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工业园区噪声污染的管控行动计划一、 加强工业园区噪声污染的管控鼓励工业园区进行噪声污染分区管控,优化设备布局和物流运输路线,采用低噪声设备和运输工具严控噪声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向乡村居住区域转移二、 城市噪音污染防治制度(一)体育和休闲设施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措施体育噪声是指在体育设施的运动练习中发出的噪声休闲噪声指的是人们在休闲时间使用休闲设施所产生的噪声,如游乐园、冒险乐园、音乐表演产生的噪声等如果住宅与体育和休闲设施的距离很小,那么体育或休闲设施的声音可能产生噪声污染为此,德国法律明确规定了公共场合的开放时间,如小区运动场等公共活动场所禁止在中午和晚上开放当出现体育和休闲噪声扰民时,先考虑联系运营商,而后是市政当局和当地环境部门不仅如此,体育和休闲设施的大小、单元数量、玩家数量、观众数量和行为以及设施的技术设备(如扬声器)决定了体育和休闲噪声的大小而来自这些设施的噪声排放的特征是声功率级,它独立于系统的外部尺寸和选定的测量距离当使用技术设备(如赛车或扬声器)时,通常会出现最高级别,根据声功率级,可以确定排放位置处的声压级,这里必须考虑对声音传播路径的影响为此,德国《体育设施噪声条例》规定,对体育设施噪声所造成的有害环境影响(危险、相当大的烦恼和损伤)的保护,除了规定排放标准外,还包括确定的评估程序(评估级别)。
此外,在计算评估级别时,必须考虑设备的安装或使用时间二)邻里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措施邻居的私人活动引起的令人不安或烦人的声音被称为邻里噪声,包括在家中或在花园中设置电视、聚会、DIY或在私人场地上操作车辆或割草机等根据德国《设备和机械噪声条例》,许多用于室外噪声敏感区域的装置和机器只能在特定时间使用,包括链锯、割草机和废玻璃容器等例如,在住宅区通常不允许在星期日和公众假期以及晚上八点到早上7:00的夜间运行德国法律严格限制居民住宅区邻里噪声的产生晚上10点后不准大声说话,而且居民应事先征得邻居的同意才能在家聚会,否则可能会被邻居起诉;如果必须要搞活动或装修必须告知甚至征得邻居的同意,否则被妨害者可直接报警甚至向法院起诉在法国,根据1989年7月6日法律第4条规定,出租人可以终止嘈杂承租人的租约三)建筑物噪声污染的法律措施建筑隔声,是指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噪声源的增加,建筑物的密集,高强度轻质材料的使用,对建筑物进行有效的隔声防护措施为了保护人们免受生活空间中的不合理干扰,德国《建筑结构隔声》规定了最低噪声防护要求,其中包含了部件、家用技术设备和水安装配件、设备的机载和逐步消声的最低要求,其目的是确保在建筑物内的生活和工作空间中的人们免受声音传播带来的不可接受的干扰。
如果遵守该标准中给出的原则和说明,则应假定符合建筑法规要求的最低噪声保护此外,德国建筑物的噪声防护措施根据外部隔声(窗户、墙壁、屋顶)和内部噪声保护(空气声隔声、冲击隔声、建筑物服务设备的噪声防护)进行区分一方面,对于外部隔声,考虑到不同物质有不同的隔声效果(窗户、门和轻质墙壁的隔声效果低于砖石或混凝土墙壁的隔声效果)为此,德国制定了《住宅建筑物中的隔声评估和提高隔声效果指南》,该指南描述了代表不同保护级别的3个等级,可以实现有效的隔声效果四)夜间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措施德国法律规定,住宅区夜间噪音不得超过50分贝,在德国城市的道路上许多住宅区都使用特殊的降噪材料,在交通频繁的地区安装隔音屏障,在靠近住宅区的高速公路一侧和城市交通密集的地区都种植大量的树木,没有紧急情况的地方不允许汽车鸣笛法国刑法第R623-2条规定了夜间喧闹的罪行(原则上,夜间为22点至6点,但不同季节不同规定)夜间噪声涉及从一栋房屋到另一栋房屋或公共道路上传来的任何噪声,可以在没有声学测量的情况下对违法行为进行确定三、 我国控制噪声污染的措施(一)组织制定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加强源头防控从建设规划、淘汰落后设备、制定产品噪声限值等源头预防的角度,落实噪声污染防治相关措施。
完善管理措施从工业、建筑施工、交通、社会生活等4个方面的噪声污染防治入手,聚焦突出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控制噪声扰民加强支撑保障完善噪声监测体系,推动先进技术产业发展,组织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增强公众声环境保护意识,推进居民自治,鼓励创建安静小区当前,湖北省已经发布了《湖北省声环境质量提升行动方案》,成都市发布了《2021年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北京、深圳等地也在积极推动编制相应的行动方案,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地方实践经验二)推进自动化建设到202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声环境功能区是环境噪声管理工作的基础,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结果能反映不同功能区的声环境质量状况截至2020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监测并向生态环境部报送监测数据的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有2974个目前,我国声环境质量监测以手持式监测仪器为主,自动监测为辅手工监测数据易受人为干扰、难以质控,时效性、代表性不强与手工监测相比,自动监测在监测频次、数据质控、数据时效性等方面有优势,能及时预警和防范声环境风险,有效提升声环境管理水平,更好支撑声环境管理《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环监测〔2019〕86号)中提出推动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建设的要求。
十三五时期,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推动下,我国在大气监测网络方面,数量和功能都走在了世界前列,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与保障水平都有了极大突破,为我国环境噪声监测发展提供了经验各地在噪声监测网络建设方面也先行先试,对网络布点、监测方式、监测功能做了部分基础的研究工作,截至2020年底,全国生态环境部门已设置了892个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在各方条件都基本成熟的情况下,推动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将有助于全面收集、分析全国的声环境质量数据,为下一阶段噪声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三)加强声环境功能区达标管理2025年,全国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85%长期以来,全国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夜间总点次达标率远低于昼间总点次达标率2016年-2019年,每年全国城市功能区夜间总点次达标率比昼间要低18个百分点左右;2020年,昼间总点次达标率94.6%,夜间总点次达标率80.1%,夜间比昼间的达标率仍有14个百分点的差距由此可见,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直接影响了整体的声环境质量,我想静静日渐成为大家的渴望这个指标的提出,基于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最为突出的声环境问题,让深受噪声困扰的群众睡个好觉。
