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举报
资源描述
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调研试题(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一九二八年,傅斯年缔造了中研院史语所这一现代学术机构。傅氏反复强调,该机构之建设,就是要与传统的“抱残守缺”式的国故研究划清界限,“扩充材料,扩充工具”则是史语所的旨趣所在。傅斯年坚信,“史学的对象是史料”,或者说,“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考古学在提供大量“新材料”的同时,也发挥着“新工具”的功能,从而在相当的程度上满足了傅斯年“要把历史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之愿望。 史语所成立伊始,傅斯年即聘李济为史语所考古组主任。李济深谙以“精密的方法”发掘出的地下古物才具有科学价值的道理,并将田野考古的职责定义为“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搜集人类历史材料,整理出来,供史学家采用”,他的这一理念简直就是对“扩充材料,扩充工具”的具体诠释。随后,梁思永从哈佛毕业回国加盟史语所,作为中国第一个专攻考古学的学者,他几乎以一己之力规范了考古学研究的三个关键步骤——资料采集、资料整理以及资料研究。可以说,中国考古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门用新方法获取新材料来研究中国“老问题”的学科。从这层意义上讲,它是典型的“西学在中国”。 一九二八至一九三七年,史语所考古组连续在殷墟进行了十五个季度的发掘,除了那些刻字甲骨、刻花骨片和白陶等精美之物,殷墟的“基本材料仍是那极多极平常的陶片、兽骨等”,但李济却信心满满地展望,“在这种材料上我们希望能渐渐地建筑一部可靠的殷商末年小小的新史”。从这层意义上讲,古史重建堪称中国考古学的“初心”。 几乎在傅斯年创办史语所的同时,曾经留学法国的哲学学者徐旭生也投身到古史研究的队伍中来。徐旭生主张历史研究不能“专在斗室故纸堆中绕弯子”,因此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下创设了考古组,排除种种国难在陕西开展考古工作,意欲寻找“丰镐、咸阳、犬丘、岐下、平阳、雍,及汧渭之会”等周秦都邑,并最终选择宝鸡斗鸡台遗址进行发掘。徐旭生和他的学生苏秉琦相信,一部理想的中国上古史必须将文献、传说和造物三种材料综合运用来书写,并且坚信“将来必有一天,我们可能根据丰富可靠的地下遗物、遗迹和考古学的成就,来描述中华民族的史前文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苏秉琦晚年完成的重要著作《中国远古时代》和《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真正意义上扎根于考古材料的古史重建,他由衷地感慨这是“六十年圆一梦”。 但并非所有学者都主张中国考古学应该以古史重建为学科使命,张光直就不无遗憾地表示,如果中国考古学家最初是在周口店、仰韶或其他史前遗址而非殷墟进行大规模发掘的话,那么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可能会从历史学的范围中走出来,而与自然科学做比较密切的结合。而在另外一些西方学者眼中,中国考古学更是沦为“维护传统”的“证史工具”,这无疑是误解了中国考古学的史学倾向。 如上所述,中国考古学的两个源头——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和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考古组的创办者在学科萌芽之际即勾画出强烈的古史重建的愿景。第一流的历史学者和考古学者一直胸怀大志,立意高远,“建体系”“修国史”,都堪称是在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写中国续篇”,中国考古学何尝仅仅满足于“证经补史”呢?中国考古学的当务之急其实是如何“不忘初心”,牢记学科使命,为重建系统可靠的古史贡献力量,避免学科研究陷入碎片化、技术化的泥淖。 (摘编自孙庆伟《考古学如何与“中国”结合》) 材料二: 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离不开历史学的坚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比如,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许多重大考古发现,极大地丰富了对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认识,极大地促进了对史前文化发展整体格局和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各地区互动关系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元一体”“区系类型”“重瓣花朵”“中原中心”“相互作用圈”等多种模式。其中如果没有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没有历史学家长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理论与实践探讨,这是不可能的。今天,我们仍然不能说古史传说都是信史,也不能说考古发现把古史传说一一证实了,但毋庸置疑,与传说时代大体相当的考古学文化存在、实物支撑应该是没有疑问了。 我国考古学界在夏商周三代考古上取得了十分杰出的成就,但这些成就依然有赖于历史学对其内涵的深入分析与挖掘。历史学对考古学的支撑同样也表现在秦汉考古上,秦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大一统王朝的初创时期,历史学通过对大量简牍文书、皇宫遗址、皇室贵族官僚墓葬的考古资料解读研究,有力支撑了这些考古发现的重大意义与价值,赋予了这些考古材料的历史学价值。今天,不能设想离开秦汉考古的秦汉史研究,也不能设想离开秦汉史研究的秦汉考古学,二者互为基础。 (摘编自卜宪群《推进历史学与考古学融合发展的思考》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史语所重视考古学的史料作用和工具功能,李济的理念与史语所的旨趣高度一致,表达更具体化。 B. 