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富锦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期末高分通关题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脚镣(liào)       眩光(xuàn)       木梗(gěng)       徘徊(pái huái) B.脾腉(pì nì)     伫立(chù)        波澜(lán)          污秽(huì) C.虐待(nüè)       玄衣(xuán)       稽首(jī)            播弄(nòng) D.雷霆(tíng)       迸射(bìng)       驰骋(chěng)     犀利(xī)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村民们像照料子女一样侍候庄稼,不怕苦,不怕累,只要庄稼长得好,就喜笑颜开,心满意足。 B.(孔乙己)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藉纸张笔砚,一齐失踪。 C.如果青少年都戴上了眼镜,岂不令人宛惜? D.当那些乱篷篷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走不动了,就被钉在了那里。 3、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构思新颖,匠心独运,值得一读。 B.元旦联欢会上,全校师生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 C.这也许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方法,但似乎也无可非议。 D.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4、选出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       ) A.因东汉孝子董永行孝感天动地而得名的孝感市,拥有深厚的孝文化底蕴。 B.登高远望,看到高山大川、沧海桑田的壮丽景色,我心潮澎湃。 C.习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说明能否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在于能否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 D.3月31日,“孝文化之乡——孝感”专用邮资图首发式暨2019年中国邮政“绿水青山·最美邮路”系列主题赛在孝感东站广场举行。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下列是有关读书或学习的名句,请在画线处默写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②好读书,不求甚解,______________,便欣然忘食。 ③作者有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敏而好学,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甲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乙 夏日绝句① [南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①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后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 丙 京师节女者,长安大昌里人之妻也。其夫有仇人,欲报其夫而无道径,闻其妻之仁孝有义,乃劫其妻之父,使要其女为中谲①。父呼其女告之,女计念不听之则杀父,不孝;听之,则杀夫,不义。不孝不义,虽生不可以行于世。欲以身当之,乃且许诺,曰:“旦日,在楼上新沐,东首卧则是矣。妾请开户牖②待之。”还其家,乃告其夫,使卧他所,因自沐居楼上,东首开户牖而卧。夜半,仇家果至断头持去明而视之乃其妻之头也。仇人哀痛之,以为有义,遂释不杀其夫。君子谓节女仁孝厚于恩义也。夫重仁义轻死亡,行之高者也。 (选自《列女传》) 【注释】①谲:欺诈,玩弄手段。②户牖(yǒu):门窗;门户。 1.阅读甲乙丙诗文,根据你的理解和积累写出两个成语。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2.请概括丙文中的事件,并说说这一事件证明了甲文中的什么观点。 3.下列选项中,你认为对“遂释不杀其夫”中的“释”字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根据《卖油翁》中“有卖油翁释担而立”可以解释为“放下”。 B.根据成语“涣然冰释”可以理解为“消散、消失,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C.根据《康熙字典》“释,解也。以言自解”可以理解为“解释”的意思。 4.对上文中画线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理解:诗人因为国中叛乱,途径乌江,情不自禁,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对于项羽乌江自刎的无限遗憾:也许当年项羽肯过江东,历史将会被改写。 B.女计念不听之则杀父,不孝;听之,则杀夫,不义。 理解:此句为节女的心理活动,她想如果不听丈夫仇人的话,导致父亲被杀,则是不孝;如果听了他的话,导致丈夫被杀,则是不义。这个句子表现出节女矛盾而复杂的内心和两难的选择。 5.小智同学在阅读文章时遇到了困难,请你仔细阅读甲乙丙三文,帮助小智同学完成题中的任务。 (1)小智同学在读到“仇家果至断头持去明而视之乃其妻之头也”时不能读通,请帮助他划分这个句子的停顿(限断三处)。 (2)甲乙丙三文中都谈到生与死的话题,对于这一话题,同学们有着不同看法,请结合文章材料帮助小智同学写出他的看法。 小仁说:“丙文中的节女不够明智,如果以稻草人伪装丈夫,等仇家来了再抓住仇家,取其性命,便可永绝后患,保全自己。” 小义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一次失败算不了什么,项羽如果肯过江东,留下性命,养精蓄锐,说不定还可以东山再起,乌江自刎,太不值得了。” 小智说: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黄河一掬 余光中 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车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我存和幼珊都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人,跟着永波、建辉、周晖,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这是临别济南的前一天上午,山东大学安排带我们来看黄河。车沿着二环东路一直驶来,做主人的见我神情热切,问题不绝,不愿扫客人的兴,也不想纵容我期待太奢,只平实地回答,最后补了一句:“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 这些话我也听说过,心里已有准备。现在当场便见分晓,再提警告,就像孩子回家,已到门口,却听邻人说,这些年你妈妈病了,瘦了,几乎要认不得了,总还是难受的。 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夐远,似乎再也勾不到边。昊天和洪水的接缝处,一线苍苍像是麦田,后面像是新造的白杨树林。此外,除了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 “河面怎么不很规则?”我转问建辉。 “黄河从西边来,”建辉说,“到这里朝北一个大转弯。” 这才看出,黄浪滔滔,远来的这条浑龙一扭腰身,转出了一个大锐角,对岸变成了一个半岛,岛尖正对着我们。回头再望此岸的堤坝,已经落在远处,像瓦灰色的一长段堡墙。又回头对建辉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 于是永波和建辉领路,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带着众人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地,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在山大演讲时我朗诵那首《民歌》,等到第二遍五百听众就齐声来和我: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我高呼一声“风”,五百张口的肺活量忽然爆发,合力应一声“也听见”。我再呼“沙”,五百管喉再合应一声“也听见”。全场就在热血的呼应中结束。 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刘鹗,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山大副校长徐显明在席间痛陈国情,说他每次过黄河大桥都不禁要流泪。这话简直有《世说新语》的慷慨,我完全懂得。 想到这里,【甲】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僭妄的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许笑呼。我存和幼姗也相继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乙】 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丙】翌晨山大的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丁】 (有删改) 1.文章围绕“看黄河”写景叙事。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文字,概括“我”触摸河水前所见之景及触摸河水后所想之事。 触摸河水前所见之景:长风挟着细沙卷地刮来——①——②——堤坝像瓦灰色堡墙 触摸河水后所想之事: 黄河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民族遭受的磨难——③——④——徐显明过黄河感慨流泪 2.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 ) 我的眼睛就湿了。 A.【甲】 B.【乙】 C.【丙】 D.【丁】 3.结合全文,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意。 (1)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 (2)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4.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语言特点。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中一处细节描写具体分析。 五、诗歌鉴赏(共5分) 古诗词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