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画》获奖教学设计

举报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是识字单元,编排了《画》《大小多少》《小书包》《日月明》《升国旗》5篇课文,将识字寓于生动形象、充满童趣的情境之中。内容浅显,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渗透了多种识字方法。《画》这首谜语诗描述了山、水、花、鸟等景物,对仗工整,妙趣横生。《大小多少》是一首儿歌,用对比的方式说明不同大小、不同数量的事物要用恰当的量词来表示。《小书包》不仅展示了小书包里的各种文具,还告诉学生要好好爱护这些“小伙伴”。《日月明》用节奏明快的短句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升国旗》包含三个词语和一首儿歌,儿歌短小精悍,有叙述,有抒情,渗透了有关国旗的知识和爱国的情感。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教学要点 字词识写 ◎认识60个生字和10个偏旁,会写23个字和2个笔画。 ◎归类认识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 ◎能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会意字识字、归类识字、反义词识字等多种方法识字。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喜欢学习汉字。 ◎发现草字头和木字旁所代表的意思,初步感知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 ◎了解汉字“从左到右”“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能按规则正确书写。 语言积累 ◎正确朗读课文。背诵《画》《大小多少》《升国旗》《悯农(其二)》。 ◎积累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带量词的短语。 阅读理解 ◎图文结合,感受古诗《画》中描绘的景色;知道学习用具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用处;懂得团结协作力量大的道理;理解国旗的含义,知道升国旗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懂得尊敬国旗。 ◎借助拼音朗读古诗《悯农(其二)》,懂得要爱惜粮食。 ◎和大人一起读《拔萝卜》,了解故事内容。 口头表达 ◎辨析易混淆的音节,读准平舌音、翘舌音、鼻音和边音。 ◎初步尝试续编故事。 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养成爱惜文具的好习惯。 6 画 【教学目标】 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有”等10个生字和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会写“水、去”等4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生字,认识偏旁。 2.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7个生字和2个偏旁,会写“水”字。 2.正确朗读古诗,感受诗中第1、2句描绘的景色。 3.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有——无”“远——近”2组反义词。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诗画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古画——唐寅的《画鸡》。 (1)引导观察:这是古代的一幅画。你们看,画上有什么? (2)引导发现:除了有画,你还发现了什么? (3)师:这幅画里既有画,也有诗。唐寅在画的旁边写了一首诗: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这首诗既是一首谜语诗,也是一首题画诗。古人真有意思呀! 2.出示课题。导入:咱们今天也要学习一首谜语诗,这首诗就叫《画》。 3.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公鸡的图片生动形象,容易激发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同类型的谜语诗激趣,让学生浸润在古代书画文化之中,既猜谜又赏画。 板块二 以图入文,初读诗句 1.出示插图,引导观察。 (1)老师这儿有一张画,也是一张我们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大家仔细看一看:这里面都有哪些景物呢?(课件出示课本中的插图) (2)提示观察顺序:我们观察景物时要注意顺序,一般是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或是从整个画面慢慢看到画中间的景物。(手势比画) (3)初识反义词:同学们,老师有个问题,“远”和“近”是一对什么样的词?(意思相反的词)画中都有哪些景物?我们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来找找吧!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总结。(板书:山 水 花 鸟) 3.出示诗句,引出课文。 教师题写课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4.借助拼音,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诗句,要求:用铅笔圈出生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 (3)指名分行展示读,相机正音。 (4)男女生赛读。 (5)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古画到诗句,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读通诗句,让朗朗上口的诗句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板块三 随文识字,指导朗读 1.学习前两句诗,认识生字。 指导观察画(由远到近),理解这首诗的前两句。 课件出示: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1)山是什么颜色?为什么远看也看得清楚?我们在户外活动时,远处的大山的颜色是不是也看得很清楚呢? (2)识记“远、近”2个字。 ①指名读。提示:“远”是整体认读音节,“近”是前鼻音。 ②引导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③认识新偏旁“走之”。你见过哪些带有“辶”的字? ④说一说:同学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一看,谁离你远?谁离你近? (3)认识“色”字。 ①指名读。 ②认识新偏旁:这个字里面藏着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偏旁——斜刀头。你在哪些字里面见过这个偏旁呢? ③“色”可以组哪些词?