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教材人教版生物课后习题+必修2+第6章+生物的进化+第6章测评(B)Word版含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第6章测评(B)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不能作为生物进化证据的是(  ) A.DNA序列 B.生物化石 C.体型大小 D.形态结构 答案:C 2.下列关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拉马克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B.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C.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 D.用进废退获得的性状不可以遗传给后代 答案:D 3.达尔文认为遗传是生物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遗传的叙述,达尔文所未能认识到的是(  ) A.遗传是指生物亲子代之间性状的相似性 B.遗传的实质是遗传信息的传递 C.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D.遗传可以使微小的有利变异逐代积累 答案:B 解析: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达尔文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4.当桦尺蛾静止不动时,其形态像树枝,不易被敌害发现,从而获得逃生机会。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遗传→变异→进化 B.变异→遗传→适者生存 C.遗传→自然选择→适应 D.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答案:D 解析: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得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后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 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突变阻碍生物进化 答案:D 解析: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6.使用农药来防治棉红铃虫,开始效果很好,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使用农药后,棉红铃虫产生了定向的变异 B.棉红铃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的选择 C.棉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 D.农药对棉红铃虫的耐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答案:D 7.抗生素作为治疗细菌感染的特效药被广泛使用,但现在对抗生素敏感性下降的“耐药菌”越来越多,这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下图中上方箭头表示抗生素开始用于医疗的时间,下方相应箭头表示该抗生素的耐药菌出现的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 B.可用抗生素治疗所有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C.耐药菌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耐药菌出现的时间和抗生素用于医疗的时间没有关系 答案:C 解析:细菌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A项错误。抗生素只针对细菌引起的疾病起作用,B项错误。细菌的耐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耐药性强,有的耐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耐药性弱的细菌被杀死,耐药性强的细菌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耐药菌产生;因此耐药菌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项正确。从图中可看出,耐药菌出现的时间和抗生素用于医疗的时间是有一定关系的,耐药菌一般出现在抗生素使用之后,D项错误。 8.下表表示中华绒螯蟹三个群体间某基因片段的差异率。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三个群体之间表现出(  ) 群体间 群体1与群体2 群体2与群体3 群体1与群体3 某基因片 15.1 16.2 15.3 A.遗传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环境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A 9.下图中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A地区物种甲的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留居A地区的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再发生改变 C.乙、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 D.甲、乙两个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 答案:C 解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A项错误。只要A地区的环境发生变化,留居A地区的甲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会发生变化,B项错误。乙、丙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基因库有较大的差异,C项正确。甲、乙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但是物种乙是从物种甲进化来的,二者的基因库组成可能部分相同,D项错误。 10.某科研小组用面粉甲虫研究人工选择的功效,他们称量甲虫蛹的体重,并选择部分个体作为下一代的亲本,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者在每个世代中选择了体重最大的部分蛹作为亲本 B.体重越大的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和繁殖的能力越强 C.该实验中人工选择的方向与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相反的 D.该实验中每一代甲虫的基因库与上一代都有所差异 答案:B 解析:由题图可知,持续选择条件下,甲虫蛹的体重会持续增加,故实验者在每个世代中选择了体重最大的部分蛹作为亲本,A项正确。从停止人为选择的曲线可以看出,甲虫蛹体重下降,故体重越小的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和繁殖的能力越强,B项错误。该实验中人工选择的方向与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相反的,C项正确。该实验中每一代甲虫的基因库与上一代都有所差异,因为存在选择,D项正确。 11.下列说法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 B.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产生具有耐药性的突变个体 C.自然选择对种群的有利基因进行选择,且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D.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具有耐药性的突变个体出现在接触青霉素之前。自然选择不能决定新基因的产生,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即便环境没有改变,突变也可改变基因频率,另外个体的迁入、迁出也会影响基因频率。 12.荷兰遗传学家研究一种月见草的遗传时,发现一株月见草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由原来的2n=24 (条)变成4n=48 (条),成为四倍体植株。该四倍体植株与二倍体植株 (  ) A.属于两个物种,因为二者之间杂交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B.属于两个物种,因为二者之间不能杂交产生后代 C.属于同一物种,因为二者的染色体是同源的 D.属于同一物种,因为二者之间可以杂交产生后代 答案:A 解析:二倍体植株与四倍体植株杂交产生的三倍体是不育的,所以二倍体植株与四倍体植株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两个物种。 13.下图表示生物进化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图表示生物界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B.该图说明地理隔离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C.多样的后代物种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在进化过程中,绝灭和新物种形成一样重要 答案:B 14.根据遗传平衡定律,控制某性状的基因p(A)+q(a)=1,则一个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的最大值为(  ) A.0.25 B.0.5 C.0.75 D.1 答案:B 解析: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p,a基因的频率为q,Aa的基因型频率为2pq=2p(1-p)=2p-2p2,当p为0.5时,Aa的基因型频率最大,为0.5。 15.对某校学生进行红绿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780名女生中有患者23人,携带者52人;820名男生中有患者65人。那么该群体中红绿色盲基因的频率是(  ) A.4.4% B.5.1% C.6.8% D.10.2% 答案:C 解析:红绿色盲是一种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假设致病基因用Xb表示,正常基因用XB表示。女生中,患者的基因组成为XbXb,携带者的基因组成为XBXb,正常人的基因组成为XBXB;男生中,患者的基因组成为XbY,正常人的基因组成为XBY。由于红绿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因此该种群中红绿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总数为780×2+820×1=2 380,红绿色盲基因Xb的总数为23×2+52×1+65×1=163,故该群体中红绿色盲基因Xb的频率为163/2 380≈6.8%。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至少有1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相对稳定。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 B.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 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 D.甲、乙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相对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答案:ACD 解析:甲、乙物种间具有捕食关系,捕食者灭绝不一定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A项错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在相互影响、相互选择过程中协同进化,B项正确。两种生物之间的突变互不影响,变异是不定向的,C项错误。甲、乙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相对稳定不能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D项错误。 17.下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相似度),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A.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 B.自然选择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 D.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 答案:BC 解析:物种的形成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A项不合理。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项合理。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百分比约是0.99%,而碱基进化速率为1%/百万年,通过计算可知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C项合理。通过DNA的差异百分比可知,人类与大猩猩的亲缘关系较大猩猩与非洲猴的亲缘关系近得多,D项不合理。 1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B.虽然亚洲人与非洲人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晚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 答案:BCD 解析:种群中每个个体只含有这个物种的部分基因,不可能含有全部基因,A项错误。亚洲人与非洲人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仍可婚配产生可育后代,二者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B项正确。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都会淘汰部分个体,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项正确。生物进化的顺序是从简单到复杂,因此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晚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D项正确。 19.某种白蛾是外来入侵物种,对果树等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科学家利用某病毒防治该害虫,防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a→b年间,该种白蛾能适应入侵地的环境 B.c年时,该种白蛾种群的基因库与b年时的相同 C.该病毒对该种白蛾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D.该种白蛾与该病毒和当地物种相互适应、协同进化 答案:ACD 解析:a→b年间,该种白蛾的种群数量增长较快,说明其能适应入侵地的环境,A项正确。c年时,种群数量减少,因此该种白蛾种群的基因库与b年时的不同,B项错误。该病毒作用后,白蛾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病毒对该种白蛾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C项正确。引入病毒后,白蛾在病毒的影响下数量减少,两者之间存在共同选择,因此该种白蛾与该病毒和当地物种发生了协同进化,D项正确。 20.下列关于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说法,错误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