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北省襄阳市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模考测试题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面语段中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     )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xù xù(     )(     )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     )’,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wān(     )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A.chuì     絮絮       shàn        碗 B.cuì       絮絮       shàn        豌 C.cuì       嘘嘘       sàn          豌 D.chuì     嘘嘘       sàn          碗 2、下面词语书写错误最少的一项是(     ) A.悔恨     神秘     人声顶沸     混水摸鱼 B.严励   蜈蚣     川流不息     甘败下风 C.博学     鸣蝉     小心意意     不求胜解 D.蟋蟀   脑髓     兴高彩烈     油然而生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学校大扫除期间,有的同学拈轻怕重,把重活儿脏活儿累活儿留给别人,自己挑轻的。 B.对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我们都不能视而不见,漠不关心,而是要用真情去温暖他们,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C.中国文字和书法代表了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根。但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书法教育却被忽视,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刻不容缓。 D.春天的红莲湖像一幅优美的画卷,多姿多彩,令游人瞻前顾后,流连忘返。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6月24日,茂县突发山体高位垮塌,造成100余人被掩埋。 B.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植树造林,种下的既是祖国的美好未来,也是绿色树苗。 C.多年来被“恐韩症”阴影笼罩下的中国足球队,在3月23日的世预赛中以1∶0战胜韩国队,一雪前耻。 D.首届世界智能大会6月29日在天津,来自全球的创新智能科技在此亮相。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名句默写。 (1)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 (2)强欲登高去,________。 (3)《<论语>十二章》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___,_____。 (4)《<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论述认真思考和努力学习相互依存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节选《论语》十二章) 【乙】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2)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①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②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择《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低回:徘徊,流连。②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温和) B.学而时习之(温习) C.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D.当时则荣 (荣耀) 2.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择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时习之        学者宗之 C.学而时习之        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D.不亦说乎            诣太守,说如此 3.对有关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B.甲文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三”是表示确数。 C.乙文中“折中于夫子”中的“折中”可解释为:取正;调节,使之适中,现多指协调不同意见,使各方都能接受。这里指以孔子为榜样。 D.乙文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司马迁引用《诗经》的诗句来赞美孔子崇高的德行。“高山景行”是一个成语,比喻行为正大光明。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5.请结合甲乙两文说说学者们敬仰孔子的原因。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猫》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猫(节选) 郑振铎 (1)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没有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2)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象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多。 (3)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4)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着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5)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6)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7)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8)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9)我心里还愤的,以为惩戒的还没有快意。 (10)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跳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11)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12)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13)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14)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15)至此,我家永不养猫。 1.简要概括一下选文内容。 2.选文第(8)段画线句子“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 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猫被打后,心情是怎样的?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以猫的口吻,用第一人称写猫的心情。 3.选文第(11)段画线句子“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4.说说发现猫时,猫的神情怎样?作者在这里写猫的神情有何作用? 5.选出下面对选文最后一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我武断地冤枉了第三只猫,使之含冤死去,我觉得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B.我的负罪感永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所以永不养猫。 C.一个“永不”显示了作者态度的决绝,既呼应了开头,又开拓了文意。 D.表明了我不再养猫的决心,也是对我养猫经历的总结,引起读者共鸣。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古诗文,回答下列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星汉”的意思是____。 2.朗读这首诗,你会产生怎样的感觉?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请在横线上续写句子,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聆听自然,万物皆有情。小雨淅沥,泉水叮咚,诉说着心中的喜悦;夜莺歌唱,喜鹊报春,讲述着人间的欢乐;              ,           ,           。让我们心存感恩,为它们赞美,为它们歌唱:赞美这成长路上风霜雨雪的奇观,歌唱这前行途中鸟语花香的陪伴。 七、作文(共40分) 作文 作家余华说:“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也没有一种生活是不值得的,所有的生活都充满了财富,只不过看你开采了还是没有开采。”也许,你曾在委屈中坚强,困境中破茧,拼搏中闪光,磨砺中绽放…… 请以“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体验写作;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和地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