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中职电子专业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举报
资源描述
    “互联网+”背景下中职电子专业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摘 要】本文基于“互联网+”背景论述中职电子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实例,从“互联网+”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开启学生学习新模式三个层面进行探究,以期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师生双赢。 【关键词】互联网+ 信息化 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G  A 0450-9889(2019)02B-0046-02 中职电子专业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多、难度大,技术精细,传统的“讲解分析+实验演示”教学模式很难将电路原理和技术要领讲解清楚,让文化基础本来薄弱、学习热情不高的中职学生接受起来很困难。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迅速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若能在专业课堂上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平台、网络资源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并将信息技术与电子专业课程内容有机融合,优化教学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则能更有效地将教学重难点破解,完成教学目标,实现学生学习的从难到易、从复杂到简单的学习转变,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师生共赢。 一、“互联网+”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快速渗透到常规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并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教育教学的环境、过程以及方法,专业教师只有转变教学理念,才能更好地适应专业课堂的信息化教学改革,确保专业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一方面,信息化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也促使了专业教师更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重构课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教学的深入,要求专业教师除了学习电子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技能外,还要努力提升信息素养,具备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资源的管理、使用和开发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使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实践教学,将专业课程中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及技能进行直观、生动的呈现,确保教学质量。此外,“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推进,将促使专业教师要更深入地研究教材、研究学情,更多地关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信息化的有效融合,才能开展有效的信息化教学。 二、“互联网+”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开创了课堂教学的新局面,要求专业教师要以信息化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在充分研究教材、分析学情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信息技术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并通过信息化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落实的同时,确保课堂教学效率,确保教与学能收到最优的效果,从而有效推进专业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一)以信息技术优化课前环节,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互联网以其强大的数据支持为课前准备环节提供了前提,以信息化优化课前教学环节,能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做好充分准备。一方面,以信息化开展学情调研与分析、课前预学,可以达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目的。“互联网+”背景下,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先进的网络技术为日常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以及网络数据开展学情调研、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设置复习、预习环节,线上答疑,根据预学情况调整教学设计。如发布任务书,提前做好组内分工,布置简易电子电路安装、电器拆装检测,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提前了解电路性能,强化基本技能等。又如《Protel2004 电路线路设计》中“元件封装制作”这一教学案例中,为了让学生提前熟悉“封装”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在教学平台上发布任务书,让学生使用游标卡尺准确测量实体电子元件的引脚大小、引脚间距等涉及封装的尺寸的重要参数,并将数据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交流、探讨,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答疑、指导,为新知学习做好准备;而学生通过课前动手测量,初步建立“封装”的概念,为课中学习“封装”奠定基础。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设计预学环节,既能兼顾个性化的学习,又能确保预学效果,从而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二)以信息技术优化课堂导入,激活课堂教学 “互联网+”催生了慕课、微课等教学资源,从根本上改进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效的信息化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可以激活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电子专业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例如在《单片机应用技术》中“流水灯设计”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可以录制由三极管控制的流水灯电路和多种由单片机控制的花样流水灯电路效果微课视频,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导入问题,引发学生对单片机流水灯设计的思考与分析,让学生在教学平台上展开讨论,上传自己的设计思路。又如,常规的以复习为形式的课堂导入,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及信息技术制作生动的动画式的游戏替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最终将学生顺利带入预设的教学情境,顺畅地开展教学活动。 (三)以信息技术优化课中教学环节,确保教学质量 以信息化优化课中教学环节,实现信息化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能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确保课堂教学质量。“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不是对网络资源及媒体技术的生搬硬套、追求花样,而是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佳化,才能让信息化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电子技术基础》的“桥式整流电路原理与检测”教学案例中,结合其电路原理抽象、较难理解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具有动画效果的微课,把电路工作过程及波形变化情况以生动的动画形式呈现,随后设置游戏互动环节,将桥式整流电路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输出电压计算等重要知识点融合游戏环节进行梳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教学重点的突破;在整流桥电路安装检测中设置闯关游戏,实现从元件選取、安装、检测的过程模拟,便于学生顺利完成电路的安装、检测,最终突破教学难点。整个教学内容的安排由易到简,微课与游戏互动等信息化手段灵活穿插,层层推进,充分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此外,互联网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优秀课例教学资源,为教师的课中教学环节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四)以信息技术优化评价环节,实现巩固提高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化的多元教学评价迅速取代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结果性教学评价,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评价活动能使教学评价更加有效,能及时反馈问题,给教师的诊断指导提供方向,也能帮助教师及时给予学生有效的激励。信息化的教学评价在时间和空间上比传统的课堂评价更具灵活性,其评价的最终目的不再简单地指向学习的结果,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表现、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并强调个性化的学习及自我评价能力的提升,实现对学生课前、课中及课后整个学习环节的评价,客观反馈学习情况,给出建议,达成激励提高的目的。例如,在上述信息化教学案例“桥式整流电路原理与检测”中,教师可以在教学平台上设计问卷式的教学评价,在评价问卷中通过合理的问题设置,了解学生在课前布置的学习环节中对半波整流电路及桥式整流电路的分析过程和分析方法、课中实际电路安装以及检测时遇到的技术问题和解决办法、小组在整个任务进行过程中的合作情况、个人交流协调能力和对小组、个人的评价能力等,通过系统、全面的评价分析,解决学生在学习、实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科学的指导,进行有效的激励,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互联网+”开启学生学习新模式 中职电子专业以男生为主,他们大多耐性不足,加上在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扎实的文化基础,所以面对知识点多、技术精细、难度不小的电子专业课程,尤其对原理性强、技术难度大的电器维修课程,他们谈不上有多大的兴趣,单凭一时的新鲜感、老师的“强压”以及传统课堂中的“听+做”、实训的中的“看+练”的学习模式已经不能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更不足以支撑他们学好专业技能,导致课堂上更多地出现了“低头族”“犯困族”。 在“互联网+”背景下,大数据以及智能终端开启了学生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学习新模式。互联网以其丰富的图文、音频、视频信息,不仅给学生的视觉、听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有效地利用了学生的手机、电脑,点亮了课堂教学。一是信息化教学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微课、网络教学平台、电子专业课程中的模拟实训、网络教学视频等信息化教学资源让学生将零碎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利用智能手机、电脑开展线上和线下学习,确保学生有更多有效的学习时间;二是信息化教学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以生动的形式呈现,尤其像将电子电器维修中的技能点融入闯关游戏这一类的信息化教学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觉参与课堂成为可能;三是信息化教学有其特有的灵活性,如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微信平台等,学生可以随机开展小组讨论、线上提问、预习复习,老师线上回复、指导,又如电子技能类的模拟实训其便利性及可重复操作性等让学生的学习模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为课堂教学的顺畅开展提供强而有力的保障。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需要教师在理性看待新技术应用的前提下,不断地学习、探究,才能充分发挥新技术、新工具的优点,才能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优化教学过程,推进信息化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确保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一春.信息化教学技术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3 [2]张 骥.现代职业教育电类专业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谢传兵.信息化教学意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6 【作者简介】覃世燕,女,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高级讲师,从事中职电子专业教学13年,教学经验丰富,参加市级、自治区级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信息化教学比赛多次获奖,在核心期刊发表教育教改论文共5篇。 (责编 罗汝君)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