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二轮冲刺新高考信息卷语文(五)Word版含答案

举报
资源描述
2021届高三二轮冲刺•新高考•信息卷 语文试题(五)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5题。 材料一: 从狭义上说,每个人都有故乡,正如每个人都有童年,每个作家创作的“原乡”都是故乡,网络作者也如是。幼时的记忆成为故乡的记忆,形成作家的精神模型,不但造就了他们的性情、气质,也影响着他们的写作风格。网络作者的地域性、民间性也一样浸透在字里行间,还有他读过的书、受到的思想熏陶,包括诸多生活细节等都会体现在文本中。 从广义上说,无论是网络作者还是传统作家,两者的文学故乡都是同一个。从学术角度来看,网络文学去除表象,实则更近乎唐宋传奇、魏晋志怪小说,以及张恨水、金庸们写作流派的延续。因而说,自出处言,传统文学不但是网络作者的启蒙,更是其成长过程中须臾不可离的滋养。网络作者将从传统文学中获取的阅读体验和从事实故乡中获得的个人经验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创作无论怎样解析,都必然映照着“故乡”的影子。不论对“故乡”如何重新定义,都不会妨碍到它在文学创作中作为永恒支点的存在与定位,传统文学如是,网络文学亦然。 (摘编自向娟《“故乡”是文学创作的永恒支点》) 材料二: 在传统文学中,乡土文学曾是百年以来中国文学的主流,但近年来出现了弱化的迹象,城市文学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当作家的生活经验主要是在城市中生成时,文学书写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从乡到城的转变。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生活不过一百多年,但农耕文明史却有数千年,因此虽然城市化率不断提升,但乡村依旧是传统文化精神的寄寓之所和心灵故园。尤其是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文化迎来新机遇。安土重迁、心系家乡、不忘故园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生成,很多中国作家的笔下也萦绕着一份难解的乡愁情结。 这种情况也影响到了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的通俗文学身份使其具有都市文化特征,这使得网络乡村题 材小说一直是一个相对小众的类型。尽管如此,乡村书写也并未在网络文学中缺席,而且由于是在虚拟空 间中建立故事,虚构世界要能为人物角色提供停泊身体和精神的港湾,因此更凸显出小说中的故乡意识和 乡愁情感。 一些网络小说从作者家乡的历史和现实时空中取材,用打动人心的故事反映生活变迁,彰显出网络文 学也要为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赋形的历史使命。《传国功匠》的作者陈酿是温州人,作品讲述温州工匠的传奇故事,为了多年前一个不同寻常的盟约,“瓯匠”的年轻传人们胸怀家国大义,最终让秘籍《瓯宝图》回到祖国的怀抱。小说将“百工之乡”温州文化中的工匠智慧、商业精神和地域性格统合在一起,展现关于民族文化传承的新理念和新思考。从写作者自己的家乡到整体上的乡村,网络小说在与传统文学不同的叙事空间中展开对故乡的书写。 而紧扣时代脉搏,描写改革开放前后家乡乃至中国乡村的整体性变化,展现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 往和脱贫致富创业实践,通过鲜活的人物性格形象表达时代精神的新内涵,是当下网络乡村题材写作中的 “现象级”主题。《大山里的青春》作者罗晓出身农村,对故乡怀有深刻的眷念之情。小说讲述城市青年江源到农村支教的故事,通过城乡对比折射他在个人思想观念和人生追求方面的深刻转变,真实地再现了改革开放前后乡村生活的巨变,也表现出当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 对故乡和家园的书写没有局限在现实题材中,历史类和传统文化类的作品中也常能看见写作者故乡的 影子。何常在的家乡河北邯郸是燕赵文化的发祥地,中山国作为战国时期的燕赵古国曾有过短暂的辉煌, 但史书中缺乏系统的翔实记载,于是他写了《朝堂》。 而在一些幻想类作品中,作者已不满足于将具体的乡村作为故乡的所在,而将地球本身甚至太阳系当 作茫茫宇宙中的人类的家园和生命的故乡。在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中,太阳系不适宜人类生存了,人类不得已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带着地球去星际间寻找新家园,关怀人类的终极命运是小说最主要的价值取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和通过拯救地球来救赎人类命运,实际上都是故乡观念和乡愁情感的扩大和提升,是更高层级的怀乡之作。 中国人牢固的故乡观念是农耕文化影响下的产物。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土地要经过耕耘才能变成适 宜种植的熟地,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农民耕作土地消耗很大的时间和体力成本,“因此他们坚定地固守在家乡,不愿迁移”。