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

举报
资源描述
2020-2021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历史试卷 命题范围:必修一第四单元——必修二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对古代中国经济形态的主要影响是导致( ) A.庄园经济的产生 B.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C.商品经济的活跃 D.集体耕作方式的发展 2.明朝后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和西方显露资本主义的曙光,大致处于同一个历史时代。但不久后,两者从此进入两种不同的发展轨道。导致中国与西方出现两种不同的发展轨道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B.传统农耕文明的衰弱 C.人口压力过大 D.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阻碍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3.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历史机遇使下列地区受益最大的是( ) A.大西洋沿岸     B.印度洋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太平洋沿岸 4.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主要是因为( ) A. 金银存量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 B. 丰富的原材料降低了制造业成本 C. 西欧的商贸中心由地中海转到大西洋沿岸 D. 人们的商业冒险意识和财富观念增强 5.英国1786年每百支棉纱价格为38先令,1800年下降到9.5先令,1807年为6.75先令。导致棉纱价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棉纺工具的革新 B.自然经济的发展 C.中国棉纱的涌入 D.城镇化加快发展 6.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是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 B.帝国主义列强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C.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 7.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先于中国资产阶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早期资本输出  B.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倾销商品 C.外国资本主义压迫和束缚中国资本阶级 D.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掠夺原料 8.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经济上看( ) 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B.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力量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C.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难以独立发展 9.1992年,邓小平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的这一讲话( ) A.奠定了改革开放的基础 B.指明了五年规划的主要任务 C.奠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 D.指明了全面实现小康的攻坚任务 10.新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政府为改变这种状况采取的措施是( )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1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组建大型企业集团 C.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D.政企分开,自负盈亏 12.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的发展,1953年后开始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B.产品的平均分配 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13.1956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目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这个“幸福的年代里”可能会经历或看到( ) A.人民高唱着“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B.到处张贴着“要坚决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标语 C.广大工人热情投入到“大炼钢铁”运动中 D.农民在各自的责任田内热火朝天地劳作 14.1912年3月,民国政府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1916年内务部又颁《内务部通咨各省劝禁妇女缠足文》;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布《禁止妇女缠足条例》。这从反面反映出( ) A.政府法规引导风尚变迁 B.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迁 C.民国政府首倡废止缠足 D.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15.2008年底,由国内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了改革开放流行语征集活动,最终选出全国十大流行语: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黑猫白猫、上网、改革开放、北京奥运、炒股、中国特色、雄起。这些流行语( ) A.反映了部分公务员思想观念转变 B.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 C.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变 D.表明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高 16.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这表明上海( ) A.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 B.各地经济发展具有严重不平衡性 C.交通工具受西方的影响比较深 D.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 17.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公平性,让各地的孩子能够选择想要学的课程,享受到全球最优秀的课程资源,我们可以选择的最佳现代技术手段是( ) A.电话 B.无线广播 C.卫星电视 D.互联网 18.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到的“纸”是( ) A.传单 B.信件 C.报纸 D.电报 19.据统计,美国1924~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额从20亿美元增加到35亿美元。那时,农民贷款购买土地、化肥和农用设施;城里人贷款购买汽车、收音机、洗衣机;投资者贷款购买股票。1926年约有70%的汽车是用分期付款的形式购买的。对上述经济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刺激了经济虚假“繁荣” B.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C.阻止了贫富差距扩大 D.提高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 2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B.“福利国家”的普遍建立 C.科技进步与第三产业的发展 D.“新经济”在美国的出现 21.1929年-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假如你是当时纽约的一位市民,你最有可能的感受是( )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22.在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措施是( ) A. 恢复银行信用  B. 调整农业经济     C. 规范企业行为 D. 举办公共工程 23.有的学者认为: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件。“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就资本主义发展而言,“机会”是指( ) A.国家获得了对外扩张的好时机     B.调整供求矛盾,经济重新获得活力 C.部分企业获得重生的有利时机     D.给部分政客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时机 24.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指的是( ) A.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破坏自然环境 B.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经济负担 C.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失调 D.推行政治多元化导致国家解体 25.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形成了一套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 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26.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了“斯大林模式”,下列对其评述不正确的是( ) A.它是苏联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B.它消除了苏联社会的专制与不公平现象 C.它开辟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创新 D.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并且存在着弊端 27.我们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非常时期”主要是指苏俄( ) 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B.生产力水平落后 C.面临内部叛乱和外部干涉 D.遭遇旱灾,粮食匮乏 28.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 A.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农产品自由贸易 29.“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已触动许多人的切身利益。无论富国还是穷国,全球化提供了巨大机遇、潜力与可能,但也产生了人类必须面对的新挑战与新威胁。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就业、收入、健康、文化、环境等事关人类切身的问题都变得更不确定与不安全。”由此说明经济全球化( ) A.经济发展同时带来新问题 B.发达国家资本新一轮扩张 C.不利于各国经济深度合作 D.违背了各国人民共同意愿 30.推动欧共体成立的根本动因是( ) A.欧洲国家间的联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日益密切 B.面对美苏争霸维护自身安全的需要 C.在资本主义世界想与美、日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D.想摆脱美国的控制 二、材料解析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材料二 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9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1)从新中国成立到“二五”计划期间,我国在农业生产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3分) (2)指出材料二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简要说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状况的原因。(4分) (3)1978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