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举报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5.守株待兔 【教学目标】 1.认识折、冀等5个生字,学写守、株、待等9个生字。指导写好株、耕两个字,木和耒做偏旁时最后一笔变成点。 2.能读准字音、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疏通文意。懂得不要心存侥幸,不要不劳而获,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 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 【教学难点】 能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疏通文意。懂得不要心存侥幸,不要不劳而获,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寓言。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听说过很多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常带有讽刺或劝喻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下面考考你,根据图片,你能不能猜出寓言故事的名称? 2.出示图片。(守株待兔)“守株待兔”这个故事我们都了解过,今天我们看看古人是怎么讲这个故事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五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一句。师正音。 预设点: (1)折颈而死:“颈”,应读三声。 (2)冀:正音;“冀”与“翼”对比识字,出示羽翼、希冀。 (3)身为宋国笑:出示“为”的读音和意思。 读wéi:①做;②当作,作为;③叫作,称为;④被。 读wèi:①替,给;②由于,为了;③对,向。 师提问:在本句中,“为”读哪个音?读一读。 3.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自由练读。 (1)重点指导书写“耕、颈、释、其”。 (2)生字组词,巩固识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派的代表著作。韩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中的文章说理精密,文笔犀利,议论透辟。 2.了解文章的意思。 宋国有一个农夫,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掉了,便放下手里的农具整天守着树桩,希望再捡到撞死的兔子。当然农夫没有再捡到撞死的兔子,而他的田地却荒芜了,农夫也被宋国人笑话。 第二课时 一、理解句意,疏通文意。 1.再读课文。注意停顿。 (1)结合注释,了解意思,正确断句。 守 株 待 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出示:谁在等兔子?他为什么守着树桩等兔子?最后等到兔子了吗? 2.学习第1句。 (1)谁在等兔子?(一个宋国人) (2)这个宋国人是干什么的?(农夫)课文是怎么说的?(宋人有耕者) 3.学习第2句。 (1)课本插图中除了农夫和他的农具外,还有什么?(树桩) (2)课文中是怎么说的?(田中有株) 4.学习第3句。 (1)这只兔子为什么会被农夫得到?(兔子跑来撞在树桩上撞死了) (2)兔子撞到树桩上是偶然还是必然的现象?(偶然) (3)“走”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是“跑”的意思。 5.学习第4句。 (1)白白捡到兔子后,农夫是怎么做、怎么想的呢?(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2)“耒”字教学。 这句话里,“耒”是生字,它的意思是什么? 出示“耒”的图片,上面有把手,下面有犁头,它是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想一想:你认识的字中,哪个是以“耒”作偏旁的?(耕耘) 观察字形,结合图片,联系生活实际,你发现以“耒”作偏旁的字大多和什么有关?(耕种) (3)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读懂了什么? 为了白白得到肥美的兔子,这个农夫放下农具,不做农事——守株待兔。 烈日炎炎,地里的禾苗仿佛在呼喊:“我快要渴死啦,谁来帮帮我?”农夫却——守株待兔。 寒风呼啸,地里的庄稼仿佛在哭泣:“我们要冻死啦,谁来救救我?”农夫仍然——守株待兔。 (4)出示断句: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像这样读一读。 6.学习第5句。 (1)他这样一直等,有什么收获吗?(没有) (2)课文里是怎么说的?(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7.疏通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能读通顺。 (2)谁能像读第4句一样试着读出节奏感?(配音乐) 二、品读感悟,总结寓意。 1.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农夫说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简单写写吧。 老师也有两句话想送给他,(补充板书)谁来读一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兔子是经常撞在树桩上吗?(不是)所以还有一句话想要送给农夫,谁来读一读? (不能把偶然的现象当成经常发生的事。)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心存侥幸,妄想不劳而获;只有付出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遗憾。 三、指导背诵,拓展阅读。 1.背诵课文。 (1)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理清文章脉络,进行背诵。 (2)想象画面,配乐背诵。 2.拓展阅读。 (1)学生读《南辕北辙》,先读通顺。 (2)根据问题再读课文,《南辕北辙》中的坐车人错在哪里? 坐车的人想去(楚国),(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边)走。 四、课堂小结。  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许多道理。它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不要做守株待兔故事中的——(农夫),也不要做南辕北辙这则寓言中那个——(坐车)的人。