从整个十三五情况来看,2016年-2019年全国夜间总点次达标率较为稳定,2020年有了较为明显的上升,从2019年的74.4%上升到80.1%,说明全国整体夜间声环境质量还是在改善的,并且可以实现较大好转而十四五期间,国家对于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更为重视,在新修订噪声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行动等重大法律政策和措施的推动下,全国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从2020年的80.1%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但同样也要认识到,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是噪声唯一的一项量化指标,对于大城市来说,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一定难度从城市人口数量来看,城市规模越大,功能区声环境监测点次达标率越低以2021年上半年为例,全国开展功能区声环境监测的114个小城市的夜间总监测点次达标率平均为84.7%,115个中等城市为81.9%,79个大城市为80.5%,16个超大、特大城市为72.1%所以,要实现85%的目标值,需要各地剖析自身城市特点,整合资源、勇于创新,采用降噪新技术、管理新思路此外,还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监测点位、完善数据质控,确保群众感受与考核目标相一致四、 噪声污染的危害(一)噪声对听力的损伤噪声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是听力损伤。
人们在进入强噪声环境时,暴露一段时间,会感到双耳难受,甚至会出现头痛等感觉离开噪声环境到安静的场所休息一段时间,听力就会逐渐恢复正常这种现象叫做暂时性听闽偏移,又称听觉疲劳但是,如果人们长期在强噪声环境下工作,听觉疲劳不能得到及时恢复,且内耳器官会发生器质性病变,即形成永久性听闻偏移,又称噪声性耳聋若人突然暴露于极其强烈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迷路出血,螺旋器从基底膜急性剥离,可能使人耳完全失去听力,即出现暴震性耳聋二)噪声能诱发多种疾病因为噪声通过听觉器官作用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以致影响到全身各个器官,故噪声除对人的听力造成损伤外,还会给人体其它系统带来危害由于噪声的作用,会产生头痛.脑胀、耳鸣、失眠、全身疲乏无力以及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长期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与低噪声环境下的情况相比,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率要高2~3倍可见噪声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噪声也可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使肠胃病和溃疡病发病率升高此外,噪声对视觉器官、内分泌机能及胎儿的正常发育等方面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在高噪声中工作和生活的人们,一般健康水平逐年下降,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诱发一些疾病,但也和个人的体质因素有关,不可一概而论。
三)噪声对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干扰噪声对人的睡眠影响极大,人即使在睡眠中,听觉也要承受噪声的刺激噪声会导致多梦、易惊醒、睡眠质量下降等,突然的噪声对睡眠的影响更为突出噪声会干扰人的谈话、工作和学习实验表明,当人受到突然而至的噪声一次干扰,就要丧失4秒钟的思想集中据统计,噪声会使劳动生产率降低10~50%,随着噪声的增加,差错率上升由此可见,噪声会分散人的注意力,导致反应迟钝,容易疲劳,工作效率下降,差错率上升噪声还会掩蔽安全信号,如报警信号和车辆行驶信号等,以致造成事故五、 噪声污染防治的主要目标通过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基本掌握重点噪声源污染状况,不断完善噪声污染防治管理体系,有效落实治污责任,稳步提高治理水平,持续改善声环境质量,逐步形成宁静和谐的文明意识和社会氛围到2025年,全国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85%六、 噪声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坚持人民至上,聚焦重点,针对群众关心的突出噪声污染问题,强化源头预防、严格传输管控、着重受体保护,鼓励宁静区域建设,优化纠纷处理途径,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安宁和谐生活环境的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分类管控,结合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特点,严格责任制度落实,细化重点领域监管,鼓励典型示范引领,提高噪声污染治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
坚持稳中求进,综合施策,遵循噪声污染防治的客观规律,立足当前治理阶段,紧抓政策、标准、管理等要求,丰富意识、行为、习惯等措施,循序渐进、多措并举,分阶段、有步骤地推动噪声污染防治水平提高坚持齐抓共管,社会共治,发挥制度优势,加强部门协同,强化上下联动,增强公众参与,推动逐级落实噪声污染防治责任,调动全社会力量汇聚治理合力,企业治理、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七、 噪声污染产生的原因(一)工业化大多数行业都使用会产生大量噪音的大型机械设备此外,压缩机,发电机,排气扇和研磨机也制造大噪声二)城市规划不良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城市规划不好是噪音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拥挤的房屋,大家庭共享小空间,争夺停车场,频繁为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争吵都会导致噪音污染,并破坏社会环境和谐三)社会事件噪音在社会事件时达到最高峰无论结婚,聚会,酒馆还是音乐会,人们往往不顾当局制定的规则,产生令人讨厌的噪音人们在半夜唱歌跳舞使周围居住者的生活变得更糟此外,市场上商贩为吸引顾客,也会发出大量噪音四)交通道路上的大量机动车,飞过住宅的飞机,以及地铁都会产生严重噪音,并且让人难以适应这些高噪音会使正常人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