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秋学期小学六年级语文期末检测试题(2023年开学初统考有答案)

举报
资源描述
2022年秋学期小学六年级语文期末检测试题 姓名: 准考证号: 说明: 1.答题前,请将你的姓名、学校、班级和准考证号认真填、涂在答题卡上。2.试题分为“积累与运用”“阅读与理解”和“习作”三部分,共6页。 3.所有答案必须全部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4.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请合理安排答题时间。 5.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交回。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 一、第1~7题,根据拼音或积累,在答题卡相应位书写相关内容。(11分) 1.看拼音,写词语。 dǐ yù kāng kǎi xuán yá péng pài jǔ sàng ( ) ( ) ( ) ( ) ( ) 2.旧时茅店社林边,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 ▲ ,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长征》浪淘风簸自天涯 4.九曲黄河万里沙, ▲ 风簸 ▲ 。《浪淘沙》 5.锺子期又日:“善哉乎鼓琴, ▲ 。”《伯牙鼓琴》 6.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 ▲ 。《草原》 7.月亮越升越高, ▲ 。《月光曲》 二、第8~9题中,都有一项注音或字形是错误的。把它找出来,并根据序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2分) zhuō lín xuē zāo 8.A.笨拙 B.伶俐 C.瘦削 D.糟糕 9.A.袖筒 B.摇篮 C.斗篷 D.忘乎所已 三、第10~11题中,都有一项加点字的解释是错误的。把它找出来,并根据序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2分) 10.A.技高一筹(筹码) B.自作自受(承受) C.顾影自怜(照顾) D.张冠李戴(帽子) 11.A.两山排闼送青来(窗户) B.移舟泊烟渚(停泊) C.今乃掉尾而斗(摆动) D.明月别枝惊鹊(横斜的树技) 小学六年级语文试卷 第1页 共6页 四、第12~17题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把它找出来,并根据序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12分) 12.下列地名或人名拼与规则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水湖(QINGSHUI HU) B.北凫(BEI FU) . C.令狐冲(Ling Huchong) D.杨华(Yang Hua)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优秀的主持人,他的播音字正腔圆,悦耳动听。 B.在人生大舞台上人人都得粉量登场,要勇敢面对。 C.这份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我猜肯定是出自名家之手。 D.我们全家人都喜欢桂林山水那巧夺天工的秀丽景色。 1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参加湿地科普竞赛,让我更加了解家乡的湿地文化。 B.为了防止人们盲目哄抢药品,专家们给出了正确的建议。 C.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要发扬和继承党的优良革命传统。 D.是否具有较高的自律性,是一个人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15.下列句子和另外三句表达不相同的-项是(▲) . A.我在原野上摇曳,我在清风在呼吸,我在星光里微微入眠。 B.我是风,我是雨,我是雷电,我是掌握宇宙变化的魔术师。 C.上课了,只听见窗外清脆的鸟鸣声,只听见教室里琅琅的读书声。 D.天上飘动的云朵,似温暖的大床,似奔驰的骏马,似磅确的高山。 16.爱国的方式有很多:林则徐忍辱负重不忘“苟利国家生死以”,诸葛亮一心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爱国诗人陆游曾写下(▲)。 A.故人舍我归黄壤 B.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C.位卑未敢忘忧国 D.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1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狼牙山五壮士》和《开国大典》都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 B.《竹节人》《少年闰土》都是以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做题目的。 C.《玄秘塔碑》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精书代表作之-。 D.“五谷丰登”形容丰收,“五谷”指稻、麦、黍、菽、稷。 小学六年级语文试卷 第2页 共6页 第二部分 阅读与理解 一、根据课外阅读完成下列试题。(15分) (一)第18-25题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把它钱出来,并根据序号在答题卡相应住置上填涂。(8分) 18.《三国演义》中,最能体现关羽不畏疼痛、意志坚强的事件是(▲)。 A.温酒斩华雄 B.刮骨疗毒 C.千里走单骑 D.大意失荆州 19.下列对《城南旧事》中人物描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思想进步的兰姨娘 B.富有爱心的英子 C.勤快能干的黄板牙 D.勤劳善良的宋妈 20.对《三国演义》中人物和故事,描述不一致的是(▲) . A.望梅止渴(曹操) B.拔矢啖睛(张飞) C.乐不思蜀(刘禅) D.三颗茅庐(刘备) 21.《汤煳索亚历险记》中没有踏上杰克逊岛体验“海盗”生活的是(▲)。 A.