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北省荆门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自我评估试卷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冥(míng)       鲲鹏(kūn)       迁徙(xǐ)       鯈鱼(tiáo) B.嘉肴(jiā)        弗食(fú)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C.槽枥(lì)          骈死(pián)     执策(cè)       挂罥(juàn) D.布衾(qīn)        伐薪(xīn)       两鬓(bìn)      叱牛(zhì) 2、下列各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告戒       横溢       跌落       剁手 B.刹那       裸露       雕塑       倒霉 C.儒动       陡峭       妩媚       硕大 D.蔓延       高耸       眺望       暄哗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这场篮球赛精彩纷呈,比赛双方均使出了浑身解数,比分最终还是停留在1:1。 B.站在黄河壶口瀑布岸边,眼望瀑布咆哮而下,一泻千里,如此美景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C.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隐姓埋名。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D.小弟弟在家里整天吵得鸡犬不宁,我头都痛了。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别样魅力。 B.共享单车管理难题能否得到解决,关键在于有关部门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 C.五一期间,长沙之所以晋升为新的“网红城市”,是因为“茶颜悦色”“老长沙臭豆腐”“橘洲焰火”火爆的原因。 D.“向美而生,因乐不凡”校园艺术节精彩纷呈,我们看到了达人秀生动的表演和十佳歌手闪亮的歌喉,大饱眼福。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诗句默写填空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_________,君子好逑。 (2)烟销日出不见人,_____________。 (3)在古代文人眼中,莲花高洁质朴,“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梅花坚贞无私,“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陆游《卜算子咏梅》)。 (4)2015年,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实质推进,沿线许多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呈现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景象;展望蓝图,我们信心满怀,豪情万丈,正如诗云“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舍船,从口入                    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B.复行数十步                           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C.屋舍俨然                              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2.有人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请简要分析。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的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下面对选文内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 B.选文主要说明纬度和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C.选文主要说明地理位置的高下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D.选文主要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有古今的差异。 2.下面对选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差异。 B.运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仅有古今差异。 C.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诠释、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仅有古今差异。 D.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差异。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的主要说明对象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B.选文第④段中加点词“一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选文对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D.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影响程度是相同的,可以颠倒顺序。 五、诗歌鉴赏(共5分) 古诗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为历代文人所推崇,请赏析它的妙处。 2.重章叠句是本诗的一个重要写作特色,请简析其作用。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猜一猜: 至理名言        有个财主在集市上买了一箱细瓷器,他喊道:“哪位给我背回家去,我就教给他三句‘至理名言’。”               打短工的人都不愿理他,阿凡提却动了心,他想:钱在哪儿都挣得到,可“至理名言”却是不容易听到的。于是阿凡提背起财主的箱子跟他走了。               走着,走着,阿凡提请财主教他“至理名言”。财主说:“好,你听着!要是有人对你说:肚子饿着比饱好。你可千万别相信呀!”               “妙,妙极了!”阿凡提说,“那么,第二句呢?”               “要是有人对你说:徒步走路比骑马强。你可绝对别相信呀!”               “对,再对没有了!”阿凡提说,“多么不容易听到的‘至理名言’呀!那第三句呢?”        “你听着,”财主说,“要是有人对你说:世界上还有比你傻的短工,你可怎么也别相信呀!”               阿凡提听完,猛地……,并对财主说:“我也有一句至理名言奉送:……!”财主登时目瞪口呆。 你能猜到阿凡提做了一个什么动作,并对财主回敬了一句什么至理名言吗? 七、作文(共40分) 请以“走近你,才知道”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②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③不少于6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