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举报
资源描述
该文本为Word版,下载可编辑 长城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长城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长城的雄伟壮丽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重难点:   重点: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   难点:展开想象,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课件)指名读。这是外国友人对长城的评价,毛泽东主席也曾说过:不到长城非好汉!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建筑才能得到如此的盛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长城,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词,认读。   2、长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细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书快读浏览课文,画出浏览过长城后赞叹长城的句子。理解"奇迹'。读出赞叹之情。   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内容,并在旁边做上标注。   (一)、远看长城,感受长城长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全长有六千多千米,称之为万里长城只是名副其实。   1、写出了长城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   2、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 指导朗读。   这样美而又有气势的长城让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二)、近看长城,感受长城高大坚固   1、近看长城有什么特点?(高大坚固)   2、同桌合作学习:长城由哪几部分构成,在79页图中标出,这样的设计在战争中有什么作用?(感受长城设计巧妙)   3、指导朗读。   长城用它独特而巧妙的设计,高大而坚固的身躯,一次次的抵御了外敌的侵略,像这样的设计在世界上市绝无仅有的,让我们再次由衷的赞叹(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联想,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浮想联翩,想到了什么?   2、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联系实际体会"一吨多重'有多重,由条石数量多、分量重、条件差,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   从"多少'"才'体会修筑长城的不易?   3、想象一下修筑长城时都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   4、有感情朗读。   让我们用自豪的心情再次赞美长城(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总结方法   回顾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总结本课的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11、长城   远看 形像长龙   近看 高大坚固 伟大奇迹   联想 劳动人民   《长城》教学反思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找出中心句,然后逐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今天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首先找到浏览完长城后赞叹长城的句子,然后围绕"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展开教学。   一找奇迹,感受长城的长。   讨论了具体写长的句子理解打比方写法的好处,在句子中学生理解了词语"崇山峻岭'"蜿蜒盘旋',联系学生实际理解"六千多千米'到底有多长,然后我又给学生补充资料说,曾经有人徒步走长城,用了两年的多的时间,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六千多千米'转化成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学生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对长城的长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二找奇迹,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对于这一段的处理,我觉得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我用多媒体出示长城近景图,然后采用小组合作,要求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对照小图,在图上把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并说说这样设计的好处,这样一来,学生在读课文时,图文对照,边读边看,让学生理解文本有了一个依托,在这个依托上又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理解。读懂了课文,对长城的高大坚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找奇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这一点是最难处理的地方,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再次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 "无数'"一吨多重'"多少'"才'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一吨多重',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同学重量,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   不足之处:   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中总感觉语言点有了,但如何有层次的训练指导学生朗读,我做的还不够。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问题仍突出表现的声音不够洪亮上。教学总体时间把握不好,前松后紧,总结学习方法时过于仓促。 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统计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