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实施强县域行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查研究

举报
资源描述
关于加快实施强县域行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查研究 一、基本情况及成效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2022年以来,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以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培育提升“2+4”产业链为抓手,以市企融合一体为基础,深入实施强县域行动,全面优化县域经济布局,突出抓好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快速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一)建机制,工作合力不断凝聚。高规格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市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印发实施《**市强县域行动推动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和《**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实施方案》》,编制完成《**市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规划(2022—2035年)》,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县围绕确定的发展类型,突出发展重点,同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抓好落实,全市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 (二)兴产业,发展动力加速集聚。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抢占产业制高点、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确定并大力培育提升“2+4”产业链,全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着力构建集群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区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以工业主导型和城市服务型为方向,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化工循环、资源综合利用、高品质菜草畜等产业,着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进消费服务升级,建设经济强区、服务名区,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称号,综合排名第5位;**县突出工业主导型和生态功能型发展方向,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持续巩固提升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成效,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致力县域经济特色化,大力发展高品质菜草畜、生物基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壮大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生态,推动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增效提质,努力建设工业富县、农业强县、文旅名县,列入全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试点示范县,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排名第55位。 (三)抓项目,发展活力不断激发。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高标准谋划包装项目、高速度推进项目建设、高水平服务项目落地,县域经济发展动能更加强劲。研究制定重大建设、重点投资、重大前期、“2+4”产业链、招商引资等5个项目清单,建立重点项目服务专员台账,确定服务专员、联络员,实行市级领导包抓,对项目全过程跟踪、督导、协调和服务,全力以赴抓项目促投资。省、市列重大项目全部开复工,355个重点投资项目开复工率98.3%。持续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实施补链、增链、强链招商行动,召开新能源电池产业招商引资推介暨项目签约大会,签约产业链延链补链重点项目44项,签约金额456.8亿元;组成招商分队赴上海、河南、山东、北京等地精准招商,邀请宁德时代、龙蟒佰利联、晶科能源、安徽汉星、新洋丰等100多家企业来*考察,在多个领域达成合作意向,新能源电子铜箔、锂离子储能电池、六氟磷酸锂、新型作物专用肥等重大招商项目落地建设。 (四)强“龙头”,承载能力加快提升。坚持把园区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围绕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出实招、用实劲,推动园区转向“高”、转向“特”、转向“融”、转向“聚”,园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示范作用进一步凸显。总投资7亿元的**经开区园区道路、供气供暖等基础配套项目进展顺利,污水处理厂、标准化厂房一期项目投入使用,二期、三期有序进行,“七通一平”目标初步实现,“标准地”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累计出让“标准地”15宗1527.6亩,实现“拿地即开工”,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工业园大力实施提质扩容行动,加快完善拓展区基础条件,不断壮大化工循环产业规模,氨碱源合成氨联碱装置搬迁升级改造、联凯2.75万吨精细化工等项目建成投产,蜂桐生物王浆酸产业化、绿澳化工3800吨精细化工等项目加快实施;**工业园着力实施提档进位行动,引进**莫高、**元生农牧、**丝路之光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生物基新材料、农畜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等产业,**莫高生物降解聚酯新材料、泰源4000吨设施农业新型材料、**丝路之光牛羊肉精深加工等项目加快推进。 (五)促融合,发展底蕴不断厚植。坚持把城乡融合一体化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以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目标,坚持外增“颜值”、内练“气质”,持续夯基础、补短板,高质量完善城乡基础设施,高标准优化城市治理,高水平推动改善民生,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区首家城乡学校共同体揭牌成立,城乡公交一体化上线运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全面推行,城市更新、乡村建设五年行动启动实施,30个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加快建设,城市更新补短板PPP项目、城市供水改扩建、市政管网改造、棚户区改造等项目有序推进,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县聚焦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持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配套,积极推进教育“五好工程”“健康**”建设,**县安全供水提升改造工程、职专理实虚一体化实训楼、农村互助老人幸福园等项目有序推进,27个示范村和42个沿路沿线村庄提升改造项目全部开工,村庄环境初步实现“两净一亮”(路净、院净、观瞻敞亮)目标,**县***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六)优服务,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不来即享”“项目管家”服务和政务服务“好差评”,精准灵活扁平化管理,容缺办理开工手续,行政许可事项精简10%以上,“好差评”线上线下好评率达99%以上,“数字政府”正式上线运行,“统一上云”“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全面推行,“只要企业定了干、一切手续政府办(除了环保和安全)”成为各级干部服务企业的共识和自觉,全社会重商、亲商、安商的氛围更加浓厚,营商环境评价全省排名第三。