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改造我们的学习》同步练习题

举报
资源描述
2.1《改造我们的学习》同步练习 一. 课内巩固阅读 1.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而且要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②在王守仁看来,“知”与“行”的合一是强调既要“知”,又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③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命题。 ④所谓“知”是指科学知识,所谓“行”是指人的实践。 ⑤知行合一也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这一命题主要涉及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 ⑥知行合一,这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A.⑤④①⑥③② B.①③⑤④⑥② C.②③⑤④①⑥ D.③④②⑥⑤① 2.下面对联或诗句分别写的是哪些历史名人?选出正确的一组(   ) (1)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4)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A.杜甫   白居易  李白  苏洵、苏轼、苏辙 B.诸葛亮  元稹   屈原  曹操、曹丕、曹植 C.屈原   诸葛亮  白居易 苏洵、苏轼、苏辙 D.杜甫   元稹   李白  曹操、曹丕、曹植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记者采访李教授时说:“听说您最近有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问世。您真是好样的!我向您表示衷心的祝贺。” B.弟弟在银行上班,衣着总是光鲜亮丽,每次见到他,我都夸奖说:“足下真是异彩生辉呀!” C.拙作《老子补正》新成,惶恐以赠,尚祈雅正,不吝赐教。 D.毕业之后,垂念恩师,值此新春佳节,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摆脱野蛮进入文明阶段后,中华先民就一直是生机勃勃、活跃发展的。 ; 。 , 。 。 ,并且具体表现为文化区域的造就,经济重心的形成,政治中心的变迁。 ①从而在文化上表现为多样性,经济上表现为不平衡性,政治上则表现为追求统一性 ②经过凝结升华后,又从中原散发到东、西、南、北各方位 ③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就一直存在所谓东西南北中的问题 ④正是这种持续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明不断丰富 ⑤文化、经济和政治的表现不一,便不断酝酿出种种社会矛盾 ⑥各地先民创造出绚烂的文化,随后从西到东、从南到北传播,进而汇聚在中原 A.④⑥②③①⑤ B.⑤③⑥②①④ C.⑥②③⑤④① D.⑥②④①⑤③ 5.下列各项中的修辞手法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此以玉壶中晶莹透明的冰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 B.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引用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将主观主义者比作“墙上芦苇”和“山间竹笋”。 C.《红楼梦》用“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来形容贾宝玉,此处运用的是借喻,“纨袴”指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富贵子弟的华美衣着,也借指富家子弟;“膏粱”指肥肉精米,借指富贵子弟。 D.“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诗人王涯把“新月”比作“蛾眉”,意为弯弯的月牙就像娇妻的蛾眉。 二. 课外拓展阅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了《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随着岁月的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1958年年底,他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两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儿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诗词记录了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诗词中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B.面对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浪潮,青年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无比坚定地表示:革命青年能担负历史使命。 C.随着岁月流转,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世代流传,缘于毛泽东诗词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特点。 D.在毛泽东笔下,长征途中的残酷现实,不过是“泥丸”“细浪”,这充分体现出其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国雪霁的壮美景色,在毛泽东诗词中以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为“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体现了他对革命斗争的激情。 B.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了前进的动力。 C.材料二中,毛泽东在回复郭沫若的诗里提到,人们对“焚书坑儒”可能存在误解,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实。 D.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特别是多次指出秦始皇在军事方面的高超的指挥才能。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现实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9.结合材料二内容,谈谈毛泽东对古代帝王的评价对我们有何启示。 10.请简要梳理分析材料一的行文结构。 (二)【链接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1—15题。 材料一: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这句话出自伟大的革命导师毛泽东同志,也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真理。从社会实践和治理来看,调查研究是关键,不仅是谋事之道,而且是治理之道,更是成事之基。 调查研究是“找题”的路径。发展是一种规律,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也是一种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对问题解决的唯一影响,就是解决问题的快慢程度、彻底程度。发展与问题是相伴的,有发展就会产生问题,推动问题解决就推动了发展。因此,当我们没有发现问题的时候,不能说问题是不存在的,而可能只是我们没有发现问题。 调查研究是“解题”的办法。党的各级干部在工作中,必须努力寻找“解题”的办法,重点是提高“解题”的能力。要加强能力建设,不断强化对政治理论、社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让自己在不断学习中增强本领,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党员干部应当增强的“八项执政本领”。比如,当前脱贫攻坚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向脱贫攻坚聚焦聚力,加强对贫困户的帮扶,帮忙出谋划策、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致富能力,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是绝难做到的。 调查研究是各级干部的一项“基本功”,是领导力的重要体现。各级干部要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看问题、做决策前都要搞一搞调研,广泛听取各个方面的声音,让自己对事物的判断更加清晰具体,防止出现“自以为是”的情况。要在调查研究中不断探索方法、创新形式,真正助力领导力、执行力、凝聚力的提升,这才是干部治理能力的体现。 (摘编自舒维春《调查研究是治理之道》,映象网) 材料二: 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可以说,高质量的调查研究能够客观精准掌握基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发现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而谋划破题之策、探寻工作规律,对于推进落实党的各项任务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毛主席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