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过程严管制度

举报
资源描述
生态文明过程严管制度 一、 生态文明过程严管制度 强化环境执法监督机制,加强环境执法人才队伍建设,重视环境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进一步规范环保行政许可、现场执法检查、排污收费、行政处罚等执法行为,使执法人员能够明确环境执法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规范环境执法流程,严格遵守法定权限和程序,推进环境执法监督过程的制度化、规范化。 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设立专门的环境信息公开栏,不定期地公布环境状况和环保工作信息,扩大公众对环境的知情权;完善和落实环境质量公报、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和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公告等新闻发布和重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公开环境信息;向公众公开执法依据、环境政策、办事程序、环境标准、收费项目和标准等公务内容。规划期内,环境信息公开率达到100%。 健全公众参与监督机制,通过制定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奖励机制,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平台评论等方式,引导公众有序参与环境监管,增强公众参与积极性;充分利用网站投诉举报平台,努力搭建公众参与环境执法监管的平台;拓展公众参与渠道,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鼓励环保组织机构的发展。 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明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以生产力的发展为主线 生产力标准是唯物史观的最根本原则,所谓生产力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简而言之,是人类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故而也被称为物质生产力。生产力主要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劳动者是具有自主性、主体性的人,在生产活动中具有绝对主导地位;劳动对象是指除人以外的自然。从本质上讲,人通过劳动从自然界中获取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过程即是劳动主体在自我意识的主导下,以某种生产方式改造劳动对象的过程。因而,劳动主体与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即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本质内容便是要处理作为劳动主体的人与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实现劳动主体与劳动对象之间的和谐共进,也即是解决如何发展生产力的问题。因此,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然会以生产力的发展为主线展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正是以发展生产力为主线而展开的。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重大战略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把经济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一切工作包括生态文明建设都是围绕经济建设来展开,认为环境保护是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倡运用科技的手段来发展生产力,以科技手段来改善劳动主体的生产效率,从而调节劳动主体与劳动对象的关系。为了更好地持续发展生产力,可持续发展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为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指明了道路。21世纪以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该思想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主张要以人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一基本国情下,我国对发展有了更深的认知,认为环境就是民生,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生产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 (二)以不断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内容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通过实践活动主动地改造自然以及支配自然。然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脱离了自然,人将失去生存的土壤。历史事实证明,一切违背自然规律,盲目改造自然的行为,终究会自食恶果,形成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而言,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立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为人类的持续发展不断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过程。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正是秉承着这一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足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改革开放后,面对自然环境的威胁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紧张的局面,我国迅速做出反应,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管理体制当中,提倡以科技来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且出台一系列相关法律,以确保环保工作的顺利展开。此外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义务植树等活动,以此来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自然规律和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为基石,提出要全面构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宏伟目标。这一宏伟蓝图全面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涵。2012年以来,蓝天、清水和绿地才是真正构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核,才是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我国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到底,就是要实现欣欣向荣的文化,百花齐放的艺术,安定和谐的社会,日益健全的民主,和全面彻底的小康,同时也是实现生态绿色的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生态兴衰关乎文明兴替,解决生态问题根源在于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由此看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但是,它们无不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内容。 (三)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逻辑归宿 在这一社会中,人不再被他人仅仅当作工具,而是当作目的,人实现了全面自由的发展,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达到高度和谐。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社会理想也成为终极价值追求。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极其不易的,它不仅要求高度重视人的能力、交往关系、需求等多方面的发展,同时也要求重视生态环境对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大意义。人是社会性存在的,始终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但是,与此同时,人也来自于自然,是自然中的存在物,是在自然中通过劳动创造了人,并创造了社会和社会关系。因此,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社会关系,也离不开自然。这也即是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需要人在社会关系中不断创造出更多的物质条件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还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人的生活、活动的环境。