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年12月26日,一位摄影爱好者在卡塔尔拍摄了一幅日食照片(图1),照片中两个红色的犄角正从海面升起,被人们称为“恶魔之角”。图2为卡塔尔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照片拍摄当日( ) A. 适值天文大潮 B. 适值天文小潮 C. 月相为上弦月 D. 月相为下弦月 2. 拍摄照片时,摄影爱好者可能位于图2中( )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答案】1. A 2. D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2019年12月26日,卡塔尔出现了日食,出现在日出时分,说明该日月球在地球与太阳之间,日月的引潮力达到最大,形成天文大潮,A正确,B错误;月球位于地球与太阳之间,其月相为新月,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该日食出现在日出时刻,而图示中两个红色的犄角正从海面升起,说明拍摄地位于日出西边,能够通视,甲乙丙三地东部为陆地,无法通视,A、B、C错误;丁处东部为海洋,符合题干要求,D正确。故选D。 【点睛】天文大潮,是指太阳和月亮的引潮合力的最大时期之潮。由于海洋的滞后作用,海潮的天文大潮一般在朔日和望日之后一天半左右,即农历的初二、初三和十七、十八日左右。 纳木错湖湖面海拔4718米,是中国西藏自治区最大的内陆湖,湖区周边风力较大且风向变化明显,雨季多夜雨。图左示意纳木错的地理位置,图右示意某气象站测得风向分布频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测取图中风向频率统计的气象站最可能是( ) A. a B. b C. c D. d 4. 推测该气象站降水最多的月份是( ) A. 3月 B. 5月 C. 8月 D. 11月 【答案】3. A 4. C 【解析】 【3题详解】 结合风向分布频率图,可以看出当地湖陆风现象明显,白天湖泊温度低、气压高,吹湖风;夜晚反之,吹陆风。此地湖风为西北风,说明气象站在湖的东南岸,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该气象站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夏季降水较其他季节多,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湖陆风在沿湖地区,由于大陆地面的夜间冷却和白天加热作用,在夜间风从大陆吹向湖区,昼间风从湖面吹向陆地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性的天气气候现象。湖陆风全年均可出现,但以温暖季节为盛。一般是9-10时由陆风转为湖风,17-18时由湖风转为陆风。 图示意北京西北部延庆县境内八达岭林场某研究区域5~10月不同种植密度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依据土壤深度将土壤剖面划分为表层、次表层和深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与低密度林相比,高密度林表层土壤含水量较小的原因是其( ) A. 截留少 B. 下渗多 C. 蒸发强 D. 降水少 6. 从6月份开始,低密度林表层土壤含水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A. 植被蒸腾减弱 B. 土壤蒸发减少 C. 大气降水增多 D. 地表下渗减弱 【答案】5. B 6. C 【解析】 【5题详解】 与低密度林相比,高密度林表层土壤含水量较小的原因是其植被多,滞留雨水多,促进下渗,B正确,A错误;植被覆盖率高,土壤接受光照少,温度低,土壤水分蒸发弱,C错误;蒸腾作用强,大气湿度增加,可能使降水增加,D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从6月份开始,雨季慢慢到达,降水增多,土壤表层含水量增加,C正确;6月之前土壤含水量少,空隙多,6月降水后,地表下渗强,D错误;气温升高,且有一定含水量了,土壤蒸发增加,B错误;从6月份开始,高温多雨的季节,植被生长茂盛,蒸腾强,A错误;故选C。 【点睛】土壤含水量的多少可以通过水分收支来分析,收入主要是降水下渗,支出有植物吸收、土壤蒸发、下渗和地下径流等。 青藏高原的隆起产生了巨大的增温效应,使最热月10℃等温线的分布高度从横断山区逐步向西向高原内部升高。一般情况下,林线(森林分布上限)与最热月10℃等温线吻合,但也会受到降水等其他因素影响。图示意青藏高原范围及林线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青藏高原内部最热月10℃等温线分布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 大气稀薄逆辐射弱 B. 同高度大气距地面近 C. 水汽凝结释放潜热多 D. 同高度太阳辐射更强 8. 青藏高原东南地区成为林线分布高值区的主要原因是( ) A. 山体海拔高 B. 增温效应强 C. 降水量较多 D. 光照条件好 【答案】7. B 8. C 【解析】 【7题详解】 青藏高原内部分布有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等,多大河源头,说明青藏高原内部海拔较高,同高度大气距地面近,大气获得的地面辐射多,因此温度高,最热月10℃等温线分布较高,B正确。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不会导致最热月10℃等温线分布较高,A错误。内部水汽难以到达,C错误。同高度太阳辐射更强,但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青藏高原东南地区多河谷,如雅鲁藏布江谷地,澜沧江、怒江等河谷,西南季风可以顺河谷进入,受地形抬升形成降水,且降水较多,东南部纬度较低,水热充足,因此成为林线分布高值区,C正确。山体海拔、增温效应并不明显;降水多,光照条件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林线高度是指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中的森林分布的上限海拔高度,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等温线相吻合。若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10℃,森林就不能正常生长,只能生长草甸或灌丛。林线高度受热量和水分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 “点-轴系统”是现实中社会经济客体经过长时间发展而形成的空间结构形态,“点”指各级居民点和中心城市,“轴”指由交通、通讯干线和能源、水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社会经济要素在“点”上集聚,并由线状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是区域发展的最佳空间结构。