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一(含答案)

举报
资源描述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息和情感不可混淆 徐默凡 ①人类的语言具有两大功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 表情达意: “表情”就是表达情感,“达意”就是传递信息。但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重视信息交流,而忽略了情感沟通,这和语言中情感表达的特殊性是有很大关系的。 ②情感表达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情感形容词和心理动词,前者如高兴、悲伤、哀愁,后者如羡慕、嫉妒、怨恨。这些表达虽直接明确,但其实主要用于事后对感情的外在描述,并不经常用于感情的直接抒发 —— 很少见到有人把这些词语挂在嘴边来表达自己的即时感情。 ③中国人受传统文化习惯影响,表达情感更加隐晦,直抒胸臆的手段比较少见,往往把情感混杂在概念信息中来“曲径通幽”。比如在概念意义之外加入褒义或者贬义的情感色彩,同样是“协同合作”的意思,好人就是“团结”,坏人则是“勾结”。称呼别人时,尊敬的用法是“一位”和“您”,不尊敬则是“一个”和“你”。还有些词语字面上不是情感词,却纯粹用于情绪表达。比如詈骂语“垃圾”“人渣”,骂人者和被骂者都不会认为人会变成“垃圾”或者“渣滓”,只是表达极端的蔑视情绪而已。而祝福语、祝贺语等礼貌表达则情感功能大于概念功能,“天天快乐”“永远幸福”在事实层面都是不太可能成立的,只是表达了一些美好的情感。 ④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的纠缠,就容易产生一个语言使用的误区:混淆信息和情感,把情绪当作信息来进行交流,甚至用情感宣泄来代替理性思考。在公共社交网络上,很多骂战就是因为这种混淆而引发的。比如这样一则评论:“现在还有人有这种脱离时代的想法,是没脑子还是脑子里进了水?”前半句是一个信息描述,后半句的“没脑子还是脑子里进了水”却超出了信息推断的限度,带上了侮辱性的情感表达。由此带来的后续回应就不会是理性的讨论,可能也是谩骂式的,如“你才是脱离时代的脑残”,如此,交流双方就会陷入一场毫无价值的情绪对抗中。 ⑤除了 上述明显的混滑, 还有一些 隐蔽的情况。有些语言用法混合了信息传递和情绪表达,即使信息传递没有问题,因为情感表达不当也容易引发争论。突出的如语气语调,在书面交流中表现为标点符号。最常见的就是叹号,一个陈述性的事实加上了叹号,就附加了强烈的情绪。再如表现反问语气的问号,反问句在语义上等于否定性的陈述句,但反问不仅是命题上的否定,还带上了质疑、批驳、讽刺等情感。因此,叹号和反问句都不可滥用,否则情感就会凌驾于事实之上,语气就会变得咄咄逼人,甚至触目惊心。比如: “情况就是这样了!特向大家报告!如有建议,请务必今晚反馈!”明明是请求建议,用了太多叹号,居然带上胁迫的口吻,令人相当不快。网络交流中,经常见到滥用感叹号和反问句的情形,这也是造成情绪对抗的重要原因。 ⑥让信息的归信息,情感的归情感,人际交流会更有效。 (有删改) 16 .下列对文章观点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言表达需要区分 “ 表情 ” 和 “ 达意 ” 两种不同功能。 B .使用语言,既要重视信息交流,更要重视情感的沟通。 C .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二者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替代。 D .信息传递应该处理好情感因素,避免不当的情绪表达。 17 .下列对文章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语言的功能角度入手,逐层深入展开论证,结尾自然得出结论,结构严谨。 B .文章第三段论证中国人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特点,从三个方面,具体进行了论证。 C .第四段举一则网络评论的例子,论证了侮辱性的表达不会带来理性讨论这一观点。 D .文章中 “ 除了 ”“ 还有一些 ” 等等词语的使用,表述严谨,增添了论证的严密性。 1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语中只有少部分词语是直接用于抒发感情的,其余大部分词语都是暗含感情。 B .汉语词语对情感的表达是多样的,有的包含褒贬,有的情感功能大于概念功能。 C .有效的人际交流需处理好信息传递与情感表达的关系,而这需要恰当选择语言。 D .标点符号在语言表达中具有特殊的情感功能,用好了增色,用不好会适得其反。 2、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上海、吉林等多地疫情发生期间,网络上关于疫情的信息严重过载,出现了很多谣言。谣言的病毒式传播对中央要求的坚持 “ 动态清零 ” 总方针产生很大干扰,不利于万众一心打好抗疫 “ 动态清零 ” 攻坚战。 ②谣言之所以能以假乱真蛊惑人,有其内在奥秘。只有弄清谣言生成、传播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谣言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信息黑洞的存在。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认为,谣言总是起源于一桩重要而扑朔迷离的事件。它是在一群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是一种集体行动,目的是给无法解释的事件寻求一种答案。谣言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人们经常是根据印象而不是事实对其进行判断。当某一事件被公众关注,此时又没有真实信息的补给,谣言就出场了。等到谣言成为满天飞絮的时候,再有真相出现,为时已晚。也就是说,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跑遍了半个世界。 ③疫情背景下,谣言极易滋生和传播,引发 “ 信息疫情 ” 。 “ 信息疫情 ” 往往与处于危机状态的人们对于风险的扭曲、失真认知有关。互联网编织起来的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使得谣言传播甚为方便。因物理媒介的广泛互联,人们对疫情获取的信息量激增。但对于多数人而言,因为没有对等的信息鉴别能力,无法判断自己关注的信息的真伪,容易引发心理恐慌,又进一步造成新的认知偏差。于是,一则谣言从起飞到落地,不需要费多少周折,即可释放出巨大的 “ 信息噪音 ” 。 ④有三类人群容易成为谣言易感人群。第一类是青少年,他们缺乏知识积累、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是不实信息的易感人群。第二类是老年人,他们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敏感性和接受能力较弱,往往依靠积累多年的生活经验作为选择、判断信息的依据。第三类是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人群,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训练,这类易感人群对于谣言的鉴别能力会弱一些,也就容易被谣言捕获。 ⑤对谣言进行 “ 反制 ” 是必要的,首先是要编织好法规的防护网。不管是谣言制造者还是传播者,也不论是出于何种动机,只要他们的现实行为违反了法律,就要为此付出代价,受到相应的惩罚。责任部门要加强对自媒体的管理,明确行业红线和底线,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自媒体的责任意识,解决自媒体责任缺位问题。 ⑥同时也需要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没有人天生就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公众的媒介素养绝对不是像口红一样的装饰品,而是社会发展的 “ 刚需 ” 。此次由奥密克戎病毒引发的几个城市的疫情,是对公众媒介素养的一场前所未有的考试。媒介素养的提升,仅靠个人努力还不够,需要政府、社会以及专业机构,特别是专业教育机构的共同参与,合力推动。 (摘编自《光明日报》 2022 年 4 月 28 日,作者张涛甫,有删改) 14 .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对谣言的三类易感人群要加强宣传和正面引导。 B .对谣言进行 “ 反制 ” 需要编织好法规的防护网。 C .预防谣言产生和传播需要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 D .破解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奥秘,防止谣言蛊惑人。 15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从上海、吉林等地发生疫情期间产生了很多谣言写起,引出了论题。 B .文章第 ② 段提到的美国社会学家特 · 希布塔尼关于谣言的看法属于事实论据。 C .文章第 ⑥ 段中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 “ 疫情 ” 比作 “ 前所未有的考试 ” 。 D .文章论证思路清晰,先从现象和危害写起,再具体分析,最后提出解决措施。 16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本文所说的 “ 谣言 ” 的一项是( ) A .《邓稼先》一文中,美国传说曾做过费米助手的寒春参与了中国原子弹工程。 B .《最后一次讲演》一文中,反动派说李公仆先生被暗杀是因为 “ 桃色事件 ” 。 C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的妻子、妾和客人都说邹忌比城北徐公美。 D .《藤野先生》一文中,有人说鲁迅取得好成绩是因为藤野先生提前泄露了题。 3、 阅读《无言之美》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②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③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这句话讲得通俗一点儿,就是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不说谎包含有两种意义:一、我们所说的话,就恰是我们所想说的话;二、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 ④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吗?或者我们问得再直截一点,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 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 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 ⑤这个问题是了解文学及其他美术所必须回答的。现在我们姑且答道: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⑥先从事实下手研究。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图。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不消说得,在同一视域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图画就不然。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所以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第二,我们再问,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所发生的印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 ⑦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17 .解释文中第 ④ 段划线句 “ 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 ” 中的 “ 不爽 ” 。 18 .选文第 ⑥ 段除了运用举例论证,还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9 .请结合第 ⑦ 段的内容,说说第 ⑤ 段划线句中文学语言所应希求的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希求? 20 .下面是著名漫画家丁聪的照片和自画像。请根据选文的相关内容,对照片和自画像加以赏析。 4、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弘扬劳模精神 ①今天的我们,习惯了动动手指外卖送来,语音指令机器人擦地。那么,劳动离我们已经远了吗?不是的。产业结构变化、社会分工细化,不会改变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在当下中国,一分钟,快递小哥收发7.6万件快递,“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运算750亿亿次。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也为劳动者、奋斗者实现人生出彩提供了广阔舞台。 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不同时代的劳模,给了今天的我们怎样的启迪?劳动的内涵在更新,劳模的标准在“进阶”,“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始终是不变的秘笈。 ③学习劳模,要学习他们身上闪耀的信仰光彩。“人间万事出艰辛。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我们付出艰苦努力”。盘点这些劳模,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