优化“政银企担”协调对接机制,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前三季度分别以“突出效益,为全市经济做贡献”、“突出协同,促进产业链发展”和“突出创新,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召开政企沟通交流座谈会暨“政银企担”融资对接会,表彰奖励优秀企业家34名、银行业金融机构6家,签约金额73.84亿元。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一是战略新兴产业占比依然不高。县区产业整体处于价值链中低端,新兴产业领域企业数量不足、规模不大,新材料、新技术应用不够,高附加值产品不多,技术含量不高,对绿色转型发展支撑不够。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层次不高。县区服务业中传统商贸业占比高,现代物流、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不高、协同聚集效应不强,现代商贸、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不高、规模有限,与群众高品质、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还有明显差距。三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产品、优质牧草、生鲜乳精深加工拓展不够,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促农增收利益联结机制还不紧密,农民在产业链获得的收益还不明显。四是园区产业承载能力不够强。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有短板,用电等生产要素成本相对较高,园区间产业布局同质化竞争明显,产业链链条短、抗风险能力弱,园区竞争优势不够突出。 (二)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不足。一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近年来,受减税降费政策、疫情防控等多种因素影响,县区财政收入大幅减少,刚性支出不断增加,财源培植后劲不足,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2022年,**区和**县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为4.85亿元和3.41亿元,但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分别达到14.93亿元和21.56亿元。市、县(区)级财政只能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用于安排项目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一些急需要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项目无法按计划推进。二是人才流失比例大。受环境、待遇等因素影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回金率低,教育、医疗、文化等整体配套水平不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不少企业面临人才引不来、引来留不住的难题。三是科技创新活力不强。除**集团等大企业外,大多数县区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研发经费投入不足,技术创新力量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转型升级面临较大困难和压力。 (三)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深化。一是县域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强。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专业劳动技能,无法满足县域产业发展需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薄弱、收入来源单一、后劲不足,与群众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目前县区部分村初步构建了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关系,但大多只是简单的将农民土地通过租赁或入股方式集中至村集体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保底分红,利益联结层次比较低且缺乏稳定的保障,群众参与集体经济经营管理的力度还不够。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质量水平与城区仍然存在差距。目前大部分乡镇已建有便民服务中心,但覆盖面不广、功能不健全、数字化水平不高、服务半径较短,没有打通乡村服务“最后一公里”。城乡要素流动不够顺畅,农村水、电、路、房、通讯、物流等基础设施配套标准不高,水、气、热等市政公用设施尚未实现城乡互联互通,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仍有不少短板弱项。三是乡村建设资金缺口大、农民积极性不高。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资金缺口大,**区废弃农宅残垣断壁清零行动、**县乡村建设突破年行动完成既定目标任务艰巨。大部分农村青壮年人口在城市务工、居住,“三留守”农户对农宅拆旧建新和改善人居环境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够高。 (四)营商环境改革需要优化。一是部分改革事项协同性不强。虽然我市多个领域改革成效突出,在全省评价中表现较好,部分改革事项达到了全省最优,但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还不强。比如在“标准地”改革试点中,在全面完成地质灾害、水资源、环境影响、节能等区域评估后定标出让,但在项目前期手续办理过程中,仍需单独评估环境影响、节能等事项,影响企业“拿地即开工”,增加企业前期支出负担。二是政务信息共享应用水平不高。“数字政府”带动“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效应还未充分发挥,电子证照应用不足,信息汇聚率不高,共享和调取应用政务信息资源便利度还不够,数据共享应用进展缓慢。三是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问题并存。一方面,金融机构拓展业务时“抓大限小”趋向明显,信贷资金投放过多集中于大中型企业,中小微企业获得授信难度较大,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占企业贷款总量比重仅有13%左右,处于全省末尾(临夏、定西等市州普遍在16%-28%之间);地方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权限上收,放款环节增多,授信额度缩减,难以及时有效满足企业贷款需求。另一方面,受疫情多发散发和能源、原材料、运输成本居高不下等因素影响,市场预期总体减弱,投资信心和动能不足,信贷需求减弱,金融机构存贷比低于全省平均值(全省平均值为102.3%,**市为79.5%)。 三、对策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关乎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着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县域兴则全市兴、县域稳则全市稳、县域活则全市活。在新征程新阶段,必须立足县域发展实际,找准定位,扬长补短,深化改革,提质增效,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 (一)聚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县域经济的本质是特色经济,产业活起来,县域经济才能“火”起来。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必须打头阵。一要因地制宜凸显特色。结合县区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方向,围绕确定的发展类型,突出发展重点,加快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做优做精现代特色农业,做大做强现代工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县要立足“工业主导型”和“生态功能型”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