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02

举报
资源描述
2016年秋人教版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 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体会本文从不同侧面描绘的春景之美,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并加以欣赏。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理清文章的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春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排比、比喻、拟人等语句的表达作用。 难点 1.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1.朱自清的画像。 2.江南春季的图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刚才说的都是古人对“春”的描绘,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今人是如何称颂“春天”的。请打开课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春》(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朱自清的创作以散文与诗歌为主,其中又以散文成就最高,其散文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三、整体感知 1.齐声朗读课文。 要求:(1)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 (2)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 2.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3)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这种心情? 四人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全班交流。 (1)《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着力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 (2)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3)盼春。“盼望”、“来”、“近”。 四、课文精读 1.盼春:请同学朗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作者期盼的语气。 (1)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两种修辞? 拟人和反复。 (2)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期盼的心情吗? 通过这样一种叠用,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不仅表达了自己急切和渴望的心情,而且将读者的心牢牢地抓住,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为什么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 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把春天拟人化,写它的脚步,仿佛一个你最喜欢的人在远处向你招手,缓缓向你走来,一种欣喜感油然而生,让人倍感亲切。 2.绘春:接下来呢,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朗读第2自然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 (2)从这一段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先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作者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景象。 (3)这一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和排比。 排比: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作用:使句子整齐和谐,有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过渡:这一段是作者在描绘春天时的总写,他用非常概括的语言勾画出了春天的整体景观。那么接下来作者就要对春天进行仔细地观察,用他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春天的美,为我们展现一幅幅春的画面。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3~7自然段,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几幅画,分别以哪一种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 展现了五幅图画,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1)春草图,请同学朗读第3自然段。 ①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春草图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 质感:嫩嫩的。写出了小草柔嫩的特点。 颜色:绿绿的。用绿色来象征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命力:首先,用“钻”字写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这种钻不是一下子钻上来的,而是偷偷地钻上来,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声不响地长出来的样子。其次,“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表明了春草分布广阔,绿满大地。刚才是从一棵小草写它旺盛的生命力,现在又从整片的小草写它旺盛的生命力。 “偷偷”二字写出不经意间,小草悄然而出的情态,也表现出作者的惊喜之情。“钻”则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 ②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小孩的画面呢? 小草和小孩子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③这些景象也正映现出了作者对春天的一股强烈的热爱之情。这种用景物的描写来寄托作者感情的写法,叫作借景抒情,也叫情景交融。(可以叶子、风、草为例作对比) (2)春花图。 这段共有几句话?想想每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什么特点? ①拟人,写春花报春的气势。 ②比喻,写春花色彩的艳丽。 ③通感,写春花气味的甜香。 ④衬托,写春花数量的巨大。 ⑤比喻,写春花种类的繁多。 总的特点:春花万紫千红,争芳夺艳。 从中,我们看到,五句话,写了五层意思,层次极为分明,都围绕着春花写,中心十分突出。 (3)春风图。请一位同学背诵这一段。 春草和春花,都是具体、形象、可感的事物,作者容易写,我们也容易读。而春风是一个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作者怎样去写呢? ①作者写春风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 先写风的温和,再写风的香气,后写风的和悦。 ②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从人的哪些感觉来写的? 触觉、嗅觉、听觉。 ③为什么要把春风比成母亲的手,而不比成父亲的手,或者其他什么人的手呢? 母亲的手的普遍特点是温顺柔和,而父亲的手的特点是粗犷刚毅。因此,这一比喻从触觉的角度非常巧妙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把本来看不到摸不着的风形象化了。 ④风本来是没有味道的,这里哪来的香味? 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嗅觉感受到了春风带来的各种气息,有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有青草味儿,也有花的香,写出了春风的香甜和醉人。 ⑤作者还借助听觉写出了风的和悦,请问他听到了什么? 鸟儿“清脆”、“婉转”的叫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和轻风流水应和,这是多么动听的音乐。 以上我们看到作者从触觉、嗅觉和听觉三个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美妙感人。再看到春花图,作者也同样运用了这三种感觉,还有视觉。从中,我们看到,文章对春景写得如此具体生动,是和作者多方面的感觉和深切的感受分不开的。 (4)春雨图。 ①春雨有什么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这些特点?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 ②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由静景到动景,从人物到景物,由近到远。 ③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顺序由物及人,由近及远。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细”和“密”。两个比喻形象生动。特点:细密,轻盈。 ④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 “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5)迎春图。 第2~6自然段着重写景,第7自然段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一年之计在于春,“计”,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工夫:时间。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动绘静,语言非常生动。 3.颂春。朗读第8、9、10自然段。 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比喻、拟人、排比。 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文章描写的顺序也耐人寻味,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示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请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去体味文中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 二、巩固理解 1.请学生闭上眼睛,心里想着春天,结合自己对春天的亲身感受,口头描绘一下跃入脑海的第一幅春的景象。 2.(结合学生的体会)第一幅跃入脑海的春景一定是你最喜欢的。那么,朱自清是怎样来描绘他最喜欢的春景的呢?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春景图?(读一读,读出情) 3.以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结合屏幕上的要求,对共同喜欢的春景图进行探究、研读。 (1)通过对你喜欢的字、词、句的圈画、分析、交流和讨论,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2)请你通过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 4.比较五幅图。 (1)比较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之间的异同。(从特征、角度、写法、修辞方面比较) (2)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何关系? 其他四幅图作层层铺垫,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 三、文章脉络 盼春:盼、来、近(总领全篇,引起下文) 颂扬奋发向上 的精神,憧憬 未来美好的生活 (深化主题) 四、文章主旨 本文抓住春天的特点,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把握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五、写作特点 1.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 作者对春天深沉的赞美之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 2.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 作品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制作了五幅画面。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在揭题后,最后奇峰突起。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有变化。 3.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 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比如写蜜蜂嗡嗡地“闹”,写花香在湿润的空气中“酝酿”,写鸟儿“卖弄”喉咙,写细雨在微风中“斜织”等等,含义丰富,形象生动。文章的句式也富于变化,在散语中大量使用对称或排比的短语或短句,既流畅又整齐。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 六、板书设计 盼春―→绘春―→颂春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本课教学,一是通过反复诵读,咀嚼推敲,来领会它们精彩的写法和表现的情境美。二是加强思维与语言的训练。我先给学生做样子,就春草的描绘进行分析,明确写了些什么,从哪些角度描绘的,哪个词或哪些词用得特别精当,描绘时主要运用哪些方法。然后帮助学生自读课文,有条理地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能把理解、口述、朗读结合起来,学习的效果比较好。 2 济南的冬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弄清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准确把握济南冬天特征的艺术功力,并感受作者乐观进取和热爱祖国风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把握作者笔下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并学习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致的描写,怎样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的写法。 难点 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班内展示的学习过程,学习运用比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