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重难点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重点难点(6篇)

举报
资源描述
2023年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重难点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重点难点(6篇) 2023年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重难点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重点难点篇一 突然,雷声大作,先是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倾盆而下。爸爸赶紧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又把雨衣给了托利亚,托利亚接过雨衣没有穿,却把它给了萨沙。 萨沙问道:“妈妈,爸爸把雨衣给您,您把雨衣给了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了我。你们为什么这样做呢?” “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妈妈回答说。 “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萨沙反问道。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吗?”妈妈笑着回答说。 萨沙朝着蔷薇丛走去,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萨沙问道。 2023年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重难点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重点难点篇二 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提倡,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点是让字回到文之中,尽量在文章阅读、生活阅读中逐步达到多识字,提高识字效果,即语境识字。语境识字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从本质上及早让学生感受、体验、享受语文的快乐。课标还强调,低年级教学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朗读、诵读和欣赏、体味上,在读中引发兴趣,培养语感,积累语言。要做到:识字与阅读的结合;朗读语言和运用语言结合;阅读理解中朗读和说写的结合。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和萨沙不敢为弱者的品格。 教学重点: 识字、朗读教学 教学难点: 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虽然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但在亲人的眼里,你们是最弱小的。那你们是不是最弱小的。(不是)有一个叫萨沙的小朋友,他在家中是最小的,但他和大家一样挺直腰杆说“我不是最弱小的”,想听听他的故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我不是最弱小的》,看小萨沙是通过什么事来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二、读文识字,初步感知。 1、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提示:(1)自由读文,遇到生字,圈出来借助拼音读一读。 (2)请把圈出来的字读给同桌听,如果读对了就夸夸他,如果读不准就帮帮他。 (3)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请在段前标上序号。 2、汇报学习情况,进行生字教学。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读、学生领读、齐读) (2)出示带拼音的词语(个别读、齐读、开火车读) (3)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借助熟字读词语) (4)组织做游戏。(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读对摘取一朵云) (5)结合句子认字。(出示带有生字词的句子) 3、初步感知 (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声音洪亮。(指导朗读) (2)课文读懂了吗?快来填一填。 夏天的一个周末,五岁的( )和哥哥( ),跟( )一起到森林中去玩。在他们赏花聊天的时候,突然下起了( )。妈妈把雨衣递给( )又把雨衣递给了( )。最后,( )掀起雨衣,遮住了( )。 (3)讨论:你喜欢萨沙吗?你还喜欢谁?说说理由。 三、观察字形,指导写字,口头组词。 1、课件出示“扑、托、摸”。让学生说说他们的共同点: (1) 结构上,都是左右结构,注意“扑”左右相等,“托、摸”左小右大; (2)偏旁上,都是提手旁的字,练习书写。 2、课件出示“芬芳”,草字头的横不要太长,两竖下方可略向内斜,写出“呼应”感;“芬”字的撇捺要舒展,“芳”字的中横要写长,突出这两个字的主笔,以“支撑”整个字方正平稳。 3、课件出示“弱”字,要注意提示两个“点、提”的写法。引导学生交流记住生字的方法:你怎样记住这些字? 4、“末”字,观察其在田字格中与横中线竖中线的位置。 5、田字格里剩下的生字中,哪个字需要老师帮忙? 6、生在田字格里临摹。 7、讲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真了不起,不仅学会了生字,而且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继续加油! 五、作业: 1、熟读课文,积累词语,把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多读几遍并摘抄下来。 2、完成“我会填“课后练习。 2023年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重难点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重点难点篇三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述这个故事。 2、学会生字,理解新词意思,并能欣赏有关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从中接受教育,养成良好道德行为。 