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新突破工作计划

举报
资源描述
实现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新突破工作计划 一、 实现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新突破 制定实施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实施意见。推进体育场地设施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完善公共体育场地健身设施标准化建设,优化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制定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重点加强市及县(市、区)体育场、体育馆、游泳池、全民健身广场、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推动体育公园、社区体育公园、小型足球场、多功能运动场(室)、健身步道等建设。每个县(市、区)新建或改建至少1个体育公园,人口50万以上的县(市、区)建设不低于10万平方米的体育公园;人口30-50万的县(市、区),建设不低于6万平方米的体育公园;人口30万以下的县(市、区),建设不低于4万平方米的体育公园。每个县(市、区)建成200公里以上的健身步道;新建居住小区按照相关标准配套建设健身设施,未达标准的现有居住小区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因地制宜增加健身设施,不断促进全市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充分利用海洋资源,推进海上项目设施建设;重点依托山地、河湖等自然条件,结合绿道、碧道优化体育设施。 合理依托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挖掘、盘活城市空闲土地及各类未利用土地,探索复合用地模式,支持健身设施与文化、教育、养老、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整合共建。有计划建设一批城市社区口袋体育公园,农村休闲健身公园,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建设健身路径。在公共体育场地适当增加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健身设施,为老年人运动健身提供便利。将新建体育场地设施优先列入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优先办理供地手续。加快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扩容提质,统筹考虑应急避难(险)功能设置。 完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加强对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工作的评估督导。建立健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体育场地设施双向开放工作机制,有序推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向学校体育活动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符合对外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学校体育设施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鼓励具备开放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加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开放使用安全检查,确保符合对外开放安全标准,保障使用安全。加大向社会体育场馆购买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服务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地设施运营和管理,不断提高体育场地设施公共服务质量和运营管理水平。 二、 全民健身计划目前存在的不足 (一)宣传力度不足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差异较大,很多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宣传力度不足,对于民众对于全民健身基本知识的了解不多,并没有能够调动起广大群众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的主动性。 (二)健身设施不全面 目前很多城市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几乎没有健身设备及健身场地。即使在已经建立了健身中心的城市里,健身设施仍然不完备。存在着健身器材老化,健身器材不全面,健身场地面积较小健身组织机构缺失,由于乡镇、社区、街道等各级部门对于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了解不足,从而导致了很多地区缺乏健身组织结构,使得在管理层面缺乏相关部门的引导和扶植,造成了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缓慢。 (三)活动平台较少 目前还缺乏扎根于基层群众的体育赛事,应该积极的带动和引领各类群众积极参加团体体育赛事。比如可以以办好各级学生运动会,户外徒步大会,老年人秧歌大赛,广场舞大赛。应该与学校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开展课外活动、体育竞技,课间间操等活动。应该将柔道、田径、乒乓球、摔跤及三大球类运动等项目进行高层次顶层设计,使得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具有更多,更优的活动平台。 (四)体质调研及测评制度急需建立 由于我国全民体育运动开展时间较短,还未能建立一整套的科学化的体质测评体系,很多人的体育锻炼只是胡乱的、松散的运动,目前还末能够依据每一个人的居住环境、性别、职业特性、体质、接受医疗服务的情况及时的为每一位运动人员提供肌肉、运动能力、身体水分、心脏功能、脂肪、最大摄氧量、蛋白质、靶心率等方面的测评和具体指导。 三、 全民健身运动的好处 全民健身运动,顾名思义,是需要全国人民一起进行强身健体的运动的一种群体性活动。全民健身运动针对的对象十分广泛,只要是中国人民,不论男女,不分老少,都应该积极参与这项有意义的活动。通过运动健身,可以有效的提高人民的身体机能,从而提高中国人民的免疫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全民健身运动的作用,最大的功效就是可以有效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提高人民的肌肉力量、韧带柔韧性、肌肉储备的耐力、肢体关节的协调度等,从而提高人民对于自身机体的控制能力,形成全民健康,全民体健的目的。 全民健身运动的针对对象,是包括了中国内的全部人民,但是,活动对象主要重点关注于青少年和儿童。这是由于青少年和儿童的机体免疫能力较弱,极其容易受到外界病原菌的入侵,但青少年和儿童尚处于发育阶段,适当的保健运动可以有效的提高小儿的身体素质。而成年人的免疫功能已经发育完全,并且不易得到有效的调整。因此,对于全民健身运动这一项集体性的活动,应该着眼于青少年的体质,从小开始,打好身体的基础,从而提高成年后的身体素质。全民健身运动整个活动,主要是以一年两次的全民体育健身活动为基础,每年进行不一样的健身运动,并在每年定期进行相应的体质测定,以有效调整来年的健身运动项目。全民健身运动已经实施了近十年了。通过全民健身运动,可以有效的了解全国人民的身体素质,并有效的提高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对于全民健身运动这一项目,是对机体的健康十分有好处的。因此,广大中国市民应该要积极参与到全民健身运动,提高自身健康。 四、 全民健身计划发展的历程 尽管全民健身这一术语直到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后才获得正式的政策指称,距今仅有20余年历史;但如抛却语汇表述方面的争议,从群众参与多元化的体育活动实践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群众性体育管理都应纳入宽泛的全民健身管理范畴。 全民健身管理分期的判断标准,分为内外2个层面。从内部来看,基于国家的组织设置、资源注入和制度保障:外部则体现在与竟技体育地位的相互比较。基于此,本研究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民健身管理划分为:1949一1995年的司局战略阶段、1996-2014年部委战略阶段、2015年后的国家战略阶段。