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举报
资源描述
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逸周书》记载,周武王向殷商遗民声明诛杀纣王不是他个人意愿,完全是执行上天之命。周武王说自己的命令出自天,如有不听天命而作乱者,就惩罚于他,同时又说商民是无罪的。武王对殷商遗民的这些言论旨在( ) A.告诫殷商遗民要安居故土 B.反对苛政和任意刑罚 C.传播“天人感应”的理论 D.展示周朝的仁德之心 2、周代对国君的亲属关系作出诸多限制,要求国君的族人与兄弟不能以亲情之原则对待国君。此外,周代还强调“不以家事辞王事,以王事辞家事”。这些观念( ) A.表明周王政治权力受到限制 B.说明君主专制已经建立 C.注重对公共政治秩序的维护 D.反映血缘关系逐渐弱化 3、西周时,修建了从镐京到洛邑的“周道”(又称“王道”)和通往四方各国的大路“周行”,形成了以都城为中心、通达各地的公路交通网。“周道”“周行”的修建( ) A.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B.推动了集权制度的形成 C.壮大了各诸侯国的实力 D.便于中央有效统治地方 4、西周时期周王室和诸侯国都拥有各种手工业作坊及众多的具有专门技艺的工匠,专门服务于王室和诸侯国君,每件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和制作工匠的名字。材料表明西周( ) A.官营手工业开始出现 B.手工业服务对象的特殊 C.官营手工业技艺高超 D.国家注重提高产品质量 5、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庄子倡导“乘物游心,亲近自然”, 韩非子强调“抱法处势”。蕴涵在这些思想中的共同追求是( ) A.获得彻底的精神自由 B.解决民众的生存问题 C.实现理想的社会人格 D.建构和谐的礼乐秩序 6、学者王家范说,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作为最大、也是最小的生产单元,物资再生产与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合而为一,使得这种生产结构系列简单,具有顽强的自生产自组织的再生机制。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小农经济因其生产规模小而十分脆弱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很难发展为复杂的经济机制 C.小农经济有利于物资和人口快速增长 D.在落后生产力条件下小农经济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7、下图是四川汉墓出土的画像砖“收获图”。画像砖形象地展现了六人的割穗、刈草、选种等神态,弥补了汉代史籍对水稻收割工序没有记述的缺陷。该画像砖( ) A.完全真实地还原了历史原貌 B.体现了艺术性和史料性的统一 C.表明四川地区最早培植水稻 D.佐证了汉代史籍记述的错误 8、汉朝时期,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由此可知当时( ) A.农村大量农民弃农从商 B.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C.汉朝商业政策较为宽松 D.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9、东汉时期创作的《四民月令》描述了一个拥有相当数量田产的世族地主庄园的状况:种植作物广泛,牲畜种类众多,手工业包罗万象,宗族,亲戚,宾客提供劳动,也是武装力量。这种状况直接导致( ) A.土地兼并也愈演愈烈 B.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C.商品交换范围的缩减 D.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10、东晋顾恺《女史箴图》中,《冯媛挡熊》段描绘了冯婕妤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班婕妤却辇》段描绘了班婕妤不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恋女色而误朝政的故事。这说明该画卷( ) A.东晋绘画以女性人物为主要题材 B.绘画的讽谏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C.汉代和晋代女性的地位空前提高 D.艺术具有审美与教化的双重功能 1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梁代僧人顺更讲,“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B.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 D.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 12、下表为吐鲁番出土的武周时期的堰别青苗簿的相关记载。这一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该地( ) 耕地种类 耕地亩数 自耕 租佃 租田占耕地亩数 官田 101 8 93 93% 寺观田 55 10.5 44.5 81% 百姓田 315 130 170 54% A.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 B.寺院经济的急速扩张 C.个体农耕方式的盛行 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13、唐朝22位皇帝中,18位是马球运动爱好者。当时全国上下球场林立,玩者如云。王朝与邻国大都进行过马球竞技活动。赛场上经常出现“珠球忽掷,月杖争击”“百马撵蹄近相映,欢声四合壮士呼”的壮观场面。可见,唐代马球运动的兴盛( ) A.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B.助推农牧文明的相互融合 C.由统治者个人喜好决定 D.契合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 14、下表为唐到宋各类绘画题材画家人数汇总 时间 人物 山水 花鸟 唐朝(上)(618—756) 40 16 7 唐朝(下)(757—841) 10 34 15 建隆元年—熙宁七年(960—1074) 56 31 43 熙宁八年—乾道三年(1075—1167) 42 91 84 推动唐宋绘画之变的原因主要是( ) A.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 B.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C.穷理尽性的时代精神 D.科举制加快社会流动 15、《名公书判清明集·户婚门》中记载,宋初“诸盗典卖田业者,仗一百,赃重者准盗论,牙保知情与同罪。”由此可知当时( ) A.政府规范土地交易 B.市易法令逐步健全 C.土地政策抑制兼并 D.土地买卖蔚然成风 16、宋代保留隋唐传统官称,仅代表资历、俸禄高低。文官有称为“职”的衔号,如殿阁学士、修撰等,其实际工作、权力则由差遣决定,多称为权知(或提举、提点)某机构事、充(或判、行等)某职之类,表示为临时委派之职事。此举意在( ) A.继承隋唐政治传统 B.防止官员专擅权力 C.提高士人政治地位 D.