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东省济宁兖州区七校联考化学九上期中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九上化学期中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下列变化既不属于分解反应,又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碳酸钙氧化钙+二氧化碳 B.铝+氧气 氧化铝 C.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水 D..氧化铝 铝+氧气 2.以下对水资源的利用不恰当的是 A.实现工业废水的达标排放 B.推广家用节水器具 C.农业灌溉直接引用工业或生活废水 D.提高废水的重复利用率 3.地壳中含量居于前四位的元素由少到多依次是( ) A.氧硅铝铁 B.硅氧铝铁 C.硅铝铁氧 D.铁铝硅氧 4.实验室用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因为过氧化氢中含有氧气 B.加入二氧化锰是为了生成更多的氧气 C.二氧化锰可以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D.只有加入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才能分解产生氧气 5.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B.鱼、虾等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极易溶于水 C.铁、硫、石蜡在氧气中的燃烧都属于化合反应 D.物质能在氧气中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6.将SO2和O2两种物质放入密闭容器中(黑色小球表示硫原子,白色小球表示氧原子),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 C.反应中所涉及的物质均为化合物 D.反应结束时,氧气还有剩余 7.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湿衣服晒干 B.西瓜榨汁 C.灯泡通电发光 D.钢铁生锈 8.X2+的离子核外有28个电子,其相对原子质量为65,X原子核内中子数为 A.35 B.37 C.65 D.28 9.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有以下步骤:①向锥形瓶内加入大理石 ②检查装置气密性 ③向分液漏斗中加入稀盐酸 ④按要求连接好仪器和装置 ⑤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检验 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正确的顺序是 A.③②①④⑥⑤ B.④②①③⑥⑤ C.①③②④⑥⑤ D.④③②①⑤⑥ 10. “天宫二号”太空舱利用NiFe2O4作催化剂将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已知Fe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则Ni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 B.+2 C.+3 D.+4 11.下列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部分操作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A.检查装置气密性 B.加热立即收集 C.收满后移出集气瓶 D.结束时停止加热 12.下列有关空气的各种成分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 B.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常用作燃料 C.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不包括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13.如图所示是某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和“●”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则该反应( ) A.是化合反应 B.有单质生成 C.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4:1 14.镁带在耐高温的容器中(内含氧气)密封加热,下图能正确表示容器里所盛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是(  ) A. B. C. D. 15.下列鉴别方法不可行的是 A.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B.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别氧气和空气 C.用二氧化锰鉴别过氧化氢溶液和水 D.用燃着的木条鉴别二氧化碳和氮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6.进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有以下四个步骤。请回答: ①在D操作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将木炭改为铁丝在C中燃烧时,瓶底应放一些____________,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17.(8分)儿童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发育不良等症状。如图为某补锌口服液说明书的部分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葡萄糖酸锌由______种元素组成。 (2)葡萄糖酸锌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 (3)要满足儿童身体正常的需要,在某一时间段需要适量补锌。若儿童1 kg体重每日需要0.5 mg锌,每天从食物中只能摄入所需锌的一半。体重为20 kg的儿童,理论上一天还需服该口服液________支? 18.(8分)冬季是H1N1流感的高发季节,治疗甲型H1N1流感有效药品“达菲”的起始原料是莽草酸(C7H10O5),请计算: (1)莽草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___; (2)莽草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之比是________(最简整数比); (3)87g莽草酸中含碳元素的质量是多少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19.(8分)小华同学在实验室用二氧化锰与氯酸钾混合加热,成功的制取并收集了几瓶气体。 (1)实验过程中,意外发现制得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该气体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后产生的气体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Ⅰ.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产生的气体只以单质形式存在; Ⅱ.氯气(Cl2)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溶于水,且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Ⅲ.少量高锰酸钾固体溶于水成红色。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该气体为氧气;猜想二:该气体为_____;猜想三:该气体为氯气和氧气。 (实验探究)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小华用排水集气法收集A、B两瓶气体,将带火星木条伸入A中;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B中 A中带火星木条复燃,B中淀粉碘化钾试纸不变色。 