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青蛙卖泥塘》教学设计

举报
资源描述
《青蛙卖泥塘》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体会不同角色说话的语气,知道故事大意。 2.了解青蛙没有卖掉泥塘的原因。 3.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感受泥塘的变化,引导学生明白美好的环境是靠勤劳的双手创造的,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用劳动改变环境。 教学重难点: 大致了解青蛙没有卖掉泥塘的原因,感受泥塘发生的变化,明白我们可以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的环境这个道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录音:“卖泥塘喽,卖泥塘!” 师问:同学们,你们听见是谁在卖泥塘呢?不错!正是青蛙在卖泥塘(板书课题:21青蛙卖泥塘)。引导学生回顾青蛙卖泥塘的原因。 2.让学生模拟青蛙叫卖泥塘引入新课。 师:青蛙那么想卖掉他的泥塘,你们也来帮他吆喝吆喝吧。瞧!这吆喝声引来顾客啦!赶紧打开课本认真,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第三至五自然段,看看哪位顾客来啦。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全班自读第三到五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谁来买泥塘? (2)它是怎么说泥塘的? (3)青蛙听了他的话以后是怎么做的? 2.指名回答问题 (1)谁来买泥塘?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老牛图片。 (2)它是怎么说泥塘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句子“这个水坑坑嘛,在里边打打滚到挺舒服,不过,周围要是有些草就好了。”指导读好老牛说话的语气——慢条斯理,而且对泥塘不满意。“不过”表示语意转折,朗读时要缓慢。(指名读;师范读;全班齐读。) (3)青蛙听了老牛的话以后是怎么做的? 指名学生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答案,主要抓住动词“采集”和“播撒”引导学生体会青蛙为卖掉泥塘付出的第一次劳动,并让学生表演“采集”和“播撒”。 (二)学习第六至八自然段。 1.快速默读课文第六到八自然段,想想青蛙的劳动让泥塘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次泥塘是不是能卖出去了? 2.指名回答。 (1)泥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根据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长出了绿茵茵的小草。”贴草图片,感受泥塘的第一次变化。 (2)这次来卖泥塘的野鸭又是怎么说的? 出示句子,指导朗读,野鸭也不满,但语速会稍快一些。指名读;全班读。 (3)听了野鸭的话,这次青蛙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学生回答,师根据生的回答贴图,引导学生再次感受青蛙的勤劳给泥塘带来的变化。 师:同学们,青蛙在泥塘周围种了绿茵茵的草,为泥塘引了水。这次青蛙又再次卖泥塘了,可泥塘还是没有卖出去,但这次的吆喝声却引来了许多的小动物。 (三)学习第九至十自然段。 1.请同学们认真自读第十自然段,看看这次来的小动物们是怎么说的?青蛙都做了些什么? (1)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回答出示句子,指名学生上台扮演小动物来说一说。 (2)指名学生说说青蛙这次都做了些什么?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图。 2.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贴图回顾青蛙为泥塘所做的事情,让学生了解泥塘变化的原因。 (四)学习第十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十一自然段,看看青蛙现在是怎么说他的泥塘的?用“——”画出来读一读。 2.指导朗读:注意读好“多好的地方!”读出美感,读到“这儿还有道路通到城里……”时,声音应该低沉缓慢些。 3.再读地十一自然段,指名说说青蛙为什么愣住了?他为什么又不卖泥塘了呢? 三、总结课堂 一个不怎么样的烂泥塘变成现在这个“多好的地方!”其间青蛙用他的勤劳的双手付出了很多的劳动。这说明了什么?美好的环境要靠我们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劳动可以创造美丽。(师板书:劳动可以创造美丽) 四、布置作业 1.把故事讲给家长或朋友听。 2.让更多的人加入环保队伍中,从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让我们周围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 教学设计: 老牛——嫌没草 野鸭——嫌没水 没买 青蛙卖泥塘 种草、饮水、栽树 劳动能创造美 种花、修路、盖房子 好地方 《青蛙卖泥塘》教学反思 《青蛙卖泥塘》是一则童话故事,本课主要讲述了一只不愿住在烂泥塘边的青蛙,很想卖掉烂泥塘,在卖的过程中,它听从了大家的建议,逐步改善泥塘的环境。这个故事告诉学生美是我们勤劳的双手创造的。教学时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以读代讲,激发学生读的愿望。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了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例如:在青蛙吆喝“卖泥塘”时,学生的吆喝不到位,我结合生活的场景,联系生活实际再让他们自信地吆喝。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资源在课堂上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而且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联系结合起来。在教学青蛙为泥塘进行改造的时候着重抓住动词体会青蛙的辛勤劳动,感知泥塘一次又一次的变化。让学生分角色模仿小动物说话的语气,活跃课堂气氛。通过不断地贴图,丰满图片,一步一步将学生带入情景,了解泥塘的付出与劳动的关系,升华主题——劳动可以创造美。 在这课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在课文最后一段的教学时品读不够;总结时过于重复啰嗦;对教材的挖掘不够;还有在教学时还应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