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知识精讲架构+备课精研精梳】高二历史 课件(选择性必修3)

举报
资源描述
第第1414课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结合图文材料,找出文化传承的载体课前导入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四川博物院藏)文翁,汉景帝后期,担任蜀郡守。公元前143年至公元前141年间,蜀郡太守文翁曾创建文翁石室,是中国的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文翁石室”创立不久,即以学风卓荦,人才辈出而名冠西南。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下令全国效仿文翁兴办学校。学校书籍图书馆博物馆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课程标准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目录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一)古代学校教育(二)近代大学(三)现代中国学校教育二、印刷书的诞生与发展三、图书馆的发展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中国国家博物馆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一)古代学校教育中国自古以来就高度重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随着时代变迁在曲折中发展。官学先秦时期“学在官府”西汉设立的太学西晋设立的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汉代设地方官学:如郡国学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一)古代学校教育 1、中国官学(1)先秦时期:学在官府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君主们为了“有智为寡人用之”,而设立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并给予优待。于是,各派学者纷至沓来,在学宫中“聚人徒,立师学,成文典”,或潜心钻研、或聚会论辩,甚至就国计民生直抒己见。稷下学宫虽为官方创办,但为诸子百家的自由研究、辩论提供重要平台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一)古代学校教育 1、中国官学(2)西汉设立的太学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在太学里置五经博士,规定太学生为博士弟子,儒生以传习、阐释“五经”为业,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经学形成使中国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使儒学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太学的影响魏晋时期,统治者将太学作为表彰文治的“装饰品”,国家为了让太学生研习学问,给予免役的特权。然而,由于当时战争、土木工程的繁多,反而本末倒置,很多人进入太学以求“避役”。结果,便导致因门第而拥有免役特权的“高门子弟”不屑于进入太学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一)古代学校教育 1、中国官学(2)西汉设立的太学他们厌恶太学更重要的理由,还有负责教学的太学博士地位低下,素质恶劣,对儒家学问不甚关心。随着“门第世族之风”的形成,官僚们基于门阀,而不再依靠太学。佛教、老庄学说的盛行,也使得知识分子热衷于佛学、玄学。西晋泰始八年(272年),因学力不足,朝廷决意遣散太学生。分析魏晋时期太学教育衰弱的原因。统治者政策导向太学生入学目的不纯士族政治及九品中正制选官的影响;儒学受到当时佛学、玄学思想的冲击。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一)古代学校教育 1、中国官学(3)西晋设立的国子监西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设国子学,与太学并立。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作为唐朝最高学府的国子监,仅唐太宗时,就接收百济、新罗等周边国家派遣的入学子弟八千余人,后来的崔致远、金可记等甚至通过科举入仕。国子监也允许少数民族首领子弟入学就读。唐代宗时期,虽干戈多兴,灾害四起,仍坚持恢复国子监,并下诏:“其诸道节度、观察、都防御等使,朕之腹心,久镇方面,眷其子弟负经来学,宜集京师六军诸将子弟,欲得习学,可并补国子学生。”科举制度废除后,国子监并归学部。除原有礼仪职能仍予保留外,教育职能则完全归于新式学校文化政策较为开明促进民族交融,巩固国家统一抑制地方割据的欲望强烈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一)古代学校教育中国自古以来就高度重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随着时代变迁在曲折中发展。私学春秋时期私学产生,孔子首创唐代以后私学得到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教育的重要形式;宋代是书院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书院制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一)古代学校教育 2、中国私学(1)私学产生的背景私学产生的背景:(1)经济:铁力牛耕的使用,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加速了封建身产关系的孕育成熟。(2)政治:新兴地主阶级为保护自己的利益,积极要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进行社会政治改革(3)文化:学术下移和士阶层崛起又为私学的产生与蓬勃发展提供了知识基础和人才储备。(4)社会环境: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争霸局面出现,各国统治者无力顾及官学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一)古代学校教育 2、中国私学(2)私学的发展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部分学生曾放弃儒学投奔少正卯门下;墨子早年学儒,而后弃儒自成学派;陈相原来是楚国儒者陈良的弟子,后弃儒学农。反映了私学教育的开放性汉武帝兴办官学,但并未使私学停止,相反,私学在官学的影响下得到发展。许多硕学名儒,在未从政或任博士之前,一直从事私人教学,还有一些已经为官者仍然从事收徒教学之事。汉代私人教学从形式上分为“蒙学”或“精舍”(或称“精庐”)两种,蒙学即童蒙的地方,也就是启蒙教育。精舍是私人专门建立的教学基地,由当时的经师大儒创办,这种私学兴起于西汉,到东汉时特别兴盛,其普及程度在古代史上空前。精舍的学生都比较多,少则百十人,多则千人以上。私学是对官学必要的有益的补充;私学在官学的影响下得到发展官学与私学并存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一)古代学校教育 2、中国私学(2)私学的发展唐代以后私学得到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教育的重要形式;宋代是书院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书院制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小学教育相当普遍,多为私学,二程和张载等著名学者都做过教习儿童的私学导师;私学的发展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发展私学服务于封建专制统治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1)宋代程朱理学的兴起并向基层渗透,促进了书院的发展。