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试卷 (含答案)

举报
资源描述
雅礼教育集团2022年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 一、课内相关知识(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 1.下列选项中,对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衬托可以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类。前者如用“千古风流人物 “一时多少豪杰”正村周郎,后者如以“雄姿英发”的周郎反衬“早生华发”的词人自我。 B.前人说过“材富则约以用之”,用典是压缩材料的好办法。如《永遇乐·京口北固怀古》写仓促用兵导致失败的历史教训,仅用了“元嘉草草”等三句十四个字。 C.《声声慢》中,“憔悴损”把菊花当作人来写,以菊花枯萎凋落的样子,写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如今有谁堪摘?”一句运用反问,写出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 D.借代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卷起千堆雪”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写出了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的虚词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相与枕藉乎舟中 B.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今甚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不拘于时,学于余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扣舷而歌之 3.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故都的秋》中对“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和“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荷塘月色》使用“田田”“亭亭”“蓊蓊郁郁”“曲曲折折”等大量叠词,不但传神描摹出眼前之景,加强了语意,而且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有一种音韵之美。 C.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中分别写到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周瑜、曹操,作者都是借以抒怀,其用意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完全一致的。 D.《登泰山记》是作者结束《四库全书》编撰后作,作者从东边山麓沿天门拾级而上,记述泰山的所见所感,是“桐城派文学”优秀的代表作品。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地坛是明清帝王祭祀“皇地祗神”的所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不张扬已有过的繁华,任凭人们从记忆中洗去那些于今看来似乎多余的影像。 ①然而时过境迁,当年热闹场景面今云散烟消 ②以至荒芜冷落如同野地,忍受着被人遗忘的孤独和寂寥 ③过去每年夏至便是她的沸腾之期 ④曾经的圣地却成了“一座废弃的古园” ⑤她以静物的身份聆听了死神的宣示,又以思想者的姿态进入了无余之涅槃 ⑥或许可以说,地坛也经历了一番生死的轮回,而且最终大彻大悟 A.⑤①③②④⑥ B.③①⑤⑥②④ C.③①④②⑥⑤ D.⑥③①④②⑤ 5、以下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3 分) A.六艺,既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也指礼、乐、射、御、 书、数六种技能、课文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指前者。 书、数六种技能。课文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指前者。 B.“形散神聚”是现代散文的行文鲜明特点。“形散”即取材广泛自由,结构多种多样,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神聚”即文章表达的主题明确而集中。 C.中国古人创造了“干支纪年、月、日、时”的方法。《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的表述,《登泰山记》中有“戊申晦”的表述,其中“壬戌”“戊申”均是纪年,“晦”是表示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D.方苞,刘大櫆、姚鼐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二、《乡土中国》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小题。 材料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物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闺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竞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亲戚关系,过去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联结,如今正在青年之中式微,他们以一种逃离的心态远离传统的亲戚关系甚至“断亲”。这里所说的“断亲”一般理解为跟直系亲属、同辈之间乃至与长辈之间日常的互动频率降低,或者没有交往,不是法律上所指的绝对的割断亲戚关系。 传统社会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因为生产力、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下,人们总是要互助才能活下去,我们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更多以市场经济为主。我们现在越来越处在逐渐富足的状态,导致了每家每户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家庭独立”的生存方 式.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好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我们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 关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机会. 