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隔震设备产业市场前瞻

举报
资源描述
减隔震设备产业市场前瞻 一、 减震器行业现状 我国国内的汽车工业的起步相对较晚。技术更新换代和应用的频率可能相对较快。但是减震器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现阶段,很多车企在汽车上所安装的减震器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甚至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技术水平,自身的技术积累相对不足。很多中高档轿车所采用的减震器是进口的减震器,国内汽车生产企业生产的国产汽车使用的仍然是普通双筒液压减震器。减震器行业概况及现状指出,提高汽车减震器研发和应用水平已经成为我国汽车悬架系统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减震器的研发水平在逐渐提高。在零部件的工艺标准以及整体的配装活动中都有许多突破性的进展,国家和企业制定了减震器以行业制造标准。同时在CKD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减震器配套的零部件生产厂家的数量在逐渐增多,同时上下游供应链整合水平也在逐渐提高,这意味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形成了汽车减震器制造专用设备的生产厂家。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独立生产的独立悬挂减震器,并已经被国外的部分汽车厂商所采用,且自产的减震器已经在汽车行业中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果,在减震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也取得了一些建设性的成就。 目前,我国减震器的需求市场主要集中于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和华北地区等发达地区,该区域汽车制造及消费等产业旺盛。其中,华东地区占比29.6%,华南地区占比19.7%、华北地区占比15.4%。 二、 我国建筑减震行业产业链 (一)政策环境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抗震防灾工作,为了促进建筑减震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法规规范和政策,整个行业处于平稳成长期。国家鼓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制定、修订工程建设标准时,应当及时将先进适用的抗震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结构体系纳入标准、规范,在房屋建筑工程中推广使用。 国家扶持建筑业发展,支持建筑科学技术研究,提高房屋建筑设计水平,鼓励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提倡采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工艺、新型建筑材料和现代管理方式。 对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含8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域地震灾后重建阶段的新建3层(含3层)以上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人员密集公共建筑,应优先采用减隔震技术进行设计。鼓励重点设防类、特殊设防类建筑和位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含8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的建筑采用减隔震技术。对抗震安全性或使用功能有较高需求的标准设防类建筑提倡采用减隔震技术。 十三五期间,以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8度以上地震高烈区所在地为主,重点对1800万多户农居进行抗震加固或新建,提供农居抗震防灾能力。 (二)经济环境 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正处于新一轮增长期的上升期,且各种生产要素充裕,我国建筑减震行业所需的橡胶材料供给充足,合成橡胶价格有所下降,所以我国建筑减震行业发展的环境较好。 (三)社会环境 建筑传统加固方式增加建筑物自重且浪费了很多资源,为了顺应目前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趋势,发展建筑减震产业极有必要。我国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发展建筑减震产业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和人员伤亡。)我国建筑一直保持大规模稳定增长,对建筑减震产品的需求也大幅增加,保障了我国建筑减震行业的市场空间以及发展前景,为我国建筑减震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需求基础。据统计,2014-2019年我国建筑减震产品需求量持续增长,2019年我国建筑减震产品需求量达43000套。 三、 减隔震行业发展概况 地震是人类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地震引起的震动对建筑物的破坏是毁灭性的,给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历次震害调查表明,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主要源于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破坏、倒塌以及由此引发的次生灾害。因此,世界各国的建筑工程师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建筑防震抗震的研究,其中,建筑隔震技术成为建造高性能防震建筑物的重要课题之一。 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至少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建筑减隔震技术的研究,并在美、日、法、新、意等20多个国家修建了数百座减隔震建筑物。其中,日本是技术发展最快、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国家。2011年3月11日9.0级日本大地震中,大量减隔震建筑经历地震后不仅建筑本身完好,并且室内仪器设备均没有损坏,表现出优异的抗震性能,该地震大面积的验证了减隔震技术的有效性。 近年来发生在我国的较大地震雅安、通海地震中,使用减隔震产品的建筑变现出优异的抗震性能。建筑减隔震技术由于其优越的抗震效果,已成为建筑抗震领域成熟有效的抗震技术。 随着政府对于减隔震行业的法规规范和政策扶持,国家对抗震防灾工作的重视和减隔震技术宣传普及度的提高,减隔震技术推广和应用总体呈上升趋势,整个行业处于平稳成长期,未来市场前景广阔,属于典型的朝阳产业。2021年5月12日《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颁布,自2021年9月1日起实施。该条例要求全国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特定项目应当采用隔震减震技术。上述政策落地后,未来减隔震行业市场空间有望大幅提升。 四、 建筑减隔震细分行业 (一)建筑隔震橡胶支座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是一种弹性支撑类隔震装置,由薄钢板和薄橡胶板交替叠合,并经过高温、高压硫化而成。使用建筑隔震橡胶支座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以柔克刚的抗震方法,通过使用橡胶等柔性材料制成橡胶隔震支座,并设置在建筑物的底部或下部,与上部结构之间形成柔性隔震层,来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减少输入到建筑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从而达到抗震目的。