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反思8篇

举报
资源描述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反思8篇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反思篇1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因为口算一般从高位算起,教材中循序渐进的安排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之后接着安排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知识重点是解决相同数位上的数直接相加的问题,也是本节课学习的难点,掌握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也为后面将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打下基础。 教材例题图景中提供了45座、30座、3座这3个数据,开放的情境中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同时口答出算式,接下来就是口算得数了。首先解决的是45+30=?按照要求学生用手中的小棒先摆出了45加30的过程比较容易,直接把4捆小棒和3捆小棒先合起来就是7捆,就是7个十是70,再把70与5根小棒合起来就是75。在计数器上也能很快的在十位上增加3个珠子表示加的30,十位上就有7个珠子就是70,个位上五个珠子不变与70合起来就是75,同样方法解决了45+3=?的得数,类似的几道巩固练习学生利用摆小棒和在计数器比较容易的口算出得数,初步理解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应该先看清楚所加的数是十还是几个一,是几个十就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是几个一就要和个位上的数相加。 在后来的练习巩固中我要求学生不能摆小棒、不用计数器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结果口算的错误率很高,特别是我出示了这样一组算式: 23+50= 23+5= 32+50= 32+5= 大部分学生的结果都错了,我就想:刚才利用摆小棒和计数器口算的很好,现在脱离了直观的小棒和计数器怎么就错这么多呢?我想这应该是学生对“数位”还没有真正的理解,在第三单元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数位,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学生看着计数器说的很清楚,但在口算中很容易就把数字所占的位置也就是数位混淆了。在口算52+40=?时,有个学生回答得数是65,我问他是怎样算的,她说:20+40=6060+5=65;还有这样算的学生:2+4=650+6=56。而且出现错误的还不止这两个学生,面对学生不借助直观操作口算出现的问题,我采取了分类口算练习,首先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如:26+30想:2在()位,表示有2个();6在()位,表示有6个();3在()位,表示有3个();0在()位。()和()都在十位上,合起来就是()个十;()和()都在个位上,合起来就是()。反复让学生找出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再说出几和几都在十位上,几和几都在个位上,以此强化学生十位上的数一定要和十位上的数相加,个位上的数一定要和个位上的数相加。这样也为两位数加两位数、一位数的列竖式计算打好基础。反复的口头表达中学生逐步理解了是几个十就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是几个一就要和个位上的数相加。以此方法又巩固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现在学生再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时,错误率减少了很多。 从中也可以感受到:低年级的学生对于直观操作理解比较容易,对于较抽象的知识理解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反思篇2 在教学p68例2中,让孩子们探索368=?我深深体会到:不同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孩子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不相同的。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但是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算理,我让孩子们在各述已见之后,让他们对这些算法进行了一个对比,从对比中让孩子们体会和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例:怎样算368=? 生1:先拿走6根,再从一捆中拿走2根,即36—6=30 10—2=8 20+8=28 生2:从一捆中拿走8根,即10—8=2 20+6+2=28 生3:珠心算口诀:去十加补。个位68不够,借十来算,8的补数是2,26+2=28 生4:打开一捆是10根和6根合在一起是16根,再从16根里拿走8根,即10+6=16 16—8=8 20+8=28 教学中班上很多孩子都能说一说自己的算法,但是方法多了会让一些还不能理解这些算法的孩子们晕了头,所以在这时,我们不能对这些算法只是单纯罗列,而是引导对比,让孩子理解并掌握算理。在对比的过程中,我让孩子们解释自己的算理,并突出地让他们说一说怎样借10来减。在孩子们的解释后,班上的孩子们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当被凑数的个位不够减时,要向十位上借十来减。班上虽出现多种不同的算法,但道理是相通的。这样做的同时可以使班上不同层的孩子都能兼顾到。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反思篇3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口算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准备 1.口算: 30+6=30+60=60+4= 60+40= 5+20=50+20=9+40= 50+50= 2.填空 35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42是由( )个一和( )个十组成的。 个位上是1,十位上是2,这个数是( )。 十位上是6,个位上是9,这个数是( )。 学习新课 1.出示青蛙星期六捉害虫主题图 青蛙妈妈: 我吃了35只害虫。