其实,像这样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课外读一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相信你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板书设计 守株待兔 起因:偶得一兔经过:释其耒而守株结果: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不可心存侥幸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教学反思】 6 .陶罐和铁罐 【教学目标】 1.会认陶、罐等10个生字。会写骄、傲等11个生字。直到书写傲、虚两个字,提示傲是“攵”而不是“夂”,虚字第三笔是横钩,能正确读写 谦虚 傲慢 懦弱 代价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能找出表现陶罐和铁罐神态与动作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规自己的短处的道理。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课文2-9节,理解课文讲的道理,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的短处比。 【教学准备】陶罐和铁罐的头饰、学生熟读课文画出对话、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生字入手,导入新课 1.师板书“缶”字。(出示缶的图片) (1)大家想一想,这节课中哪几个字带有缶? (2)教师随机板书。 2.大家见过陶罐吗? (1)(屏幕出示陶罐图片)陶罐就是——用陶制作的,口小肚子大的罐子。 (2)(屏幕出示铁罐图片)手指屏幕,这是? 3.这节课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故事? (1)陶罐和铁罐。 (2)生随教师板书课题(补充缶)。师指导“罐”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将难读的词语画出来,多读几遍。 (1)生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 (2)出示词语,个别检查。 争辩 恼怒 御厨 羞耻 懦弱 陶罐 奚落 轻蔑 掘开 朴素 流逝 宫殿 相提并论 和睦相处 预设点: (1)重点指导懦弱、 轻蔑、 奚落、朴素的读音 (2)虚,陶、罐的缶字书写要窄一些。 (3)出示和睦相处:[ chǔ ]1.居住2.存在 3.跟别人一起生活4.决定,决断 [ chù ]1.地方2.点、部分3.机关部门 师提问:在和睦相处中“处”读哪个音? (3)生齐读、小老师领读、同桌互查。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小组讨论。 (2)出示课件,补充课文内容 国王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铁罐仗着坚硬,常常( )陶罐。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旧( ),而铁罐却( )。 三、再读课文,画出对话 1.找一找,陶罐和铁罐一共发生了几次对话? 2. 生找到对话画出来,读一读。 3.将画出的对话多读几遍,尝试画出表示人物神态和动作的词语。 四、指导书写 回归文本 1.学生随机交流表示人物神态和动作的词语。 2.指导“骄傲谦虚懦弱”的书写。 提示傲是“攵”而不是“夂”,虚字第三笔是横钩。 3.把词语送回到对话中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巩固 品读对话 1.(出示图片),经过上节课的学习,请你观察人物的表情和神态,说说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生自由交流 (2)课文哪一处让你感受到铁罐非常骄傲? (3)原文中铁罐是怎么奚落陶罐的? 2. 出示对话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不敢,铁罐兄弟。”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 “住嘴!” “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变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1) 小组分工朗读课文,注意读出陶罐和铁罐的不同语气。 (2) 请一个小组汇报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们是否读出了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特点。 (3) 结合学生的朗读,进行评议,点拨理解。 预设点: (1) 你觉得铁罐有什么特点?找出表现他神态和动作的词句读一读。 (2) 你觉得陶罐有什么特点?找出表现他神态和动作的词句读一读。 二、 随堂练笔 整体感悟 1.出示对话 “何必这样说呢?” “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1)这里并没有写出陶罐和铁罐的神态,你能不能想象一下陶罐和铁罐当时说话的神态? 出示:“陶罐(  )地说” “铁罐(   )地说” (2)在书本上写写,读读 指名同学分别说说铁罐和陶罐的神态,说好后读一读。 同桌两人,也分别加上神态,再来练习一遍。 2.出示完整对话 整体感悟 (1)同桌自由练习对话 (2)全班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3)个别展示朗读(戴头饰) 三、以读代讲 总结寓意 1.课件显示第10自然段,“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 (1)齐读后点红“流逝”, 学生利用近义词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句子来理解。 (2)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 2.生快速默读课文11-17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内容。 (1)陶罐依旧和以前一样光洁、朴素、美观。 (2)连铁罐的影子都没见到。 3.你想对陶罐和铁罐说些什么呢? (1)陶罐,我想对你说 (2)铁罐,我想对你说 四、链接阅读 1.读通课本20页《北风和太阳》 2.说说故事中的北风和课文中的铁罐有什么相似之处。 小结:人们都说,预言是现实生活的投影,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故事中的道理。《陶罐和铁罐》以及《太阳和北风》两篇寓言故事都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多发现别人的( ),正视自己的( )。这两篇寓言故事都出自于《伊索寓言》,下课多读一读,相信你们收获更多。 板书设计: 6陶罐和铁罐 陶罐 铁罐 谦虚而不懦弱 骄傲自大 【教学反思】 7.美丽的鹿角 【教学目标】 1.认识称、禁、撒、挣、等9个生字,学写鹿、赏、匀等13个生字。 2.能通课文读出鹿的心情变化。 3.根据词语提示,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所寄寓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