创新官员监察机制 17、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他这样做旨在( ) A.推广儒家礼仪 B.实现儒学生活化 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 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18、宋元时期出现诸如“桥西贾家瓠羹”“曹婆肉饼”等美食店,“傅官人刷牙铺”“张古老胭脂铺”等日用百货店,休闲娱乐场所纷纷涌现,百戏伎艺竞演,市民集中观看。这反映出( ) A.社会奢靡之风盛行 B.名牌商品大量出现 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市民文化形式多样 19、宋末元初,江南地区使用单锭手摇纺车。黄道婆吸收海南黎族妇女纺车优势,制造出三锭脚踏纺车,后来被江南地区工匠改进为四锭脚踏纺车。这表明宋元时期棉纺织业的发明( ) A.源自于劳动人民实践 B.取决于民族间文化交流 C.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D.依赖于生产动力的突破 20、元朝廷若直接利用二百多个路及直隶州(府),征集和控制各地赋税,自然会出现头绪零散纷杂等情况。尤其是腹里以外的边远地区,更显得鞭长莫及。而通过十个行省的综领督办,朝廷征集、转运各地赋税及对课税过程进行控制,就可以纲举目张,简便易行了。由材料可知( ) A.最初基于经济目的设置行省 B.行省制便于朝廷有效控制全国税收 C.行省制有效加强了君主专制 D.行省制便于简化机构提高办事效率 21、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守”。时人称:“用东南之财赋,统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矣。”由此可见明朝迁都北京( ) A.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B.开创了建都北京的先例 C.缩小了南北发展的差距 D.解决了明朝的边疆危机 22、明朝,君主如主动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夺,亦必下内阁而后行之”,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这反映了( ) A.皇权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B.内阁的职能已经发生了质变 C.内阁的议政权不断强化 D.内阁票拟对皇权有一定限制 23、下图为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这反映了( ) A.民间风俗和习惯对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决定作用 B.基层社会的矛盾体现出明朝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 D.明朝徽州地方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已失效 24、有学者认为,从人事上看,军机处与内阁联系紧密,军机大臣多由内阁大学士担任;从权力分配来看,总览军政大权的军机处更占有优势地位,但内阁作为中央政府处理日常事务的地位并未动摇。这反映了( ) A.皇权受到了一定制约 B.中枢机构的运作方式 C.内阁依然掌握票拟权 D.军机大臣“俨然宰辅” 二、材料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 文学作品中的“士不遇”主题滥觞于汉赋。贾谊、董仲舒、司马迁在积极入世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政治挫折,于是作赋铭志如,如贾谊的《吊屈原赋》,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形成了“士不遇”文学的雏形。贾谊、董仲舒、司马迁的“士不遇”人生经历,既意味着一种人格的蹂躏和自由的扼杀,有标志着一种最沉重的忧患和最高层次的生命体验。沉重的人生苦难强烈刺激了他们往昔平和的心境,使他们关注对象由社会转为自我,思想性格由外向变为内收。 ——摘编自王进明《西汉“士不遇”赋透析—以贾谊、董仲舒、司马迁为研究对象》 材料二 宋代知识分子人数众多,在社会上形成势力,他们作为政治上的一支独立力量有十分明显的表现。文彦博反对新法,对神宗道:“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神宗道:“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曰:“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绍兴八年(1138年)监察御史方庭实向高宗上奏,反对向金人议和,其中有言:“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咸淳三年(1267年)御史刘黻提出:“天下事当与天下人共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随着士大夫“共治与”意识的产生,他们中的许多精英分子不仅奉公守法,勤于政治,怀有一定民本思想,而且在政治上发挥了更多的主动性,有时甚至可以与帝王的个人意志相抗衡。 ——摘编自何忠礼《论宋代士大夫的“共治”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前期“士不遇”赋产生的社会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士大夫“共治”思想的主要表现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共同的价值追求的。 2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朝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相继平息了准格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将整个天山南北置于清王朝的统一行政管理之下。1762年,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各地驻防官兵兼管全疆行政事务。伊犁将军作为新疆最高的军事长官,由满族亲贵或蒙古重臣出任。同时还在乌鲁木齐设都统,品级与将军相当。在伊犁、塔城、喀什等地设办事大臣,统率各地驻防清军,监督管理地方政权,各级办事大臣受伊犁将军统辖。……军府制度在新疆的设立对于抵抗沙俄侵略,防止分裂割据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驻地大臣只管军事,把生产、赋税、诉讼等日常民事交由少数民族上层(伯克)管理,而伯克“以官意传取,倚势作威”。随着官员腐败的加剧,军府对内不能稳定局势,对外不能应对沙俄的侵略,最终被行省体制所代替。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新疆推行军府制度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政府在新疆的军府制度 2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杲,(公元1180—公元1251)宋金时真定(今河北省保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