(颜色、色彩、五光十色) (4)引导交流: ①为什么这儿的山的颜色站得很远都看得清呢?(因为这是“画”) ②竖起你们的小耳朵,听山上流水的声音,仔细听,你听得到吗? ③如果你到有瀑布的地方玩,听得到水流动时的声音吗?水流动时的声音是怎么样的?说说看。(哗啦啦……) (5)认识“有、无”两个字。 ①你在这两句诗里还找到了哪一对意思相反的词?(有、无) ②扩词。出示带有“有、无”的词语。 课件出示: yǒu kǒu wú xīn wú zhōnɡ shēnɡ yǒu yǒu qì wú lì 有 口 无 心  无 中 生 有  有 气 无 力  yǒu tóu wú wěi yì wú suǒ yǒu 有 头 无 尾  一 无 所 有 (6)引导:看,这儿的水从那么高的山上流下来,声音应该是很大的,可我们都听不见,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画”) (7)认识“听、声”两个字。 ①出示“听”字,与形近字“近”进行区别比较。 ②你怎样记住它?加一加,换一换,读一读。 ③扩词。(听见、听到) ④字源识“声”字。 a.猜字:同学们,这个甲骨文是什么字? 课件出示: b.识记:这是声音的“声”。古人发现拿着小锤敲击乐器就能发出声音,后来这个字演变成现在的样子。(出示简化后的“声”字) c.上学的路上,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在公园里散步时,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指导朗读前两句诗。 (1)指名读。 (2)表演读。“看”和“听”,你可以用动作做出来吗?如果我们在朗读这两句诗的时候带上动作,那么就更有趣了。谁来试一下?(用课件展示“看”和“听”的动作视频) (3)古代的诗人是很讲究用词的,看前面两句,其中有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远对近,山对水,有对无,多整齐!那我们能不能也读整齐呢?我们配合着动作一起来读。 (4)看手势,指导朗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手势打高,语调升高;手势打低,语调放轻,把诗的韵律美念出来。) (5)男女生比赛读。 【设计意图】分句朗读诗歌,结合语境学习生字,结合生活感受理解诗歌,体会诗句的语言文字美。在语境中识字,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板块四 书写指导,展示评价 1.指导书写“水”字。 (1)观察字形。我们刚开始学习写字的时候,要好好地练习这个“水”字,因为这个字里面包含了很多常用笔画,尤其是它的撇和捺。我们要写出每个笔画的特点来。 (2)指导书空笔顺,强调第二笔、第三笔和第四笔。(课件展示田字格中的“水”字,第二笔横撇、第三笔撇、第四笔捺都变色)第二笔的转折处与右边撇和捺的交叉点要对称,就像小朋友裙子上的腰带一样,一样高才好看。 (3)观察田字格中的占位。(提示:竖钩在竖中线上) (4)教师范写,学生临写。教师强调书写姿势和握笔姿势 。 (5)展示评价。教师评价,生生互评。 (6)评后对照范字再写。 2.出示“去、来、不”,引导学生把关键笔画写好。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的控笔能力不强,在写字初期,要做到一字一得,关键笔画的指导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写字的兴趣。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多种识字方法,认识3个生字,会写“去、来、不”3个字。 2.朗读课文第3、4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复习旧知。 (1)开火车认读词语。 课件出示: 远近   有无   来去   出色   听见   还在   有声有色 (2)“说反义词”游戏。 上节课我们找到了藏在前面两句诗里的两组意思相反的词,你们还记得吗? 师说:远。生说:近。师说:有。生说:无。 2.你知道诗里还有一对意思相反的词吗?(课件出示第3、4句诗,“去”和“来”变红) 3.认识“来”字。 引导:你会怎么记住它? 预设:①“米”字加一笔。②字谜:小米戴帽子。 4.指导书写“来”字。(课件展示带田字格的“来”) (1)指导笔顺,指名书空。 (2)观察占位。竖压在竖中线上。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仿写。 (4)师生评价,再写一个。 5.指导书写“去”字。(课件展示带田字格的“去”) “来”的反义词是“去”,“去”字怎么写? (1)指导笔顺,指名书空。 (2)观察占位。竖压在竖中线上,上半部的竖要写得短一点。点拨:撇折张开多大才合适呢?(用手势展示)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仿写。 6.指导书写“不”字。 (1)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不”字怎么写? 加一加:“下”字左边加一撇。 (2)指导笔顺,指名书空。 (3)观察占位。竖压在竖中线上。竖从撇上起笔,不要在横与撇的交叉点上起笔。 (4)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仿写。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字,检查学习效果,总结反义词识字方法。“来”和“去”在笔画上有共同点,引导学生关注同一笔画在不同字中的变化,获得知识迁移的能力。 板块二 朗读诗句,体会诗意 1.朗读课文第3、4句。 课件出示: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1)联系生活理解。 ①想一想:春天过去了,花儿都怎么样了?诗句里是怎么说的?(指名读) ②鸟停在树枝上,要是人来到鸟的面前,鸟会怎么样呢? ③情景演示。指名学生扮演诗人,走近画,做赶鸟的动作。问:有没有看到鸟儿飞走?课文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4句) ④理解“惊”在课文中的意思。(惊动) ⑤师生交流:春天过去了,花儿不会凋谢,人走来,鸟儿也不会惊吓得飞走。 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2)改诗对比。春天过去了,花儿还在盛开,这与我们生活中见到的景物有很多不同。实际生活中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改改诗吧! 课件出示: 春去花还在,    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 人来鸟会惊。 2.认识“还”字。 (1)“还”字的偏旁是什么?怎么记住它?(“不”加上“辶”) (2)归类识字:本课我们学了三个带“辶”的字——远、近、还。 (3)扩词。 3.指导朗读第3、4句诗。 (1)指名朗读第3、4句诗。师生评价。 (2)同桌互读。 (3)小组间赛读、接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把画中的景物和生活中的景物作比较,引导学生感受二者的差异性,帮助学生体会画的特点,明白诗句与画的关系。 板块三 回归整体,熟读成诵 1.朗读全诗。 (1)整体感知。全诗共4句,主要写了山、水、花、鸟4种景物,这4种景物在画上与在生活中是不一样的。 (2)引读诗句。老师说诗意,生说诗句。 (3)指名展示朗读。 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