图7示意区域“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图中发展阶段表明( ) A. a阶段空间结构以小城镇为主 B. b阶段中心城镇辐射作用明显 C. c阶段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 D. d阶段区域社会要素趋于均衡 10. 点轴渐进扩散过程中,重点发展的城镇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 交通通达度高 B. 接近原料地 C. 土地面积大 D. 劳动力丰富 11. “点一轴系统”中,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各县级城市应该( ) ①大力发展科研产业②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③推动县城增容扩建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9 D 10. A 11. B 【解析】 【9题详解】 a阶段是城市的离散阶段,对应自给自足模式,是以农业为主的阶段,缺少大中城市,没有核心结构,构不成等级系统,A选项错误;b阶段对应的是工业化初期,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的地方,出现了城镇,建设的交通线,来满足经济和社会联系的需要,由于处在成长阶段,辐射作用并不明显,B选项错误;c阶段出现新的集聚点,交通网络开始形成,C选项错误;d阶段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更大的集聚点,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交通网络更加密集,区域生产力向均衡化发展,区域内部的资源、要素得到有效配置,区域经济发展由非均衡发展向新的均衡方向发展,D选项正确,故选D。 【10题详解】 点轴扩散过程中,都是通过交通路线及网络进行区域间的联系,以及资源的调配、要素的流动,A选项正确,排除BCD,故选A。 【11题详解】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实现共同发展,应着重积极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改善投资环境,②④正确,B选项正确;科研产业应建在科技发达,人才较多的城市,才能起到创新作用,推动县城增容扩建并不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①③错误;故选B。 【点睛】大城市的发展分为集聚和辐射两个阶段。点轴发展理论:在产业基础好、区位条件较为优越的地方,经济获得较快增长,成为增长极,引导资金、信息、人才集聚,进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边境城镇作为边境地区人口、经济的集聚地,产业发展及演化是全球、国家及地多尺度要素作用的结果。图示意我国某边境城镇制糖产业演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与老挝进行合作,中方除提供资金,还提供( ) ①土地②劳动力③市场④技术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3. 改革与调整阶段,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方资源 B. 全球市场 C. 科学技术 D. 国家政策 【答案】12. D 13. D 【解析】 【12题详解】 中国经济较老挝发达,技术力量雄厚,人口密集,市场广阔,与老挝进行合作,中方除提供资金,还提供技术和市场,③④正确;老挝劳动力、地价便宜,劳动力和土地有老挝提供,①②错误;排除ABC,故选D 【13题详解】 根据我国某边境城镇制糖产业演化可知,在改革和调整阶段,关闭小糖厂,制糖业改制主要国家带动改革,在一带一路的引领下,与老挝进行合作,主要是受国家政策的影响,D正确;受地方资源、 全球市场和 科学技术影响小,ABC错误;故选D。 【点睛】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合作:经济发达地区具有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经济欠发达地区具有原材料、劳动力、地价等优势。 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该流域属资源性缺水地区,其上中游的水量输送对下游的生态环境改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目前分配给黑河下游流域的最大水量阈值应不大于11×10⁸m³。图示意黑河流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推测黑河下游流域选取4月份作为调水时机的主要原因( ) ①避免调水和灌溉用水相互干扰②此时上游来水量最大 ③此时为植被的生长发育关键期④此时调水损耗量较少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15. 若分配给黑河下游流域的水量超过阈值,最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地区是( ) A. 祁连山区 B. 黑河上游 C. 黑河中游 D. 黑河下游 【答案】14. A 15. C 【解析】 【14题详解】 黑河流域种植区主要在中游,下游为草原和绿洲,下游选择4月进行调水,一方面可以与5、6月作物生长期错开;一方面4月是草原和绿洲上植被生长的关键时期,为了防治荒漠化,需要对当地植物进行补水,①③正确;由图可知黑河河流补给主要靠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4月两者补给量都较少,上游来水少,②错误;调水损耗季节差异不大,和调水方式相关,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若分配给黑河下游流域的水量超过阈值,中游种植业灌溉用水将会缺少,影响较大,C正确;调水主要从由中游调水,对祁连山区和黑河上游影响不大,对下游本身有利影响更多,ABD错误。故选C。 【点睛】河流补给有大气降水、冰雪融水、湖水、沼泽水和地下水补给等多种形式。最终来源是降水。多数河流都不是由单纯一种形式补给,而是多种形式的混合补给。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弥河发源于山东中部沂山,向北注入渤海。2018年8月中旬,受台风影响弥河水位迅速升高,下游发生多处漫堤和决堤险情,形成洪涝灾害。洪水过后,某科研小组对弥河下游洪水淹没区进行了钻孔考察。钻孔洪水沉积物粒度总体偏细,科研小组提取了洪水沉积层中细粉砂组分C1和粗粉砂组分C2,并绘制了含量变化曲线。图左示意弥河流域及钻孔位置,图右示意钻孔岩芯图及C1和C2的含量变化。 (1)说明钻孔洪水沉积物粒度总体偏细的原因。 (2)根据C1和C2含量变化的相关性,绘制Ⅳ期C2含量的变化趋势曲线,并分析该时期的洪水特点。 【答案】(1)钻孔取自河流下游地区,流域内落差小,距物源区较远,粗粒组分难以到达;采样位置为宽河道区域,行洪道突然展宽,洪水过境此处时流速变慢,输砂能力进一步减弱;研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