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学业水平调研考试语文(含答案)

举报
资源描述
唐山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学业水平调研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连日来,我市重大项目招商洽谈风生水起,项目建设迎风起势,如雨后春笋全面铺开,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B.要想讲好炎帝故事,传承炎帝精神,弘扬炎帝文化,发展以炎帝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首当其冲的是创新。 C.走进农业产业园,一排排日光温室鳞次栉比,棚内番茄挂满枝头、辣椒苗长势喜人,村民正忙碌地进行管护。 D.夏日的南湖,天蓝云淡、湖水清澈、草坪翠绿、荷叶田田、树枝依依,天然的生态景观秀色可餐,可与江南媲美。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交通运输部将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交通物流保通保畅工作,切实做好今冬明春各类重点物资运输保障,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 B.通过以《千里江山图》、敦煌壁画等为灵感设计的文创产品,使人们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入日常生活的步伐不断加快。 C.首个无人机产业园为唐山量身打造了一整套无人机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工作,将打造四大服务体系和六个产品服务模块。 D.形似棋子、肉馅鲜香的棋子烧饼作为唐山著名的地方风味小吃,不仅于人间烟火中传承唐山味道,而且造型独特、口感香酥。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吾从而师之 (《师说》)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登泰山记》) C.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赤壁赋》) 栗深林兮惊层巅 (《梦游天姥吟留别》)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劝学》)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登泰山记》) 高一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冯:同“凭”,乘 (《赤壁赋》)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学识渊博 (《劝学》)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齿:并列,排列 (《师说》) D.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颜色:容貌 (《琵琶行)》) 二、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材料一: 根据目前所见资料,“沉郁”概念最早见诸汉代刘歆《与扬雄书从取方言》一文,文中赞许扬雄的《方言》一书云:“非子云澹雅之才,沉郁之思,不能经年锐积,以成此书,良为勤矣。”但在这里还不是作为一个文艺美学概念提出来的,而是作为一个思维逻辑方面的概念提出来的。 “沉郁”一词真正成为文艺美学概念,是在晋代才出现的。陆机的《思归赋》曰:“伊我思之沉郁,怆感物而增深。叹随风而上逝,涕承缨而下寻。”在这里,陆机用“沉郁”一词说明文学创作的一种思维活动的特点。晋代贾彬在《筝赋》中也使用了“沉郁”概念:“其始奏也,蹇澄疏雅,若将畅而未越,其渐成也,抑按铿锵,犹沉郁之舒彻。”此后“沉郁”一词在文艺理论中多处见出。梁代钟嵘正式把“沉郁”一词引入文艺理论著作,他在《诗品·序》说倡导诗歌的梁武帝是“资生知之上才,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赏究天人。” 关于“沉郁”这一美学范畴的内涵,人们有多种表述,但大同小异,没有实质性的差异。王南在最近出版的《雄浑与沉郁》一书中说:“沉郁即表现于诗文创作中的深沉蕴藉、凝重抑郁的艺术风格。沉郁包含两方面的因素——情感的深重和思想的深沉。沉郁可以理解为审美情感的深沉和浓郁。”根据前人和今人的论述,我们可以把“沉郁”的内涵理解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思想情感状态的沉郁。二是指艺术风格的沉郁。 (摘编自卢忠仁《 “沉郁”的美学阐释》) 材料二: 对于“沉郁”的内涵所指,人们一般认为是杜诗的思想感情之深沉郁结,这种理解不无道理。杜甫是先秦儒学的虔诚信奉者,他在诗中所执著表现的先秦儒家的思想精神,诸如忧患精神、人本精神、乐道精神、笃行精神等等,必定会使他的诗歌具有深厚沉雄的性质;加上身经战乱,残破的山河、凋敝的民生与大唐盛世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而诗人又拒绝认可这种现实,坚信盛世的复兴,于是,爱国主义、民族意识以及民胞物与的伟大情怀,又构成了战乱诗篇的主旋律,这些,也必定会使他的诗歌具有忧郁郁勃的特征;同时,由杜甫家世的血族悲剧以及幼年丧母的不幸经历、青年时期的坎坷仕途等投在心灵上的阴影而形成的持重忧郁的性格,又不能不使他的诗歌具有沉著郁结的作风。 然而,从艺术形式的层面考察,我们看到,杜甫在描写壮大的景物和感叹个人身世时喜欢采用“时空并驭”的手法,即在一个联语(一个押韵单元的两句诗)中,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下笔;使诗境具有超常的广度、厚度与深度,这也是形成“沉郁”风格的因素。