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第08讲:古人的智慧(教师版)

举报
资源描述
本讲学习目标: 1、 初步感知文言文,积累文言文知识; 2、 理解司马光、曹冲等人物形象,体会古人的智慧。 古人的智慧 第08讲 一、知识详解 (一) 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言文第一个“文” 字,为“纹”,修饰之意。“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一) 注释 ①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人。北宋大臣,史学家,编撰《资治通鉴》等书。 ②  庭:庭院。 ③  瓮:口小腹大的一种容器。 ④  皆:全,都。 ⑤  弃去:逃走。 ⑥  光:指司马光。 ⑦  破:打开,打破。 ⑧  迸:涌出。 (二) 译文 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三) 人物介绍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四) 练一练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 。众皆弃去,光 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按原文填空。 2.给下列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迸(________) A.暴发 B.涌出 C.冒出 (2)登(________) A.登山 B.步行 C.爬上 3.写出“群儿戏于庭”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下列句子中停顿正确的一项正确的是( ) A.群儿/戏于庭 B.光持/石/击瓮/破之 6.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A.一群小孩子在庭院中玩耍,一个小孩登上瓮沿玩耍时,失足掉进水瓮里了。 B.一群小孩子在庭院中做游戏,一个小孩登上瓮表演节目,不小心掉进水瓮里了。 7.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想出什么办法救失足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和司马光的办法比,你觉得谁的更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孩子得救了。周围的人或孩子的父母会怎么夸赞司马光呢?请你选一个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没水中 持石 2、 B C 3、 一群小朋友在庭院里玩耍。 4、 司马光是一个机智勇敢、遇事冷静的孩子。 5、 A 6、 A 7、 我会找来一根绳子,往缸里一丢,让他拽着绳子爬上来。 8、 司马光的办法更好。因为他的这个办法能更快救出孩子,并且基本可以成功救出孩子。我的办法用来救出孩子的速度会慢很多,并且成功救出孩子的几率低些。 9、 孩子的父母会这样夸赞司马光:“好孩子,谢谢你!你真是一个聪明又善良的孩子啊!” 【分析】 1、 原文内容: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 在本题中,“水迸,儿得活。”的意思是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所以“迸”的意思是涌出。“一儿登瓮”的意思是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所以“登”的意思是爬上。 3、 翻译句子时注意翻译其中的重点词语,如“戏”“庭”,结合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群儿戏于庭”的意思一群小朋友在庭院里玩耍。 4、 结合文中“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可知在本文中,司马光是一个机智勇敢,遇事冷静的孩子。 5、 A句中“群儿戏于庭”翻译为: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故断句为:群儿/戏于庭,本句断句正确。 B句中“光持石击瓮破之”翻译为:司马光拿起石头砸开了缸。由此可知本句断句错误,应为:光/持石/击瓮/破之。 故选:A。 6、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翻译为:一群小孩子在庭院中玩耍,一个小孩登上瓮沿玩耍时,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了。由此可知A项正确,故选:A。 7、 通过认真阅读与理解本文,可知这是讲述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学生可设身处地,写出自己会如何救出小孩即可。要想象合理,不脱离实际。如可以写放绳子到缸里让小孩顺着绳子爬出来或去叫大人来救小孩等等。 8、 根据自己救人的方法与司马光救人的方法相比,哪个会更好,写出理由即可。如司马光的救人方法更好,可以从“砸缸”救人的速度快、成功率更高等优点方面写,体现出自己的救人方法不足之处即可。 9、 通过联系课文内容,组织好语言能表达出周围的人或得救孩子父母的夸赞即可。注意语言要合理,符合语境和人物身份。 如写周围的人夸赞司马光时,要写出周围的人对司马光救人行为的赞许与夸奖等等,写得救孩子父母夸赞司马光时,要写出对司马光救了他们孩子的感激之情等等,符合语言的逻辑性,言之有理即可。 称象 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轻重,不能称。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一) 注释 ①  欲:想要。 ②  访:询问。 ③  群下:手下群臣。 ④  咸:都。 ⑤  理:办法。 ⑥  置:安放。 ⑦  物:物品。 ⑧  校:通“较”,比较。 ⑨  悦:高兴,开心。 ⑩  施行焉:按这办法做了。 (二) 译文 曹操得到一头大象,曹操想要知道大象的重量,询问他的属下这件事,但他的手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先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将大象牵下来,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来源:Z,xx,k.Com] (三) 人物形象 曹冲(196年-208年),字仓舒,东汉末年神童,东汉豫州刺史部谯(今亳州)人,曹操和环夫人之子。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留有“曹冲称象”的典故。曹操几次对群臣夸耀他,有让他继嗣之意。曹冲还未成年就病逝,年仅十三岁。 (四) 练一练 [来源:学。科。网] 曹冲称象 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轻重,不能称。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欲知其轻重。________ ②使水及原痕。________ 12.“欲知其轻重”中的“其”指的是________。 1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来源:Z.xx.k.Com] 置   象   于   船   上   刻   其   水   痕   所   至。 14.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曹冲想出了什么好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 想 赶上,等到 12.巨象[来源:学_科_网] 13.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14.再称出这些物体的重量,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15.只要把大象放进船里,标记水痕到达的地方。让大象出来,然后把其他东西装到船上,直到水达到原来刻记号的地方。再称出 这些东西的重量,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分析】 11.①欲知其轻重。欲:想。整句意思:想要知道它有多重。 ②使水及原痕。及:赶上,等到 。整句意思:刻其水痕所至。 12. “欲知其轻重”中的“其”指的是巨象。 13.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节奏,“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的意思是: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正确划分节奏应为: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14.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也。意思:再称出这些物体的重量,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15.只要把大象放进船里,标记水痕到达的地方。让大象出来,然后把其他东西装到船上,直到水达到原来刻记号的地方。再称出 这些东西的重量,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二、学有余力 道旁李苦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一) 注释 ①  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②  尝:曾经。 ③  诸:众多。 ④  游:嬉戏玩耍。 ⑤  子:李子。 ⑥  折枝:压弯树枝。 ⑦  竞走:争相地跑过去。 ⑧  竞:争逐。 ⑨  走:跑。 ⑩  唯:只有。 ⑪  信然:确实如此。 (二)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三) 人物形象 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冲。琅玡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曹魏凉州刺史王浑的儿子。 (四) 练一练 道旁李苦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6.解释文中带点字的意思。 [来源:学科网] 竞——(______) 之——(______)  唯——(______) 取——(______) 17.“李树多子折枝”中的“折”念( )。 A.zhé B.shé 18.王戎如何判断李子是苦的?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上面句子的译文是:_______________ 19.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意思。 (1)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之信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面三句话中有三个“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