中国考古学诞生时的学科意识具有“西学在中国”的特点,其中李济和梁思永等人做了巨大贡献。 C. 苏秉琦认为要将文献、传说和遗物三种材料综合运用写出理想的中国上古史,他也是这样实践的。 D. 中国诸多考古发现对古史传说全面印证,这与中国考古学的创办者们重视历史学理论与方法是分不开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考古学要以自然科学的手段收集史料为史学研究所用,这也符合傅斯年有关史语所“扩充材料,扩充工具”的职能定位。 B. 投身到古史研究中的徐旭生创设了考古组,其目的在于旗帜鲜明反对“专在斗室故纸堆中绕弯子”的历史研究方法。 C. 有学者认为,假如中国考古学家最初能在仰韶等史前遗址做大规模发掘,就会有利于考古学“古史重建”学科使命的实现。 D. 考古学材料在先秦和秦汉史研究领域中的证史、补史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说明考古学与历史学相互支撑。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中国考古学“初心”的一项是( )(3分) A. 考古的作用是取地下材料“以补正纸上之材料”和“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 B. 使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等方法发现了中国第一个史前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 C. 多学科参与,多人合作,利用可观的考古资料来“编辑一部比较可信的中国上古史”。 D. 综合利用文献和传说材料,来巩固国人对于古史的信心并探寻正确的古史研究方法。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 材料二中谈到“我国考古学界在夏商周三代考古上取得了十分杰出的成就,但这些成就依然有赖于历史学对其内涵的深入分析与挖掘”,那么除了“依赖历史学”,你认为这些考古成就的取得还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一位老人的讲述① 迟子建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和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犯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疲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我们这个乌力楞只剩下我和安草儿②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图,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两年前,达吉亚娜③召集乌力楞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是最后一个起身的,不过我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火塘,我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它很快就在金色的燃烧中化为灰烬。我走出希楞柱④的时候,听见了达吉亚娜的哭声。 安草儿不像别人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而是在走出希楞柱时,顺手撒开,就好像一只飞翔的鸟,不经意间遗落下的一片羽毛。谁都知道,他不明白大家在让他做什么事情,他只是想早点把桦树皮打发掉,好出去做他的活计。安草儿喜欢干活,那天有一只驯鹿的眼睛被黄蜂白蜇肿了,那时他的心里只有驯鹿的那只眼睛。 激流乡新上任的古书记听说我投了反对票时,特意上山来做我的工作。我为他唱了一首歌,那是流传在我们氏族的葬熊的神歌: 熊祖母啊, 你倒下了。 就美美地睡吧。吃你的肉的, 是那些黑色的乌鸦。 我们把你的眼睛, 虔诚地放在树间, 就像摆放一盏神灯! 营地虽然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 我坐在狍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 安草儿进来了,他又往火上添了几块柴火。这团母亲送我的火虽然年龄苍老了,但它的面容却依然那么活泼、青春。 我走出希楞柱。混合着植物清香气息的湿润的空气,使我打了一个喷嘘。这个喷嚏打得十分畅快,疲乏一扫而空。月亮升起来了,不过月亮不是圆的,是半轮,它莹白如玉。它微微弯着身子,就像一只喝水的小鹿。月亮下面,是通往山外的路,我满怀忧伤地看着那条路。安草儿走了过来,跟我一起看着那条路。那上面卡车留下的车辙在我眼里就像一道道的伤痕。忽然,那条路的尽头闪现出一团模糊的灰白的影子,跟着,我听见了隐隐约约的鹿铃声,那团灰白的影子离我们的营地越来越近。安草儿惊叫道,木库莲⑤回来了!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虽然鹿铃声听起来越来越清脆了。我抬头看了看月亮,觉得它就像朝我们跑来的白色驯鹿;而我再看那只离我们越来越近的驯鹿时,觉得它就是掉在地上的那半轮淡白的月亮。我落泪了,因为我已分不清天上人间了。 (节选自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有删改) [注]①题目为编者加。“一位老人”即文中的“我”,是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妻子。②安草儿,老人的孙子。③达吉亚娜,老人的女儿。④希楞柱,鄂温克人住的圆锥形的帐篷。⑤木库莲,一头白色驯鹿。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雨和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作者认为这是因为雨和雪也跟老人一样,慢慢老了,所以,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 B.“安草儿不像别人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说明他从没把这件事当作一件重大的事来做扶择。他纯真善良,真心喜爱大山里的生活,真诚关心驯鹿。 C.老人为古书记唱的那首葬熊的神歌里,有对熊的感恩与谢罪,也有对熊的虔敬与推崇,这是图腾崇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