猜想_____成立 (2) 小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D两瓶气体,将带火星木条伸入C中;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D中 C中带火星木条复燃,D中淀粉碘化钾试纸_____。 猜想三成立 (反思与评价) 老师认为小明结论正确,而小华的不正确,原因是_____。 (拓展应用) Ⅰ.若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后的少量固体,加入足量水溶解,过滤,滤液成红色,该现象说明该反应还生成了_____。 Ⅱ.通过实验证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到一定温度,其中二氧化锰不仅能作为催化剂使氯酸钾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同时二氧化锰也能直接与氯酸钾反应,生成一种固体和两种气体,请根据以上分析,写出后一个反应的化学符号表达式_____。 (知识迁移) 小明在实验时,联想到了渔民用过氧化钙(CaO2)增加鱼池中的含氧量,提出猜想。 (猜想)过氧化钙与水反应可制取氧气。 实验装置 实验主要现象 试管中加入过氧化钙和水后,有少量细小气泡缓慢放出,在导管口几乎收集不到气体。 实验结论:过氧化钙与水反应______(填“能”或“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 (反思)小林希望对此实验进行改进,使该反应加快,请你帮他提出合理化建议_____。 该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购得用于增氧的过氧化钙产品(杂质不含钙元素),标签如图所示。试计算: (1)过氧化钙中钙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 (2)该过氧化钙样品中,过氧化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C 【解析】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由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是分解反应。 【详解】 A.碳酸钙氧化钙+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铝+氧气氧化铝,属于化合反应,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水,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此选项符合题意; D.氧化铝 铝+氧气,属于分解反应,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C 【解析】 A、工业废水如果能够达标排放,这样就会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家庭如果都能够利用节水器具,这样会减少对水的利用量,节约用水,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工业或生活废水对环境有很强的污染性,如果直接用来农业灌溉,会造成对庄稼污染和破坏,做法不妥,符合题意; D、费水处理后可以循环利用,所以提高废水的重复利用率可以节约一部分淡水资源,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D 【解析】 试题分析:地壳中含量居于前四位的元素由少到多依次是铁铝硅氧 。选D。 考点:地壳中的元素含量。 点评:识记内容,难度不大。 4、C 【解析】 A、过氧化氢是纯净物,含有氧元素,不含氧气,故A错误;B、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度,不能增加产量,故B错误;C、实验室用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时,二氧经锰是催化剂,可以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故C正确;D、过氧化氢不加二氧化锰也会分解,只是分解速度较慢,故D错误。故选C。 5、A 【解析】 A、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故A正确;B、氧气是不易溶于水的物质,不是易溶于水,故B错误;C、化合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物质跟氧气的反应不一定生成一种物质,而石蜡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是化合反应,故C错误;D、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以用作助燃剂,不具有可燃性,故D错误。故选A。 6、C 【解析】 由反应的微观模型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是: A、由上图可知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为化合反应,故A正确; 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故B正确; C、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反应中涉及的物质有单质氧气,故C错误; D、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结束时,氧气还有剩余,故D正确。 故选:C。 7、D 【解析】 A、湿衣服晒干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西瓜榨汁过程中只是西瓜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灯泡通电发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钢铁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D。 【点睛】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8、A 【解析】 因为X2+的离子核外有28有电子,所以原子有30个电子,则核内质子数是30个,所以中子数是65-30=35。故选A。 9、B 【解析】 试题分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的药品是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实验步骤是:按要求连好制取装置、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向大试管或锥形瓶中加入大理石或石灰石、向分液漏斗中注入稀盐酸、然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注意验满的方法是把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所以正确的顺序为④②①③⑥⑤,与B选项吻合;故答案选B 考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步骤 10、B 【解析】 由题干可知,Fe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而氧元素的化合价一般为-2价,若设Ni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则得:x+(+3)ⅹ2+(-2)ⅹ4=0,x=+2,故B选项符合题意 11、A 【解析】 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连接装置,将导管一端插入水槽液面以下,双手握住试管,若有气泡冒出,则装置气密性良好,故A正确; B、加热时排出的气体很大一部分是试管和导管中的空气,故加热后不能立即收集气体,应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开始收集,故B不正确; C、氧气的密度大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