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郏县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评估测试题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安塞(sài)          晦暗(huì)       冗杂(rǒng)       羁绊(jī) B.烧灼(shuó)        闭塞(sè)          磅礴(páng)        亢奋(kàng) C.戛然(jiá)          恬静(tián)       骤雨(zhòu)       沉稳(wěn) D.思绪(xù)            震撼(hàn)        淋漓(lí)            飞溅(jiàn) 2、下列选项中,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绚丽   驰骋   振耳欲聋   五彩斑斓 B.浮燥   演绎   历历在目   名副其实 C.狡辩   瞭望   轻歌曼舞   袖手旁观 D.诀择   膏药   垂珠联笼   九省通衢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出类拔萃的同学,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B.在接下来的几周内,他慢慢地变了:变得听话而不再故意作对,遇事能心平气和地商讨而不再强词夺理。 C.他平易近人,不但赢得了下属的爱戴,也获得了长官的信赖。 D.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然,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理论再好,只有被我们掌握、接受和理解,才能成为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B.首届“读书之星”颁奖典礼,是设在学校礼堂举行的,当场告诉了获奖名单。 C.二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 D.李老师学识水平很高,文章写得洋洋洒洒,江河日下,同学们对他趋之若鹜。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诗文名句积累。 (1)_____,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2)深林人不知,______。(王维《竹里馆》) (3)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表达豪情满怀,壮志凌云,似觉天地万物都可尽收眼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西部有大美。罗布淖尔戈壁浩瀚无边,荒凉苍茫,夕阳像勒勒车的轮子,灿烂热烈,那种“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的壮美景象,让我们惊叹不已。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小石潭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格外) B.可百许头(大约) C.往来翕忽(缓慢、悠然的样子) D.悄怆幽邃(凄凉) 2.下面对“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这里环境过于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此,就题字离去了。 B.因为这里环境过于凄清,不可以在这里永远居住,才题字离去。 C.因为这里的水过于清澈,不可以久留于此,就题字离去了。 D.因为这里的水过于清澈,不可以在这里永远居住,才题字离去。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中的“水尤清冽”,写出了作者对小潭的第一印象,“尤”字进一步突出了水之清冽。 B.文章第②段中的“似与游者相乐”,写这群既憨态可掬又活泼伶俐的小鱼好像故意挑逗游人,与人共享山水之乐似的。 C.文章第④段在写潭上四周景色时,用“竹树环合”写出竹树丛生的状态,与前文“伐竹取道”相呼应,突出此地的幽僻。 D.作者在文中用多处比喻,把景物写得生动形象,在写景过程中直抒胸臆,非常明显地表现了心情的变化过程。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安塞腰鼓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发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好一个安塞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A处)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B处) 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C处)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D处)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形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快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1.第7自然段运用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宣泄年轻热烈的生命激情,营造安塞腰鼓“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舞蹈阵势。 2.将“亢奋”、“飞溅”、“燥热”三个词分别填入文中第8自然段的空格处。 3.将下列句子的朗读重音,用“△”标出。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快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4.文章以“热闹”开头,最后又归之为“静”,这样的结构安排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有几句是文章层次和作者感情发展的语言标志,请在文中用“ ”将这几个句子标出。 6.选出说法不恰当的一项。(    ) A.本文是对陕北人生命活力的颂歌,是对黄土高原厚重内蕴的礼赞。 B.文章运用铿锵有力的短句和大量的排比,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和一泻千里的气势,表现了安塞腰鼓的神韵。 C.“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段话是对上文“大彻大悟”的诠释。 D.“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两句,用对偶的手法表现安塞腰鼓使人产生的联想。 7.“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是从原文中抽出的一段话,应放回何处才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在下面相应序号的括号内打“√” A处(    )  B处(    )  C处(    )  D处(    )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这首词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的_______,下阕写梅花的________ 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历来为人称道,请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作者作品。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字____,名_____,自号_____________。 七、作文(共4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古人云:“万物贵其真。”这句话启示我们,无论是大千世界中的万事万物,还是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做事,都贵在一个“真”字,请将“______贵在真”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