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概念(中文版)

举报
资源描述
第一章物流概念1.1 什么是物流“物的流通(Physical Distribution)这*术语,在 II本始见于1955年 1964年。1956年10月一一11月,日本生产效益本部派“流通技术专门考察团”赴美考察。该考察团回国后,发 表 了 流通技术(日本生产效益本部Productivity Report第 33号)的考察报告。报告中首次将Physical Distribution译为“物的流通”。而生产物流为人们广泛使用则是在1964年一 1965年。1964年通产省产业构造审议会流通部会,设立流通委员会。1965年 1 月内阁会议在所制订的中期经济计划中,强调指出加速“物的流通”的现代化。1965年运输省发表的 运输白皮书副题即为 近代化过程的物的流通。这一时期“物的流通”受到极大的关注。其后,“物的流通”简称为“物流”,它具有了更为广泛的内涵。1.1.1 流通的概念关 于“物流”,应第一从“流通”谈起,而流通又离不开经济活动。所谓经济活动是一个生产和消费的总的体系,基本上由生产和消费两种功能构成。而将其制造产品、创造价值的生产和使用产品的消费连接起来的即是“流通”。亦即在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着:社会间隔(生产的人和消费的人不同)。场所间隔(生产场所和消费场所不同)。时间间隔(生产时期和消费时期不同)。原始社会是自给自足经济,这些间隔很小。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种间隔也逐步增大。正是流通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这些社会的、场所的和时间的间隔联系起来。沟通生产与消费之间社会间隔的是商业或贸易的流通(亦称商流)。这种沟通,是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为所有权的转让架设桥梁,产生所有权的功效,例如买卖活动。此外,联结场所、时间间隔的则是物流(物的流通),是物品由生产者向消费者的转移,创造场所性价值和时间性价值。如运输和保管。运输联结生产和消费,在产地和销地之间架设桥梁,创造场所功效,如啤酒工厂生产啤酒,如果啤酒只是存在于工厂的仓库里,则它的功能与价值丝毫没有实现,只有当需要啤酒的人把它买来饮用,才实现其功能和价值。同样,也只有把清凉的饮料,由山下运到山顶才能滋润爬山人的喉咙。保管是联结着生产和消费的时间间隔,也就是在生产时间和消费时间之间搭桥,创造时间功效。如我们的主食稻米,在秋天收成却在全年消费。为将集中生产的产品,逐步地、平均地消费,就需要进行时间上的调整,这就是要把它们储存在仓库里的原因。另外如冷库和冰箱,在酷暑的季节销售较多,因而需要在夏季到来之前增加生产以满足夏季的需要。如上所述,流通就是通过买卖排除社会间隔;通过运输排除场所间隔;通过保管来排除时间间隔,以实施所有权和物品的转移。1.1.2 商流与物流的关系下面我们来谈谈构成流通要素的商流与物流之间的关系。有人认为商流是物流的上游的概念。确实,物流不是先于商流存在的,而是有了买卖行为之后,才有物流。物流虽然只是在商流确定之后实现买卖的具体行为,但如没有物流,买卖行为也无法实现。从这一点来看,商流和物流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因此,在流通领域中,物流与商流应该同属主要功能。关于在流通领域中物流如何界定的问题。1965年 5 月统计审议会(流通统计部会)关于改进物资流通消费统计工作的咨询回复报告中提出的流通体系,其中,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指社会资本。物流基础设施指道路、铁路、港口、机场、流通中心,而信息基础设施则指通讯基地及通讯卫星等等。作者认为在流通方面关于物流的定位应按图1-4来界定。最近企业为提高物流效率,趋向于将商流与物流区分开业,即商物分离。“商物分离”是将物流设施及有关物流的功能从商业流通领域中分离出来,设置物流据点,集中处理若干商业流通据点的物流业务。由于“商物分离”可以向物流据点大量运送商品补充库存,又因为商品库存较集中可以增多品种、减少库存,提高配送效率。以使商业流通据点集中精力从事运营。商物分,相反的概念是 商物一致,即商业流通据点同时设有商品仓库开展物流业务。