久而久之就强化了故乡意识,乡愁油然而生,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怀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体现在文学中,就是乡土叙事和乡村题材作品一直保持着主导地位。工业革命以后现代化城市生活发展起来,人疏远了自然和土地。到了信息时代,网络又成了人类精神的新领地。由乡土浸润而成的故乡意识和乡愁情结被带到了新的叙事空间中,继续发挥着感动读者的强大能力。 (摘编自桫椤《故乡意识在网络文学中并未缺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故乡的记忆造就了网络作者的性情、气质,也影响着其写作风格,狭义的故乡就是网络作者创作的“原乡”。 B.网络作者以传统文学为启蒙,他们和传统作家的作品有地域性、民间性,广义上看他们的文学故乡是相同的。 C.故乡是传统文学创作中的永恒支点的存在与定位,所以网络作者必须从传统文学中获取阅读体验和个人经验。 D.传统文学离不开网络文学滋养,而探讨网络文学是探寻一种新的写作、阅读、传播、娱乐乃至于生活方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愁情结是中华民族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生成,具体表现为人们的安土重迁、心系家乡和不忘故园等。 B.凸显故乡意识的乡村题材小说在网络文学中一直是相对小众的类型,使得网络文学形成了都市文化 特征。 C.乡愁产生的原因和农民耕作土地成本有关,生产力低下造成的高成本消耗让人不愿迁移,故乡意识被强化。 D.在信息时代,被带到新的叙事空间中的乡土浸润的故乡意识和乡愁情结,仍然有感动读者的强大能力。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描述网络文学的一项是(3分) A.张恨水写作流派的延续 B.停泊身体和精神的港湾 C.具有都市文化的特征 D.农耕文化影响下的产物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近年来乡土文学的现状。(4分) 5、网络文学是如何体现故乡意识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 -9题。 商鞅变法 (第二幕秦宫,秦孝公三年) 【卫鞅背书简上场,放书简。】 卫鞅 卫鞅拜见国君! 秦孝公 免礼。列位,蒙先君圣命,寡人承继国位,已经三年有余。当年先祖穆公在位,修德行武,东平晋国之乱,西霸戎翟之地,我们的国土曾经一直扩展西河,功绩是何等辉煌。可是如今呢,大片的国土却落入了魏国的手中。二百六十多年过去,历经十四代国君,西河之地至今尚未收复。堂堂千里秦国在周天子的心中,在六大诸侯的眼里,竞无一席之地。这是奇耻大辱啊!列位都是前朝老臣,一国之栋梁,难道就不想把秦国变一变吗? 【众无语。】 秦孝公 公孙大人。 公孙贾 臣在,臣不敢妄议朝政。 秦孝公 五大夫? 甘龙 臣唯君命是从。 【秦孝公不悦。】 秦孝公 赵良博士? 赵良 臣在,嗯,卫鞅客卿不远万里自魏入秦,知李悝之法,习昊起之术,定有趣群之计策,卓越之谋断。还是应该请卫客卿先抒高见。 秦孝公 嗯,请卫鞅客卿论法! 景监 请卫鞅客卿论法。 卫鞅 遵命。诸位大人,卫鞅冒昧。国君之所以下令求贤.是为光复穆公之业,收复被三晋夺占的西河之地,以一改中原六国小视秦国之局面,自强于天下。中原六国逞强,而秦邦卑弱,是因为兵不强,国不富,天下不治。天下为何不治?是因为官不官,民不民,为官者对上曲意逢迎,对下搜刮民财;为民者懒于耕稼,怠于作战。而目前大秦所用之法,乃几百年前陋章陈规。法不更新,陈陈相因,国家何以有生气。假如国家废除旧规,倡导农战,为此制定农战之法。凡是努力开荒,多打粮食,或者奋勇作战,多杀敌人者,都可因此而建功得爵。有了爵级,奴隶可以升为庶人,庶人可以升为官吏,官吏也因此可以加官晋爵。而于国不事农战,不得战功者,虽为王侯大夫也不能得到利禄官封。废除子孙世袭荫封,统一律条法令,有不从王令、乱上制者,罪死不赦!(顿)假如举国以此戮力而为之,行一年,十年强!行十年,百年强!行一百年,千岁王者旺! 秦孝公 嗯,好,哈哈……(激动)列位,对卫鞅之法,但议无妨。列位,卫客卿制定的农战令,乃强国之本,此法很新,且颇具胆识。 卫鞅 是。 秦孝公 望列位认真研读此法,共议强秦之计。 卫鞅 遵命。 【卫客卿发简,众臣看简后议论纷纷。】 公孙贾 老臣腐朽,只知日从东升,月从西降,性由天成,各得其所,这才分天地,成阴阳,存万物而立世界;这才树君上,辅群臣,统治万民而主政国家;这才国治理,立法度而分上下。试看天下诸侯各国,凡是以古法而治的,没有不太平的,要想易弦更张的,没有不出乱子的。单凭一人巧舌如簧地游说一番,就轻易改变一国之法度,那天下必乱。 卫鞅 公孙大人的意思是要我们效古法、循旧礼啦。请问,自从盘古开天以来,经二皇五帝、夏禹殷商,我们该效哪一朝的古法?该循哪一代的旧礼呢? 公孙贾…… 卫鞅 太傅。 公子虔 卫客卿。 卫鞅 您博学多才,读尽了天下多少文章,您一定知道,三皇五帝至今,有哪一代礼法是一成不变的? 公子虔 是啊,商汤周武正是不拘古法而兴,殷纣夏桀乃是不改旧礼而亡。 卫鞅 公孙大人,我们该走哪条路呢? 祝欢 那依你所说,国君若不照你的意思实行变法,那国君就是殷纣夏桀了? 秦孝公 嗯! 卫鞅 如果国君是殷纣夏桀,怎会在此当庭论法? 公孙贾 卫客卿能担保你的变法之举一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