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海南省儋州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自我评估试卷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弗学(fú)        男有分(fèn)             天下为公(wéi) B.嘉肴(yáo)       教学相长(zhǎng)     不必为己(wèi) C.学(xiào)学半 选贤与能(jǔ)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D.兑命(yuè)       讲信修睦(mù)          矜寡孤独(jīn)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霎时       酝酿       推推搡搡       络绎不绝 B.寒噤       蠕动       酒气醺醺       熠熠烁烁 C.黧黑       虔诚       瞬息万变       纷至踏来 D.雾霭       霹雳       气喘吁吁       潺潺成溪 3、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做事喜欢按自己的想法如法炮制,总不听别人的建议,这是错误的。 B.签字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书中的观点是无可置疑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C.想要系统了解一种新事物,我们可以通过顾名思义的方法去探究。 D.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北京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营业,让“不打烊”书店成为了一个城市的精神地标。 B.作为信息时代的公民,对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要进行批判性思考和鉴别的能力。 C.我们不能把课堂上的认真听讲、合作交流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品德好坏的标准。 D.城市绿化对于改善空气十分重要,它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并产生氧气。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用诗文原句填空。 (1)关关雎鸠,_______。                                                  (《诗经•关雎》) (2)两个黄鹂鸣翠柳,_______。                              (杜甫《绝句》) (3)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4)山气日夕佳,_______。                                           (陶渊明《饮酒》) (5)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6)池上碧苔三四点,_______。                              (晏殊《破阵子》) (7)晓雾将歇,_______;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8)假如我是一只鸟,_______。             (艾青《我爱这土地》) (9)鸟类是人类的朋友,子规则是古诗中的常客。有的借之表达伤春、惜春之情,如“______,____”中的子规;有的借之寄寓离别感伤之情,如“_____,_______”中的子规。(分别用苏轼的《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诗句填空)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 明日过桃源县,至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汨。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节选自袁中道《再游桃花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舍船,从口入/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则有心旷神怡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不足为外人道也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语段(一)中写桃花源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明了什么?  4.语段(一)(二)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了解自然科学。 ②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③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④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⑤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⑥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⑦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⑧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⑨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⑩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⑪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⑫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⑬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联系第③④,作者为了论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举了一个怎样的论据?请概括回答。 2.第⑫段“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这方面”是指哪一方面? 3.全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简答。 4.对选文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主体论证上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逻辑严密。 B.文章主要是谈论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C.结尾一段从“学术研究”推而广之,扩大到“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和“个人行动”上。 D.文章多用举例分析,古与今事例对比,中与外的事例阐释,都恰如其分。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诗中的“蒹葭”这一意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重叠反复之中也有变化,请举一例说明这首诗中的变化之处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仿照例句,再续写两个句子。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秋天的风,_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