如果将商品放在车上各处兜售也可以说是 商物一致1.1.3 物流的定义下面让我们看看关于物流的定义。不少学者为物流下过定义,作者认为,物流是为排除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场所间隔和时间间隔的物理性经流活动。具体地说,包括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信息活动等。由此可知物流不只是物品的机械性流支,而是指经济活动中流通的物理性侧面。在有关物流的定义方面,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物品不只是指生产的商品,还包含相伴着生产和销售显现的包装容器、包装材料等废弃物。(2)消费者也不是指一样意义上的消费者,它包括制造业者、批发商、零售业者等等需求者。(3)流通加工,由于它可以产生物品的形质(形体和性质)功效,也可以把它归入生产领域。但由于它既可归于生产又可归于物流,介乎两个活动领域之间属于中间领域,尽管流通加工创造了一部分形质功效,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因而应把流通加工看作是物流功能的扩大,把它归为物流是适宜的。1.2 物流领域的内涵过去将物流认作是“把生产的商品送交消费者”或“将所需要的东西在所需要的场所和所需要的时间以适当价格送交消费者”的各种活动。也就是说以前人们指的物流,主要指的是销售物流域(包含公司内部物流)。以后随着物流现代化和效率化的需要,物流的内涵也随之拓展。1.2.1以制造业为例所作的说明由图1-5可以看出制造业物流可分为采购物流、厂内物流、销售物流、退货物流、废弃物回收物流。(1)采购物流。将采购的原材料、零部件由供应商处运入厂内,包括由销售点回收(采购)容器,以重复使用的回收物流。(2)厂内物流。将所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入库、保管、出库。将其生产的产品(商品)运到物流中心、厂内或其他工厂的仓库。物流中心、工厂仓库的这种将产品进行入库、保管、出库等一系列的产品流动称为厂内物流,厂内物流还包括在物流中心和工厂仓库进行运输包装、流通加工等。(3)销售物流。将商品从工厂、物流中心或外单位的仓库送到批发商、零售商或消费者手中的运输、配送称为销售物流。销售物流还包括将商品送到外单位仓库的运输和配送。(4)退货物流。与已售出商品的退货有关的运输、验收和保管。(5)废弃物回收物流。有关废弃的包装容器、包装材料等废弃物的运输、验收、保管和出库。1.2.2 物流的内涵应注意以下各点:(1)在制造业,销售物流不应只限于由工厂到批发商,还应当包括从批发商到零售点,再由零售点到消费者手中的整个运输和配送。(2)过去制造业者认为采购物流,应当是供应商的销售物流,所以不太重视,今后,应当把它看作是采购物流。(3)在生产过程中物品的移动即所谓生产物流,一样不把它放在物流领域来考虑。从趋势看,生产物流也将列入物流领域。(4)有人认为废弃物回收物流不应列入物流领域。废弃物虽然是废弃的东西,但因为对其处理属于一种经济行为,所以也应当包含在物流之内,特别是随着“容器包装的再利用法”出台,今后废弃物回收物流的重要性将日趋明显。由此看来,物流范畴不仅限于销售物流而且包括采购物流、废弃物回收物流,并正在向生产物流扩展。第二章物流的发展2.1“物流”的演变过程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日本企业是如何认识并解决物流演变过程的。神奈川大学的中田信哉教授将日本物流的变迁分为四个阶段:(1)前物流时代(1955年-1964年)。个别地改善各项物流活动的时代。(2)物流系统化时代(1965年-1974年)。主要是引进并采用机器、器材硬件,扩大物流能力的时代。(3)物流治理时代(1975年以后)。通过物流系统、物流制度、信息系统等软件,提高物流效率的时代。(4)物流社会系统化时代(从 1985年开始)。推行将企业看作是社会系统一部分的时代。2.2 战 后“物流”的变迁关于战后物流的变迁,井本重信物流咨询公司分为如下四个阶段:(1)切实保证运输与保管的时代(1965年)。这一时代,生产的东西均能卖出,当时货物的陆路运输主要是靠铁路,但铁路不能灵活适应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企业必须千方百计地设法解决运输、保管、包装等问题。(2)物流成本治理的时代(1965年-1974年)。