譬如《上兜率寺》中的“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一联,前句以“巴蜀”写寺的周围江山之壮美,是从空间角度下笔;后句以“齐梁”写寺庙中栋宇之悠久,则是从时间角度下 高一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 笔。杜诗的雄厚之处,正在于既写了景物的空间状态,又写了景物的时间状态,以“时空并驭”的笔墨展示出景物的雄伟现状和悠久历史。所以,这景物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既有雄伟的身姿,又有丰厚的阅历。它们的身上既缠绕着天地的烟云,又披戴着历史的风尘。它们从远古走来,气势磅礴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足以让人们肃然起敬。 不仅如此,杜甫还常用 “时空并驭”的手法表达漂泊岁月中的时局感受或身世感受,每每在一个联语中,兼出时、空两种意念。他经常使用“百年” “万里” “日月” “乾坤”等词汇,极力扩展时空的程度,造成悲壮深沉的诗境,塑造出白发老人面对天下烽烟的艺术形象。例如,“天下干戈满,江边岁月长”( 《送韦郎司直归成都》),前句以“干戈满”写战火遍地的现实,是从空间角度写战乱的广延;后句以“岁月长”写客居日久,是从时间角度写战乱的持久:两句塑造出诗人关注天下烽烟、叹息漂泊于事无补的形象。 杜甫善于在一个联语中,把自身形象放在广大的空间与漫长的时间之坐标点上,通过时空的交构,精确地概括自己终生漂泊的生涯以及对国家时局的感受。这使得他的诗作既具有广博的视野,又具有深邃的思维,既具有现实的高度,又具有历史的厚度,因而蕴涵着深沉的宇宙意识。他诗中频频出现的“百年”之叹,虽然也含有对个体生命自怜自惜的因素,但是由于他关注的是国家的危亡、普天之下民生的苦难,就大大削弱了一己之私的内涵,而具有了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宿江边阁》)的忧国忧民的高层涵义。比较羊祜、王羲之、李白等人的叹息,这显然是一种悲壮的浩叹。从诗歌的表现手法来看,这样的“时空并驭”出色地塑造出诗人的目接乾坤、心怅百年的巨大形象,这个抒情形象强烈地感动着炎黄子孙的心灵。 (摘编自韩成武《新论“沉郁顿挫”的内涵》)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沉郁”概念最早见诸刘歆《与扬雄书从取方言》一文,此后在文艺理论中多处见出。 B.“沉郁”作为一个文艺美学概念,从古至今,人们对其内涵的表述毫无二致。 C.“沉郁”风格的形成在于杜甫惯用“时空并驭”的手法来描写壮大的景物。 D.杜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深沉意境和高大的艺术形象,与诗人善用的艺术手法密不可分。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侧重阐释“沉郁”概念的流变、内涵的整体特征,主要采用引用和举例的论证方法。 B.材料二侧重阐释杜甫“沉郁”诗风内涵的艺术特征,明确了“时空并驭”的艺术手法。 C.两则材料在“沉郁”内涵理解上看法基本相同,均认为包括思想情感与艺术形式两方面。 D.杜甫前代文人作品中的“百年”之叹,都指向对他们个体生命的自怜自惜,少了一种悲壮。 7.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3分) A.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登高》) B.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 《阁夜》) C.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蜀相》) D.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城宾客老孤舟。 ( 《愁》) 8.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时空并驭”手法在杜甫诗歌创作中的体现。(6分) 高一语文试卷第3页(共8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疯英雄 赵广建 那年头秋,天刚麻麻黑,她在三里外西善堡老舅家还没端稳饭碗,就听见自家村那方“咚咚咚”炮响。舅妈扯上她在村西的高粱地里钻了一宿。第二天没了炮响,自家村那方枪声又“嘟嘟”到了黑晌才没了动静。东邻的伍生说:“中央军一支队伍被日本兵锥住了屁股,上千人乱了方寸,借你们村一堵城墙,调回头来向日本兵开火。日本兵双手握刀往城墙上攀,丢下七八十条血尸。天亮后,日本兵调来了五千皇协兵,从村东杀到村西⋯⋯” “甭冲我瞎说,没这事!”她内心胆怯。 “是我亲眼见。” 瞬 “见哪个?上你家井沿子上趴着念给井里那个脏模样去。胡扯!” “是真。” “不是。你没有爹妈,没有姊妹,还要牵扯上一个我不成?” “是真。” “不是!”她嘤嘤哭,掩襟拭泪,嘴里嘟囔伍生胡云。 隔天,街上消息扬开,日本兵杀绝了自家村四十七户人家,杀死了她亲爹妈,亲姊妹一家六口! 起先,舅妈也同她伤魂失魄地哭,后来,帮她用典卖的房、地钱料理完丧事,就收养她住在了西善堡村。 那个叫伍生的东邻,个儿小,胆儿大,常来多嘴嚼舌。枪响那天,他一人跑到村东口扒瞧,回来就讲日本兵咋样指使皇协兵烧杀,有鼻子有眼。 她只比伍生小一岁。小时候一口一个伍生哥。大了些,来舅妈家串亲,伍生猫闻腥了一样赶来没话找话。往来后,伍生说家里没活儿,有事没事往这院跑。一来二去,年轻人眉来眼去,说话也躲躲闪闪了起来,赶上三天两头过兵阵,谁家有大闺女也不放心,老人就顺坡推驴托了媒。秋后,她嫁给了伍生。 月余,兵阵穿梭一样一拨一拨地过。村上不少人煎熬不住日夜的惊恐,相继卷上行李往外逃奔。枪炮更张狂了。舅爹妈在兵乱中被炸死。伍生料理完丧事,说了声“不能再当亡国奴!”也卷上行李参加了逃奔⋯⋯一走,四年没音讯。直到亲闺女双菊年满三岁,她打发奶奶下了世。伍生还不见回。 几年里,她视闺女如命。登门劝嫁的,存心做歹的,她一概不理会,一门心思等伍生回来。每日一擦黑,她插上门,顶上顶门杠,相伴孤寂与恐惧熬到迟来的天亮。 这天后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