1、会认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好、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揣摩萨沙和妈妈的对话。 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习惯。 两课时 1、检查预习 (1)昨天要求大家读一个小故事——《我不是最弱小的》,都读熟了吗?有不认得的字词需要帮助吗?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2、讲述故事 谁对这个故事感兴趣,愿意来讲一讲。 (稍作准备后请两位学生讲述并简评) 1、说说在这个故事的描述中,哪些词句比较欣赏。 (1)“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引导体会花的美:多,娇嫩,颜色鲜艳,香气浓,并指导朗读。老师读句子,学生闭眼想象,然后看插图,再感情朗读。 (2)“大雨如注” 引导从课文中找个近义词,帮助理解。 (3)“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引导体会野蔷薇花在大雨中柔弱无援的样子,并指导朗读。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可分为哪两个部分?每部分讲的是什么? 2、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萨莎一家在假日里到森林玩,点明萨莎是最弱小的。 第二段(第28自然段):写最小的萨莎在家人的影响下,学会了保护弱小者,表明萨莎不承认自己是最弱小的。 1、自读 第1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讨论:时间:假日 地点:森林 天气:闷热 人物:一家人 3、小结。 “蔷薇”两个字上小下大,草字头占整个字长的四分之一;“附、聊、滂、沱娇、纤”要写得左窄右宽,注意“垂”的笔顺。 1、钢笔描红。 2、抄写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4课《我不是最弱小的》(读题),这是一篇很有人情味的课文。先来复习一下生字词。 (1)开火车读词语。 闷热 弱小 旷地 掀起 低垂 附近 粉红粉红的 芳香扑鼻 几滴雨点 在雨如注 滂沱大雨 野蔷薇 娇嫩纤弱 萨沙 托利亚 (2)导入:这是发生在一个外国家庭的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人物。(指名说) 1、过渡:在一个假日里,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郊外度假。(放音乐)引读第二小节的前两句话。听着这么美的音乐,读着这么美的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森林的美好) 2、萨沙一家人分别在做些什么呢? 3、多么详和的画面啊,拿好书一起来读第2小节的前3句话。 4、突然(放音乐)描述:雷声大作,先是—,接着—,什么叫大雨如注,你还知道哪些词是形容雨大的?(倾盆大雨 狂风暴雨 滂沱大雨) 5、过渡:一场大雨打乱了一家人的度假计划,却也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可贵。大雨中,一家人的表现是怎样的?(相机板书) 6、雨下得这么大,爸爸、妈妈却把雨衣给了萨沙,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1、导入:萨沙不明白爸爸、妈妈为什么这样做,他是怎样问妈妈的?他妈妈又是怎样回答的? 2、学习第一次对话(3—4小节) (1)引读:萨沙问道— (2)理解重点句子(出示: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3)读读、想想、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4)联系上文说说:萨沙的父母在大雨到来时是怎样保护弱小者的。 (5)指导朗读。(肯定的语气) 3、学习第二次对话(5—6小节) (1)听了妈妈的话,萨沙的表现怎样? (2)妈妈的话应该怎样读? (3)比较句子(知道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更能表明妈妈的意思) (4)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人。 4、指导朗读出反问的语气。 5、学习7—8小节 6、听了妈妈的第二次答话:萨沙是怎么做的? 7、看图想像:萨沙会说些什么?爸爸、妈妈和姐姐会说些什么? 8、书上是怎么说的?(出示小黑板:用笔画出描写萨沙动作的词语;用曲线画出表示蔷薇花弱小的词语;联系上文说说萨沙为什么要这样做;把这小节读好) 9、讨论交流 10、给蔷薇花盖好雨衣的萨沙,会说些什么呢?(出示:现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 11、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现在我保护了比我弱小的蔷薇花,我应该不是最弱小的了) 12、指导读好反问句(自豪的语气) 13、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3—8小节。 14、讨论反馈 1、大雨来临时,爸爸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又把雨衣给了萨沙,最后萨沙将雨衣盖在了蔷薇花的上面,这么做是为了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指板书)学了课文,作为萨沙的同龄人,你有什么体会呢? 2、指名说说 3、小结: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应该自觉保护弱小者,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应伸出援助之手,同学们之间更应和睦相处,对一些比自己弱小的人或是小动物以及花草树木应该爱护、关心,这样世界才会更美好。 1、把自己最想说的话或感受最深处写下来。 2、抄摘自己欣赏的词和句,并试着运用其中的一、二个词语。 3、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或小朋友听。 14 我不是最弱小的 萨沙(说做想) 妈妈 每个人都要保护 爸爸 比自己弱小的人。 托利亚 本节课我注重了以下两点: “弱小”一词在文中反复出现,时时传递着保护弱小的心声,使“弱小”一词发挥了超出它本身的作用。首先,我在板书课题时,引导学生认读“弱小”,通过生生举例理解“弱小”一词的意思,赋予它形象感和质感;接着我请学生结合课题质疑,“读了课题后,你想问什么?”一生说:“为什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一生说:“我不是最‘弱小’的,那谁是最‘弱小’的呢?”句句疑问不离开“弱小”,让“弱小”牵动学生的心灵,指引学生读书的视线;当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