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南省株洲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点睛提升试题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宛如(wǎn)       畸形(qí)        教诲(huì)       深恶痛疾(wù) B.差劲(chà)       拙劣(zhuō)     似是(sì)        数见不鲜(shù) C.广袤(mào)       无垠(gēn)       掩饰(shì)       诚惶诚恐(huáng) D.荧光(yíng)     窒息(zhì)       沥青(lì)        小心翼翼(yì) 2、下列词语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泄气   建树   凌空   催枯拉朽 B.巨额   钞票   默契   眼花缭乱 C.潇洒   敦煌   娴熟   震耳欲聋 D.浩瀚   渗透   歼灭   白手起家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不折不挠的不竭动力。 B.王稼祥从间接的渠道了解到朱仲丽的家世、学识修养、道德操守后,对朱仲丽的好感已经潜滋暗长了。 C.现在,日月光华,坦荡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被压在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 D.文章写到这个份上,遣词造句都不重要了,一切妙手偶得,无处不妥帖,无处不耐人寻味。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犯罪手段,公民个体也应该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防范。 B.漫步于风光旖旎的半山公园,皎洁的月光和悠扬的歌声从远处传来。 C.阅读是否肤浅化,既取决于阅读者的思考,也取决于作品本身的深度。 D.杨绛先生将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直接性默写填空。刘桢《赠从弟(其二)》 (1)风声一何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终岁常端正。 (3)岂不罹凝寒?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论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虽乘奔御风        奔:奔跑 B.良多趣味            良:甚,很 C.望峰息心            息:平息 D.鸢飞戾天者        戾:至,到达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飞漱其间             安陵君其许寡人 B.春冬之时             小大之狱 C.蝉则千转不穷       入则无法家拂士 D.不以疾也             去以六月息者也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A.山峦背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它们仿佛都争着在高处远处伸展。 B.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它们仿佛都争着在高处远处伸展。 C.山峦背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它们仿佛都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D.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它们仿佛都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4.下列句子中甲文与乙文所写景物的特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D.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柳和折柳赠别 ①中国古人送别时,常常折一截青青的柳枝送给远行的友人。《三辅黄图·桥》有这样的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后来,人们经常用“折柳”作为送别之词。在中国古代抒写离情别绪的文艺作品中,“折柳”是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如“甲      ”,甚至一些惜别怀远的乐曲,也以“折柳”为曲名,比如“乙      ”。 ②古人为什么要在送别时折一段又轻又软的柳枝呢?一是因为“柳”与“留”谐音,含“留恋”“留别”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丙      ”,借柳条随风飘扬,似牵人衣,来表达难分难离,依依不舍的心情。二是因为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里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三是因为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所以古人折柳相送,也寓意友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③其实,古人折柳赠别,赋予柳树种种感情,其文化源头是他们对于柳的崇拜。 ④在中国古人看来,青青的柳树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界的植物,还是一种象征物。中国古代的神话中,太阳西沉的地方叫柳谷。古人认为太阳正是在有柳树的山谷里得到了生气,获得了力量,第二天早上才能那么新鲜、光明、温暖,从东方升起。另外中国古代棺材盖上的装饰、送葬的灵车都可以称作“柳”。这也曲折反映了古人希望死者能像“柳”一样,获得再生。 ⑤柳树在中国古代还经常被用作消灾祈福的工具:正月里,门前插一枝杨柳,可以挡住百鬼;有些地方认为柳枝可以驱除蛇蝎等毒虫;满族的巫师萨满们用柳枝祛除鬼怪;白族新婚的家庭以柳驱邪。很多地方有清明戴柳的习俗,认为这样可以使全家安康;满族祭祖时还用柳枝蘸水洒在儿童头上,这是向孩子赐福。 ⑥由于中国古人对柳有这样的认识,所以,他们送给远行之人的一段柳枝,虽然谈不上尊贵,却包含着殷切而深远的祝福——祝远去的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顽强而蓬勃地生存和发展,祝远去的人一路平安,来日幸福。 1.填入文中甲、乙、丙三处的诗句依次应该是(       ) 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②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 ③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2.第⑥段加点词“这样的认识”是指什么? 3.古人折柳赠别的原因是什么? 4.本文是从“折柳送别”的______、原因和______等方面来介绍古人“折柳赠别”这一习俗的,文章的说明顺序是______。 5.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 为什么呢?这要从柳树本身的特点说起: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柳树断了可以重新生长,倒着插,横着插都可以存活。每到冬去春来,柔弱的柳树总是最先吐出小小的嫩芽。柳树顽强的再生力、旺盛的生命力给十分重视草木的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诗歌鉴赏(共5分) 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诗赏析任务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南征 [唐]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①,适远②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释】①避地:避难而逃往他乡。②适远:到远方去。 杜甫常常以和谐融洽的景象反衬深沉积郁的哀愁,写乐景抒哀情。在《春望》中,“感时花溅泪”,以花的灿烂表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以乐写哀,景象越优美,越增添伤痛。诗人移情于物,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极度苦恨。请结合诗句,说说《南征》是如何以乐景写哀情的?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给下列句子排序。(只填序号) ①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②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 ③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④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排序: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共40分) 请以“我的青春里有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