经济稳步发展,需求扩大。产业界由于生产的合理化而降低了成本,但市场竞争日益猛烈。为确保收益,企业把目光投向了物流费用,企业用降低物流费用的办法来补偿在市场中失去的利益。(3)建立物流治理系统的时代(1975年-1984年)。物流逐步成为一门科学体系。不是把物流只看成是运输、保管等个别功能的工作,而是将它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先进的企业为提高物流效率,独自积极地建立起物流体系。这里不仅只考虑物流的成本,而是要考虑物流本来具有的战略功能。(4)开始从战略的高度来考虑物流的时代(1985年以后)。“物的流通”成为企业经营的战略性课题,亦被称为“物流战略化”时代。作为企业的中心课题,生产、销售、物流一体化战略日趋重要。2.3“物流”发展的六个阶段日通综合研究所编撰的 物流知识(第 3 版)将物流治理的发展划分为下述六个阶段。(1)第一阶段:物流前期。物流按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场所互不联系地分别进行。只是按生产和销售部门的要求进行保管和运输。(2)第二阶段:个别治理期。物流成本意识的显现期。这一时期只有保管部门或发货部门在努力降低成本。(3)第三阶段:综合治理时期。作为一项独立业务开始建立物流治理部门,采取措施综合解决各种物流功能的优化组合问题。这里生产和销售是物流的前提。(4)第四阶段:扩大领域时期。物流影响生产和销售的阶段。对于生产部门来说,应该在产品设计阶段就从物流的角度考虑问题。在物流效率、统一包装规格、生产计划的灵活性等方面提出要求;对于销售部门,则在接受订货的计划性、订货的数量单位及交货期限等方面提出要求。在这一阶段,追 求“第三利润源泉”的企业增多,过去曾把这一阶段视为终极阶段。(5)第五阶段:整体体制时期。物流进入小批量、多品种发货的新时代。为创造新的物流形象,整个公司必须取得共识。这一阶段多建立以生产和销售人员为委员,以负责经营的主要领导为委员长的委员会制度。建立起这样的制度之后,物流就成为生产和销售本身的一项内容。物流部门则只要运用物流知识和物流信息建立物流系统即可。(6)第六阶段:生产、销售、物流一体化时期。作为第一步,第一将不同商品的售出情形、发货及脱销情形,库存及进货情形与销售、生产计划进行比较,将现有库存与基准库存 量(库存计划)进行比较,定期进行这一工作。找出计划与实际情形的差异,并据以提出解决方案,修订生产计划和与之相关的采购计划及其以生产、销售计划为前提的物流计划。这种修订是各个时期与销售状况相适应的,包括生产和物流的整个企业运作的修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建立以物流信息为核心的一体化系统。2.4企业对物流活动的认识作者认为企业对物流活动的认识和措施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表2-1):(1)切实保证运输的时代(1955年-1964年)。这个时代是供不应求的时代,由于经济急速发展,企业的重要任务是切实保证运输能力。(2)对物流成本进行治理的时代(1965年-1974年)。由于生产的优化组合,市场销售竞争猛烈,企业效益难以保证,降低成本的问题日益突出,因而将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这时为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推行所有的物流合理化措施。(3)从战略的高度考虑物流的时代(1975年-1984年)。经济进入低增长的时期,由于销售竞争猛烈的结果,不仅商品要创造独自特色,物流也应创造独自特色。这一时期,企业将物流作为销售竞争的手段之一,也就是将物流看作是销售战略的一环。表2-1物流作用的变化1.1955 年-1964 年切实保证运力的时代,还没有 物流 的这一统一的概念。2.1965 年-1974 年对物流成本进行治理的时代,用物流部门的效益来评判物流,用降低成本效益的观点评判物流,“第三利润源泉”以成本为中心的机制。3.1973年石油危机以后从销售成效的角度来评判物流,”销售功能的部分”,“销售竞争手段”“企业竞争力之一”“战略性物流”。4.1985年-1994年以后综合物流时代,从企业经营成效的角度评判物流,“生产销售一体化”,“供应链治理”。(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