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城镇空间管制行动计划

举报
资源描述
生态文明城镇空间管制行动计划 一、 生态文明城镇空间管制 优化和重点开发区域,推动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镇空间内的规划建设用地规模与边界进行深度衔接。引导城镇有序扩张,在开发容积率和用地类型比例等强制性指标控制下,合理安排规划建设用地功能分区,鼓励空间功能混合和土地复合利用,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加快城镇空间内的现状基本农田布局调整。严格控制城镇空间内农村居民点扩张,禁止对人居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布局,限制在城镇空间以外地区开展大规模城镇建设活动。 二、 我国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 (一)水土流失严重 在建国初期,据不完全统计,境内重大水土资源流失区域总面积约为116万平方公里。位于福建省西部的长汀县,此前就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自上世纪80年代起,长汀县便在全县开展了新一轮关于水土流失环境保护治理的攻坚战,经过几代人30年的努力,全县森林覆盖面积已经达到370万亩,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79.4%,生物防火林带330公里,省级森林生态乡创建率已经高达83%,被誉为我国南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榜样。 (二)沙漠化迅速发展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严重的沙漠化危机地区之一。沙漠、戈壁、砂质化和沙漠化等地区土地总面积约149万平方公里,占2010年现有国土用地总面积的15.5%。在我国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内蒙古高原中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有112万亩广阔的绿色海洋。它就是中国河北省塞罕坝林场。塞罕坝农业林场整体占地面积达到140万亩,其中农业林地整体占用的总面积112万亩,森林绿地覆盖率达到80%,林木总体的蓄积量更是多达1012万立方米。正是因为塞罕坝几十代人所共同做出的巨大贡献,才将塞罕坝这片荒无人烟的砾石砂砾土地彻底转变成了一片广阔的文明绿洲。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家园,他们的事迹无疑是这句话最好的体现。 (三)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中国境内的各类高等植物物种类型和主要物种中大约15%属于一种濒临灭绝物种状态,仅其中一类在中国高等院校中被明确列为物种濒临灭绝的高等植物就高达4000种。近30多年来的动物研究监测结果显示,高鼻猴和羚羊、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稀有濒危野生动物的种群分布密集地区明显变窄,种群分布规模明显锐减。 (四)大气污染严重 我国的大气污染主要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比南方更为严重。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和石油为主,约占全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三。煤炭作为一种环境污染性极强的能源,其在空气中燃烧会使空气中产生许多的粉尘、二氧化碳等污染物,这也是导致世界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的罪魁祸首。我国工业废渣每年产出的垃圾量已经超过5亿吨,而且其处置能力也远远低于排放。1988年全国累计积存废料量达66亿吨,人均积存6吨。 三、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因为这片土地应该是推动生态文明工程建设的一个空间载体,必须要好好爱惜每一存土地。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更应该十分注重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捍卫海洋利益,进一步朝着海洋工业强国方向迈进。 (二)全面促進资源节约 俗话说的好,节约资源就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也是维持环境良好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必须从中学会合理地节约和利用资源,控制好能源消耗量,全力推进水的循环利用。 (三)推进绿色发展 要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制度,构建一个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制度。推进自然资源的整体节约与循环综合利用,倡导健康绿色、低碳生活习惯,反对浪费和不合理的消费,开展创建一个绿色家庭、一个绿色校园、一个绿色社区的实践活动。 (四)进一步加大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 一个优越的生态环境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增加了森林、湖泊、湿地等的覆盖率,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抗旱等能力。加强防灾减危管理体系的建设,增强对气象、地质等自然灾害的应急预防。 (五)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想要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的约束。更加自觉地珍惜和爱护大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 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规律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也就是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类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文明的兴起是人类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也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危机。选择生态文明道路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已成为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五、 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绿色发展 严格按照省、市落实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要求推进污染防治,实现电解铝、地炼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整合转型,完成了市级下达的煤炭压减和能耗双控任务,生态环境保护引导、优化、倒逼和促进作用明显增强。十三五期间,2019-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由219.22亿元增长为256.7亿元,三年增长率分别为5%、2.9%、8.5%。三次产业结构由2019年的13.24:39.46:47.30调整为2021年的14.8:38.8:46.4。 农业实力强,阳信县有鸭梨之乡、全国畜牧百强县、中国第一牛县之称。阳信县鸭梨产量居山东之首,以优质佳品驰名中外,并获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 旅游协调发展,在阳信县万亩梨园景区现建有观花台、中国鸭梨之乡纪念碑,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等。 牧业绿色发展,打造中国第一牛县,形成从饲草种植—犊牛繁育—肉牛育肥—屠宰加工—冷链物流—餐饮连锁—皮革制造—牛骨雕刻—牛副产品加工—有机肥还田的绿色循环产业链,获得阳信牛肉、阳信鲁西黄牛、阳信渤海黑牛三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 资源节约型发展,阳信县是全国优质麦生产基地县、山东绿色优质小麦订单种植地县,在农业生产中探索出高效节水灌溉建管一体的阳信经验,通过国家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验收。金阳街道办事处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翟王镇是山东省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温店镇被山东省能源局评为绿色能源示范村镇。 