根据橡胶的阻尼比要求不同,建筑隔震橡胶支座还可以分为普通橡胶隔震支座(不含铅芯)、铅芯橡胶隔震支座、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 (二)弹性滑板支座 弹性滑板支座属于建筑隔震支座,主要由上连接板、滑移面板、滑移材料、橡胶支座部及下连接板等构成,具有镜面不锈钢板与聚四氟乙烯或高分子量聚乙烯组成的一对摩擦装置,当水平力大于摩擦力时,上部结构与基础将发生相对滑动,确保上部结构安全。该支座竖向承载力高、摩擦系数小、长期性能稳定,竖向承载力不受水平位移的影响、水平刚度小。弹性滑板支座主要与橡胶隔震支座配套销售,以满足大型建筑项目的减隔震性能指标要求。 (三)消能阻尼器 消能阻尼器产品主要为粘滞阻尼器、屈曲约束耗能支撑、金属屈服阻尼器,均属于减震产品。在建筑结构的某些部位(如支撑、剪力墙、节点、联结缝或预埋件、楼层空间、相邻建筑间、主附结构间等)设置消能阻尼装置或元件,通过消能装置产生摩擦非线性滞回变形耗能来耗散或吸收输入结构中的地震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达到提高建筑抗震能力的目的。 (四)公路桥梁支座 公路桥梁支座是连接桥梁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的重要部件,起着将上部结构静荷载和动荷载集中传递至桥墩台的作用,同时满足上部结构因荷载、温度变化等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变形。 五、 市场需求前景 而由于我国减隔震研究起步较晚,技术相对落后,导致在同等强度地震下,我国受到地震的损害比发达国家更严重,美国1989年加州洛马普里埃7.1级地震死亡人数为63人,日本1995年阪神7.3级地震死亡人数为6500人,而2008年我国汶川8.0级地震死亡人数达6.9万人,是日本和美国的数十倍,甚至高于伊朗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因此,在我国研发和应用建筑减隔震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需求。 整体来看,国内建筑减隔震产品的市场需求呈现增长态势。随着我国减隔震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力推广,目前建筑减隔震技术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几乎都有应用,包括云南、新疆、四川、陕西、甘肃、河北、江苏、山西、北京、山东、宁夏、天津、广东、海南、福建、内蒙、青海、上海、广西、河南、吉林、中国台湾等省市。 六、 市场竞争分析 (一)行业集中度 目前中国减震器行业处于中低端国内领先,而高端市场被国外厂商占领。总的来说,行业本身参与者不多,市场集中,市场处于充分竞争格局,市场份额分布相对均匀,但有上升趋势。 (二)企业集中度 汽车减震器行业市场化程度高,竞争充分,集中度高。在汽车工业发达地区,国际知名减震器制造商通过自产自销和全球采购保持其规模优势和市场地位。 (三)区域集中 在中国,汽车减震器生产企业基本集中在东北、京津、华中、西南、长三角、珠三角等汽车零部件产业集中地区。,其中长三角地区占比尤为突出。 目前,我国汽车减震器企业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国际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中国的独资/合资企业,资本和R&D实力雄厚,主要为国外知名品牌整车厂商提供配套设施,部分产品以汽车原厂配件的形式进入售后市场;第二类是一些实力较强的合资、内资企业,主要是扶持国内汽车企业,出口欧美等发达市场。他们的产品定位中高端,部分优势企业已经通过OEM/ODM的方式向国际知名减震器厂商供货;第三类主要由生产分散的中小型民营企业组成。产品主要面向售后市场,主要出口对象为新兴市场国家/地区。自主品牌减震器企业大多属于上述第三类,自主开发能力较弱。它们在产品和技术方面主要处于跟进阶段,生产规模较小,年产量一般在百万台以下。 近年来,我国自主品牌减震器生产企业积极开拓全球市场,以高性价比的产品赢得海外订单,再通过与海外减震器生产企业的交流合作,积极提升自身的技术和管理实力。他们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一批技术水平高、产品规模大、能生产高端产品的优势企业。这些企业的产品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在国内,一些企业的产品已经进入整车配套市场,逐步提高自主品牌在整车配套市场的份额。在海外,国内高端减震器产品已进入欧美、日韩等汽车工业发达地区的售后和改装车市场。但是在高端产品领域,自主品牌和国外厂商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由于起步早、发展快,欧美、日韩等汽车发达地区的减震器行业拥有强大的技术和R&D实力,尤其在消除震动源和产品密封技术方面,领先于国内自主品牌厂商。预计随着自主品牌减震器厂商不断加大R&D力度,逐步提高高科技水平,中国国产高端减震器产品的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未来减震器企业需要以市场需求和行业趋势为导向,重点推进精益化、信息化和自动化,包括:加强科研开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加快技术改造和产能扩张,进一步节能降耗,提高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加强人力资源队伍建设,提高各部门运作效率,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科学管理,努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减震器专业制造商。 七、 未来发展趋势 (一)市场需求仍然可观 我国属于地震多发国家,41%左右的国土面积处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及7度以上地区,同时,这些地震多发地区往往又是人口密集地区,地震对这些地区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害更加严重。建筑减隔震产品有利于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提高农村住房设防措施和抗灾能力,能有效减少地震对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害。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对于减隔震技术的应用不足,远落后于日本等发达国家。 2021年5月12日《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颁布,自2021年9月1日起实施,预计强制性政策覆盖的高烈度设防地区(云南省为7度以上、其他省份为8度以上)范围将由原5省47市的287个区县增个区县增加至23省126市的648个区县,新增18省79市的361个区县。另外,根据《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强制性政策要求覆盖范围还将新增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2006-2020年)包括24个地区和11个城市,国土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0%。 我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区域属于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代表性的区域有首都圈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武汉市、长沙市、重庆市等。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覆盖范围包括1078个区县(部分区县与高烈度设防区有重叠,但重叠度不高)。因此,我国对于减隔震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和现实需求体现了减隔震行业的巨大发展潜力。 (二)绿色低碳化发展模式促使我国减隔震应用需求扩张 发展绿色经济是我国未来明确的发展方向,我国将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加快推动绿色转型,推广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住宅,建设低碳城市,明确要求推进钢铁、石化、建材等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