工业文明时代极大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质的飞跃,然而这种发展是存在缺陷的,因为它对生产力发展的片面追求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以及生态危机的频繁发生。 与工业文明不同,生态文明力求在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辩证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要求人们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实现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质量提升,充分释放自然生产力的作用,在各领域的发展中更多地融入生态要素[11]。这即是说,生态文明要求人在考虑到自然的承载能力的前提下,合理地对自然进行改造,在保证社会发展的同时确保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实现人在自然规律下的自由发展。改革开放至今,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人的发展到生态文明概念的正式出现,再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以及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摸索初创逐渐走向成熟,从零散走向系统。长达40多年的生态文明建设历程展示出了我国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不懈努力,也充分体现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 生态文明宣讲 阳信县按照1356,4+N即一个中心、三大主题、五传播五践行、六种方式,4+N建设标准的总体思路,以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为单元,依托县文化中心,整合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体育馆的资源,建设阳信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依托县新华书店,建设教材研发基地和宣讲员培训基地,在各乡镇(街道)、村(社区)高标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站(所)。 阳信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各乡镇(街道)共同开展义务植树、生态文明宣传、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世界环境日等生态文明宣传活动。 四、 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 1、生态文明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阳信县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生态损害赔偿与责任追究等相关制度仍需完善;环境管理监管机制缺乏开放性和创新性,部门联动共治机制尚需完善,全局意识、补位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等生态文明制度尚待进一步落实,企业承担生态文明责任的机制缺乏,监督、评价考核机制不够完善。 2、生态环境质量有待提升 阳信县近三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仍未达到二级标准,作为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的一部分,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形势严峻,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强化散乱污清理整治,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确保PM2.5、PM10浓度达到上级管控要求,臭氧成为影响夏秋季节空气质量的首位污染物,复合型空气污染问题成因复杂;区域内重点河流断面水质提升仍需保持迅猛趋势,城镇管网雨污分流不彻底。生态系统本底脆弱,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能力有待提升。 3、生态文明产业结构需要继续优化 阳信县近年来以四新促四化,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共融发展,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第二产业比重依旧较高,尤其是重工业比重较大,需要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开展新旧动能转化,逐步实现绿色能源替代。 4、生态文明建设空间格局仍需优化 老城更新活力不足,新城开发要素受限,乡村振兴路子不宽,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急需拓展,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面临诸多制约,生产、生态、生活三大空间有待进一步统筹融合。 五、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的必然选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生态环境作为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一部分,只有贯彻落实好生态文明建设,人们的需要才得以满足,美好生活的愿望才得以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幅蓝天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充分发挥生态的优势,就拉长了发展的链条,增进了人民的福祉。以往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老路,被实践证明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终将被历史淘汰。利用科技和创新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共同发展才是长远之策,才能在与强国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环境就是聚宝盆、摇钱树,不能吃着祖宗的饭,还砸子孙的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创造一切财富的基础,是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依托,只有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后代才得以延续,才能在祖国的净土上繁衍生息,实现永续发展。 (四)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能源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举措 能源资源的过度开采最终导致其枯竭是不争的事实,这就迫使必须寻找新的可代替能源来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压力,天然气、可燃冰等新型能源的发现对于人类来说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开端,人类即将步入洁净新能源时代。 (五)生态文明建设是融入生态理念应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前提,实现经济的生态化发展需要国家和企业的密切配合。国家要建立低碳经济体系,提高科技研发能力,增强对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落后企业转型,支持采摘、草牧业、沙棘等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建设生态旅游业,倡导生态富民,让百姓在绿水青山中体会到获得感和幸福感。企业作为生产经营的主体,日复一日地制造、加工、装配着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衣、食、住、用、行等方方面面的生产生活资料。要实现生态、绿色生产,企业首先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专业人才,努力建设高素质的生态环境保护队伍。将绿色生产理念上升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还要时刻關注生产过程中给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尽可能地将污染降到最低限度,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其次,企业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学习并借鉴国外先进的生产加工经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逐步从低端的组装、装配的加工型企业向自主研发型高端科技企业转型,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飞跃;最后,在消费流通领域,企业要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尽可能地减少流通环节,对产品的包装要讲究适度,避免过度包装,真正将绿色、低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