中必须包含我国一个民族传统节日的名称,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腊八等等。②叙事要感情真挚、朴实、自然。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