汤姆·索亚 B.哈克贝利·费恩 C.乔·哈波 D.蓓姬·撒切尔 22.下列选项中,没有出现在《漂亮老师和坏小子》一书中的情节是(▲)。 A.系黄丝巾 B.“我很棒”展览会 C.夜校上学 D.营救金丝猴 23.《童年》中,最关心阿廖沙,对阿廖沙形响最大的人物是(▲)。 A.外祖父 B.外祖母 C.舅舅 D.小茨冈 24.下列不是在《城南旧事》中出现的故事是(▲)。 A.放河灯 B.做西瓜灯 C.唱唱歌 D.吃驴打滚 25.对《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的特点描述不恰当的是(▲)。 A.聪明爱动 B.调皮捣蛋 C.敢于冒险 D.墨守成规 (二)判斯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为“A”,错误的为“B”),并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4分) 26.《三国演义》中,官渡之战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27.《童年》中阿廖沙在父亲病逝后,他随母亲投奔到祖父家。(▲) 28.《城南旧事》中的佣人宋妈是一个淳朴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 29.《汤姆索亚历险记)发生在英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上。(▲) (三)介绍“我最喜欢的情节”。 30.《鲁滨逊漂流记》是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必读的书。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经历是全书的精华。请写出一个你最喜欢的鲁读通在荒岛上发生的故事,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书写相关内容。 ▲ 小学六年级语文试卷 第3页 共6页 二、阅读短文,思考后面的问题,每道题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答案,并根据序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28分) (一)尼亚加拉大瀑布 ①尼亚加拉大瀑布是世界有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②大瀑布位于加拿大和美国交界的尼亚加拉河上,离加拿大最大的城市——多伦多市的100千米。尼亚加拉河是伊利湖和安大喀湖之间的一条水道,由于两湖的地势高低悬珠,水势湍急,河水从断崖处飞泻而下,构成了这一人间奇景。尼亚加拉大瀑布和美洲其它溪布相比流量最大,落差约99米,宽约240米。河中的山羊岛把瀑布分为左右两段,加拿大境内的瀑布正处在河流几乎至直角的转弯处,形成马蹄形,因而被称为马蹄瀑布,与美国境内的亚美利加瀑布,统称为尼亚加拉大瀑布。据加拿大安大喀皇家博物馆的地质学家杜威尔考证,尼亚加拉断层可追溯到两亿两千万年前,强大的水力侵蚀造成断层岩石的松软、崩溃,使瀑布不断向后移动,最后稳定在国前的位置。 ③尼亚加拉大瀑布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加拿大政府将尼亚加拉地区建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游览区。游客们可站在瀑布对岸,倚栏远眺那湍急飞奔、白浪腾空的美景:或乘轮船逆水而上至瀑布边,亲身体验那水雾升腾、浪花扑面的乐趣;也可乘坐升降机进入地下走廊,站在断壁腰部的观赏台上玩赏。此时瀑布从头顶的悬崖上飞泻而下,犹如一副水帘在阳光下烁烁发光,五色缤纷,而声若惊雷,在地洞内四旋荡漾,游客还可以乘直升机鸟瞰瀑布全景,或登上近160米高的塔形旋转餐厅,一边喝着饮料,一边随着餐厅缓缓旋转,纵目远眺瀑布四周的景色。如果游客余兴术尽,还可以在晚上观赏巨型彩色探照灯照耀下的五光十色的瀑布变景。 ④大瀑布附近的尼亚加拉镇是迄今保留最好的十九世纪北美城镇,这里环境优类,镇上有着北美最古老的博物馆——瀑布博物馆,吸引着大量的参观者。 ⑤但是,人间奇景——美丽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正遭受严重的污染,纽约州公害研究小组的报告称,每天有77家工厂将近95万吨工业废水排入清澈的尼亚加拉河中,约有120万吨污染性废水经由市镇下水道系统注入尼亚加拉河,在该河沿岸有两百多个危害键康的垃圾厂向河中倾倒垃报。保护人间奇景不受污染已成为加拿大人关注的大问题。 31.下列对短文第①自然段分析不正确的项是(▲)。(2分) A.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B.第①自然段中“之一”删去表达的意思不变。 C.第①自然段语言简洁凝练,能引发读者思考。 D.第①自然段与第②③①自然段形成总分关系。 32.下列选项中,与短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2分) A.美洲流量最大的尼亚加拉大瀑布落差99米。 B.尼亚加拉大瀑布离多伦多市城市100千米。 C.马蹄瀑布与亚美利加瀑布统称为尼亚加拉大瀑布。 D.160米高的塔形旋转餐厅,可远眺瀑布四周的景色。 33.下列对短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短文介绍了大瀑布的位置、景观和污染情况。 B.短文第④自然段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C.短文呼吁加拿大人要关注人间奇景不受污染。 D.短文主要写了大瀑布的地理位置和美丽景观。 34.短文第②自然段画句子运用了 ▲ 和 ▲ 的说明方法。选择其中一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 。(3分) 小学六年级语文试卷 第4页 共6页 35.要想了解如何观赏尼亚加拉大瀑布。你会关注文章的第 ▲ 自然段。阅读提取信息。我们知道观赏尼亚加拉大瀑布的方式有: . . 。(3分) (二) 右图是王先生预定火车票时购票平台的截图。请根据信息,完成36~38题。(4分) 36.从图片可如,王先生预定的是 ▲ (日期)的票出发地是 ▲ 火车站; 37.如果选择既便宜又少花时间的车次。可以选择乘坐 ▲ 次列车: 38.如果要在12月27日下午5点前抵达北京南站,尽可能缩短途中转车时间,应当选择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