(2)宋代重文抑武,大兴科举,推动了书院的发展(3)宋代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经济的发展为书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无无论论官学官学还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传播上,都播上,都发挥发挥了不可替代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传承。承。科科举举考考试试的推行,也有的推行,也有赖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意意义太太学学国子国子监官学官学私学私学学塾学塾村学村学蒙学蒙学书院院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一)古代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一)古代学校教育3、古代西方的学校教育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古罗马学校在罗马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希腊学校教育中有用的东西,使之为罗马的政治经济发展服务。罗马学校延续了许多希腊学校中开设的课程,但被希腊人引以为豪的“哲学学校”在罗马则从未设立过。古罗马教学中注重吸收希腊学校教育中对政治经济发展有利的东西,而哲学内容在罗马并未设立,这说明罗马的教学带有强烈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二)近代大学中国北大:n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的京师大学堂,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n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n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二)近代大学中国清华:n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n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二)近代大学抗战时期教育西迁:n1938年4月,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等学校西迁至昆明后,组建成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西南联大校歌歌词中写道:“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二)近代大学西方:n西方近现代大学的起源于欧洲的中世纪大学。(一些自治城市兴办大学)n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n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进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n美国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近代大学探究:中国近代教育兴起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兴起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发展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发展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近代大学探究:欧美相比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呈现的特点 近代的大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不是在摧毁中世纪大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中世纪大学的一系列制度在近代大学以至整个高等教育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中世纪大学的学院体制、学位制度,都成为近代大学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中世纪大学的一些实质性的要素仍继续作为近代大学的重要精神财富,并得到发扬光火。而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基本上与传统的高等教育没有直接的联系。无论是洋务学堂,还是大学堂,都未与原有的太学、国子监、书院等高等教育机构发生实质性的关系。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到近代初期似乎发生了中断,而以京师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为标志,这个过程仿佛突然改变了原有的前进方向,并且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向前仲展。摘编自张斌贤中外近代高等教育发展机制的比较研究突变性突变性学习、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的产物学习、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的产物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三)现代中国学校教育新中国成立初:n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n内容: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提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n影响: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三)现代中国学校教育新中国成立初:n事件:交通大学西迁n背景:(1)新中国调整工业建设(2)文化发展和高等教育布局(3)支援大西北建设(4)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开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1958年,为支援祖国大西北建设,先后有1472名教职员工从上海交通大学迁到了西安,其中有教授、有年轻的讲师,也有学校教学工厂的技工,以及幼儿园老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西迁人。交通大学西迁是国家调整新中国工业建设、文化发展和高等教育布局的重大举措,影响巨大、意义深远。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三)现代中国学校教育改革开放后:n背景: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n内容: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n影响: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迈入新征程,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高校毕业人数增长到820万。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保障。二、印刷书的诞生与发展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龟甲、兽骨、青铜器、玉石器、竹木简、帛。公元前30世纪春秋战国-秦汉前2世纪公元105年唐朝11世纪中叶15世纪中叶古埃及出现纸草书卷,书籍雏形简策、帛书,中国最早的书籍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制出“蔡侯纸”雕版印刷品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 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图书馆的发展外国奴隶社会亚述图书馆: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书籍(泥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