可以看出,我国群众体育管理中,管理主髓层次逐渐提升,涉及的机构也逐渐增多,从而展示了全民健身的重要地位与独特价值,更凸显了我国战略层面的转换。尤其是国家战略层面下,全民健身的领导主体成为全民健身的责任主体,对我国全民健身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全民健身管理的司局战略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群众体育优先发展的定位彰显了国家对群众健康和国家安全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对竞技体育究竟服务少数人还是多数人的认识模糊,使得明确服务大众的群众体育事业获得了优先关注。1949年的人民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提出提倡国民体,为当时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1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并提出了体育工作的方针,即在现有基础上,从实际出发,促使体育运动普及化、经常化,积极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加强生产建设,加强国防建设而服务。为推动全民体育的普及化和经常化,国家无论从主管部门还是制度建设层面均做出了突出工作。全国体育事业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群众体育方面。1954年,批复《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的报告》中再次明确了体育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的战略价值,并形成了对群众体育发展极为重要的政策文件《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指示》,对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做了重要指示并强调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要求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使群众性体育开展起来。同年,原国家体委第一次公布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条例,极大地推动了群众体育的发展。据1955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87所中等以上的学校实行劳卫制一级,参加锻炼的学生达到12万7000人,劳卫制预备级在2300所学校中推行,有115万9000人参与锻炼。 受竞技体育发展诉求的影响,群众体育优先发展的定位出现松动。尽管1958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制定的未来10年发展规划中,依旧提出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政策,但受制于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体育发展的重点侧重于提高1961年12月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提出,当前体育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运动训练工作上,并对群众体育活动的规模、运动量、运动竞赛的次数,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加以适当的控制。由此可见,群众体育优先发展的定位有所改变,竟技体育优先发展开始启动。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不同的治理思路,最终形成了该阶段上下分离的格局。种种现象表明普及(群体)与提高(竞体)已开始分离。所谓体育发展中的上下分离,即竞技体育主要由国家体委和省体委负责,而群众体育由省以下体委负责,竞技体育管理层级较高,群众体育管理层级较低,形成了省以上体委侧重抓提高,省以下体委主要抓普及[3]的格局,县、乡、村成为发展群众体育的责任主体。 体育管理上下分离,群众体育低位运行的格局,持续了较长时间。1978年开始,《关于做好县的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群众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相继下发,进一步强化了群众体育管理的低层位运行状况。尤其是1979年中国恢复了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短时期内快速提高竞技体育成绩、扩大国家影响成为体育的重要价值导向,并据此开始强化竟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导致群众体育发展缓慢[5]。统计显示,七五、八五期间,国家投入竞技体育的经费每年超过20亿元,而群众体育投入数额较小。1996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体育系统经费为28亿4100万元,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041%,其中大量投入竞技体育领域。 五、 全民健身实施的现状 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依据我国国家体育总局于2016年6月年颁布的《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该纲要首次明确了,要科学的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涵盖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全面健身系统,建立一个具有利民、亲民、便民三个方面特点的健身服务体系。其最终目的是保证社会各个群体集团都可以平等的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具体阐明,就是要科学、全面的实现体育资源利用的平等,可以极大地调动群众的体育运动积极性。因此,在构建利民、亲民、便民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应该在全民体育文化方面、全民健身设施方面、全民体育健身管理方面、全民健身身体素质监测方面和全民健身组织管理几个方面出发,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终着眼点,以人为本。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应全民健身服务的逐渐重视,我国已经有大量的学者对全民健身方面进行了多维度,全系统多角度的分析研究,并且我国目前的全面健身服务的前期理论架构已经基本完成,但是实践应用方面还有所欠缺。为了达到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形成一个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发展目标,在实践上应该有所加强。 六、 全民健身计划的对象与重点 全民健身计划以全省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要按规定配备足够的合格体育师资,上好体育课,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技能;认真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按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建设和配置完备的体育场地设施;上好体育课,积极开展课间操和课外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要认真开展课余训练,办好县市和大型企业的业余体校;建设好传统项目学校,努力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骨干力量。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每所学校根据条件每学年举行1次以上全校性体育运动会。每年对学生进行1次体质检查,其合格率不低于95%。盲、聋、哑、弱智学校及其他特殊学校都要重视开展学生体育活动。 积极开展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职工体育和社会体育。以机关、行业系统、企业体育为骨干,以社区体育为基础,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建立机关体育锻炼制度、职工体质测试制度和企业体育达标制度。建立社区健身活动基地,建设和管理好健身辅导站,积极培训社区和机关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