另外,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导致了各种内卷。尤其是教育的内卷,使孩子的大量时间都被各种辅导班和作业消耗掉了,他们从小到大都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基本独立于扩大化的家庭。这种内卷化的社会生长环境,对于青少年而言,休闲生活被极大地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与此同时,青少年从小就以学习为主,从小就与学校朋辈同学的见面、交流、互动显著增加,使得他们有了情感替代,用同学、朋友关系替换了亲缘关系。而且,围绕着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造成“朋友圈”的替代,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戚关系逐渐拉远。 尽管互联网世代的青年呈现了比以往世代更加独立的个性和独自生活的适应能力,“断亲”的社会环境、时代条件和家庭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但随着00后的年龄增长,他们将成家生子,之后形成自己的核心家庭,而结婚带来新的亲戚关系,他们要不断适应成年人的亲戚网络,也将唤起新的亲缘。我把这个称为“亲缘唤醒”效应,只有亲自体验才能喚醒。这种心理也可以扩展到亲缘关系或朋友关系认知层面,即有的年轻人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血缘、亲缘与学缘、地缘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 还有一个变化是,由于国家推行二孩三孩政策,未来很多年轻人会有二孩、三孩,独生子女的现状会有很大变化。那么他们又有了兄弟姐妹了,下一代就会有二代的表兄弟姐妹。这种回归,当然不一定是完全复原,但某种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该是会出现的。 (摘编自何国盛《“断亲”青年:谁还在走亲成?》)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家庭”在西洋是一个有明确指向的概念,而在中国这一概念包含的范围则很含混。 B.中国社会中的亲属关系是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能涉及无穷多的人的一张网络。 C.材料所谈及的“断亲”现象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心理意义上的,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 D.00后的年轻人结婚成家以后,将会唤起新的亲缘,传统的亲缘关系也会复原如初。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同心圆波纹”的社会格局的内涵不仅作用于社会关系,而且几乎构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 B.传统中国社会常需要依赖亲戚关系取得互助资源,如今人们获得资源的方式更多元,这成了“断亲”的原因之一。 C、现实中血缘、亲缘关系远远要比学缘、地缘关系更为重要,因此年轻人必须重视“亲缘唤醒”。 D.当今教育的内卷严重地压榨了年轻人亲缘交往的时间,这是年轻人“断亲”的一个重要原因。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现象与相应结论的表达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吴局长把众多微信群中的“工作群”置顶,然后才是“家族群”“同学群”等等。这种排序体现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及的“差序格局”。 B.张甲张乙兄弟俩,哥哥张甲成年后在国外成家立业很少回国,张乙则留在家乡娶妻生子,两人的后代很少见面,彼此陌生,这也是一种“断亲”现象。 C.王同学和李同学的家长为教育孩子等问题而成为微信好友,关系密切,这表明传统的亲缘关系已经被现在的各种“朋友圈”所替代。 D.浙闽有的地方在富裕起来之后新建了大量祠堂,加强了大家族之间亲缘的交往。可见经济发达、生活富足会增强人们对传统亲缘关系的依赖性。 三、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西塘的心思 任林举 相传,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兴修水利,引胥山以北之水入境,故有胥塘,别称西塘。这样算来,西塘已经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许多世代已经从它身边一一过去,而西塘,至今仍然没有起身离去。 南来北往的客,纷纷慕盛名来看西塘,却又难免与西塘擦肩而过。有的人知道,西塘不仅仅只是一渠水、一座桥、一篷小船或一些旧房子,更不是被杜撰、修改了很多次的传说.于是,他们便在游览的流水线上格外用了些心思,四处看一看,找一找。无奈市声嘈杂、人潮如蚁,目光交错如麻,最后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陷西塘于“其名难副”的怨诽之中。有一些人兴冲冲地到了西塘,抱着手机与远方的亲人朋友“微”来“微”去,或随人流在一家挨一家的店铺里找一件儿工艺品,盘算着如何低价买下,还有一些人,要么在某知名景点偷偷刻下“某某到此一游”,要么就是拥着挤着争着抢着在古镇的水巷边、石桥头或一处刻着字的古宅前排队留影,希望自己的倩影在古镇背景的映衬下更加隽永美好。但是,很多人拍完照片一看,人与景儿之间你是你我是我地分离着、隔阂着。而那些守候于观光必经之路的本地人,常常以主人的身份向外出租和出卖着西塘。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每天背靠西塘,一颗心却不舍昼夜地悬于客人的背包和口袋之下。对他们来说,西塘不过是一个栖身和谋生的地点. 然而,西塘总会以自己的方式展开另一程的生命叙事。 水巷两边的客栈是老房子,别致的木质雕花窗,通常都是敞开的。从窗外进去的是风和阳光;从窗里流溢而出的是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色彩、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故事。有情侣情不自禁地让故事从窗里延伸到窗外。他们用店家备好的钓竿去街溪钓鱼,其实他们并不急于得鱼,他们只是要让那些幸福的时光如街溪水一样缓缓地在西塘流淌。如果能够偶尔从水中钓得一条或大或小的鱼儿,那便是平静幸福中的快乐与激情。当一条指头大小的鱼儿上钩了,情侣们便笑着把渔线收回,小心地将那鱼儿存放在水盆中,宛如存放一枚生动的记忆。两天后,这个曾经拥有甜蜜故事的窗后人去屋空;再以后,又住进一对安详的老夫妇。而那窗前的水巷和拥有很多水巷的西塘,平静得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过。 这梦幻般的细节,让我想起了短暂与永恒,我们之于西塘,正如蜉蝣之于我们。蜉蝣没有能力懂得人类,就像我们没有能力懂得西塘。虽然人类的智者隐约感知到了自身的局限,然而,雄心勃勃的人类从来不甘于生命的短暂与幻灭,即便是拥有了某个闪光的或意味深长的瞬间,也希求将其转化成永恒。 春风掠过水面,从人们的指间溜走,水却记住了春风这短暂的抚摸,于是就有微波兴起,让菱花从水中开出来,菱花艳黄,不久便谢了,如春光莞尔一笑。但在这以后的那些沉寂的日子里,这一渠多情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