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明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以生产力的发展为主线 生产力标准是唯物史观的最根本原则,所谓生产力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简而言之,是人类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故而也被称为物质生产力。生产力主要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劳动者是具有自主性、主体性的人,在生产活动中具有绝对主导地位;劳动对象是指除人以外的自然。从本质上讲,人通过劳动从自然界中获取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过程即是劳动主体在自我意识的主导下,以某种生产方式改造劳动对象的过程。因而,劳动主体与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即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本质内容便是要处理作为劳动主体的人与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实现劳动主体与劳动对象之间的和谐共进,也即是解决如何发展生产力的问题。因此,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然会以生产力的发展为主线展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正是以发展生产力为主线而展开的。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重大战略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把经济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一切工作包括生态文明建设都是围绕经济建设来展开,认为环境保护是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倡运用科技的手段来发展生产力,以科技手段来改善劳动主体的生产效率,从而调节劳动主体与劳动对象的关系。为了更好地持续发展生产力,可持续发展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为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指明了道路。21世纪以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该思想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主张要以人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一基本国情下,我国对发展有了更深的认知,认为环境就是民生,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生产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 (二)以不断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内容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通过实践活动主动地改造自然以及支配自然。然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脱离了自然,人将失去生存的土壤。历史事实证明,一切违背自然规律,盲目改造自然的行为,终究会自食恶果,形成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而言,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立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为人类的持续发展不断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过程。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正是秉承着这一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足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改革开放后,面对自然环境的威胁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紧张的局面,我国迅速做出反应,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管理体制当中,提倡以科技来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且出台一系列相关法律,以确保环保工作的顺利展开。此外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义务植树等活动,以此来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自然规律和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为基石,提出要全面构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宏伟目标。这一宏伟蓝图全面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涵。2012年以来,蓝天、清水和绿地才是真正构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核,才是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我国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到底,就是要实现欣欣向荣的文化,百花齐放的艺术,安定和谐的社会,日益健全的民主,和全面彻底的小康,同时也是实现生态绿色的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生态兴衰关乎文明兴替,解决生态问题根源在于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由此看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但是,它们无不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内容。 (三)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逻辑归宿 在这一社会中,人不再被他人仅仅当作工具,而是当作目的,人实现了全面自由的发展,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达到高度和谐。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社会理想也成为终极价值追求。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极其不易的,它不仅要求高度重视人的能力、交往关系、需求等多方面的发展,同时也要求重视生态环境对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大意义。人是社会性存在的,始终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但是,与此同时,人也来自于自然,是自然中的存在物,是在自然中通过劳动创造了人,并创造了社会和社会关系。因此,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社会关系,也离不开自然。这也即是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需要人在社会关系中不断创造出更多的物质条件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还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人的生活、活动的环境。工业文明时代极大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质的飞跃,然而这种发展是存在缺陷的,因为它对生产力发展的片面追求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以及生态危机的频繁发生。 与工业文明不同,生态文明力求在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辩证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要求人们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实现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质量提升,充分释放自然生产力的作用,在各领域的发展中更多地融入生态要素[11]。这即是说,生态文明要求人在考虑到自然的承载能力的前提下,合理地对自然进行改造,在保证社会发展的同时确保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实现人在自然规律下的自由发展。改革开放至今,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人的发展到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