小青蛙:我只吃了3只害虫。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 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怎样列式? 出示算式:35+3= 让学生说怎样计算?又是怎样想的? 4.用三种方法理解算理。 (1)动手操作,让学生摆小棒图,理解口算的方法。(先摆35根小棒,再摆3根,一共有38根小棒) (2)拨计算器,理解口算的方法。先拨出35,再在个位上拨3个珠子,表示3个?? (3)用分成图理解口算的方法。(把35分成30和5,先算5+3=8,再算30+8=38) 观察分成图算式,掌握口算方法。 师:为什么要先算个位上的5加3呢? 师:也就是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再算30加8得38。 5.出示青蛙星期天捉害虫主题图 青蛙妈妈: 我吃了35只害虫。小青蛙:我吃了30只害虫。 6. 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怎样列式? 出示算式:35+30= 让学生说怎样计算?又是怎样想的? 7.用三种方法理解算理。 (1)动手操作,让学生摆小棒图,理解口算方法。 让学生摆小棒,左边摆3捆零5根,右边摆3捆.边摆边口述计算过程) 结合摆的过程,概括出口算的方法.师:35+30应该怎样相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拨计算器,理解口算的方法。先拨出35,再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 表示3个十) (3)用分成图理解口算的方法。(把35分成30和5,先算30+30=8,再算60+5=65) 8.比较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5+3=3835+30=65 观察算式,这道题是怎样的两个数相加?启发学生回答。 9.板书课题:板书: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 10.观察算式 35+3=38 35+30=65 引导学生对 35+3=38 和35+30=65 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讨论:34+2和34+20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三)练习。 1.想一想,填一填,你发现了什么? 42+3= 40+17= 3+42= 17+40= 2.对比练习(以小青蛙获奖的形式出现三个气球,题目显示在气球上面) 35+ 4 = 42+ 3 = 5+ 21 = 35+40= 42+30= 50+21= 3.课中放松.唱歌《我们都是小青蛙》 4.青蛙妈妈说天空中有很多飞动的气球,气球上面有口算题,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5.小青蛙决定去见见它的好朋友小白兔.出示小白兔图. 我收了27个萝卜,我收了20个萝卜.我们一共收了多少个萝卜? 6.小青蛙决定去见见它的好朋友啄木鸟.出示啄木鸟图. 大啄木鸟:我吃了22条虫子.小啄木鸟:我比你多吃了10条.大啄木鸟吃了多少条虫子? 7.小青蛙最后决定去见见苹果树.树上结满了苹果.谁算对了苹果就掉下来了. 8.小青蛙准备回家了.看一看回家的路怎么走. 2+21 23+ 10 33 + 3 36+20 56+3 59+40 9.青蛙妈妈说远处的荷花旁有数学题考考小青蛙.出示荷花图和算式. 41+●=47 ■+28=78 50+=91 ▲+ 7 =69 ●=( ) ■=( ) =( ) ▲ =( ) 10.小青蛙填数字 3 +4=3 8+50=8 小结 教学反思: 我注重了情境的创设。这节课我为学生创设了关于小青蛙捉害虫有趣的学习情境,学生兴趣比较浓厚。这节教材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在这一点上真正有所体验,我觉得动手操作这一环节不能省。在学生用小棒帮助计算“35+30=”,学生摆出35根小棒时我问:“再加上的30根小棒,应该怎样调换位置会更清楚呢?”生说:“应该和十位的3捆小棒放在一起。”这个问题的设计,我觉得在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处是十分必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讨论、交流的时间。如:在探讨算法时,我让学生用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学生很快掌握了其计算原理。 练习部分我注意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同时变换练习形式,引导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 不足之处: (1)对学生算理的口头表达训练不够。 (2)练习部分习题的层次性不够。 特别是对学生有启发性的训练和拓展思维的训练应该增多一些。 (3)教学过程中语言还不够锤炼和准确。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反思篇4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是在口算除法和除法算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基本的运算思路和竖式写法。 在教学例1时,通过课件42根小棒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几根?让学生想着分一分并用口算说一说怎么算,然后通过课件演示:先分整捆的每人2捆,再每人1根,让学生用口算说出分的过程;40÷2=202÷2=120+1=21。接着让学生尝试用摆竖式解决42÷2,因为例1被除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主要解决除的顺序和竖式写法的问题,可先让学生尝试,再讨论解决。在课上,我把学生尝试的竖式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有没有问题,在分析讨论中解决例1。例2也是一位数除两位数,但除到被除数十位上有余数。同样设计了42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到几根?课件主要解决平均分完3捆还剩1捆,怎么分?通过把1捆打开成10根和2根合起来再分,每人分到4根;然后让学生摆竖式。将小棒演示的每一步与的竖式的每一步结合起来,既能够帮助思维弱的学生理解算理,对已经理解算理的学生也是一种认知的强化。 在练习中主要针对两种类型的除法展开,通过练习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巩固竖式写法。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