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三(含答案)

举报
资源描述
1、 弘扬民族精神 贡献青春力量 温静 ①“我为伟大的祖国和人民而骄傲,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而自豪!”习近平主席发表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对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赞扬,引发强烈反响。 ②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地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对新时代青年来说,自当弘扬民族精神,执着追求,不断进取,用奋斗回答时代之问、青春之问。 ③自强不息是对当今时代的不辜负。我们正处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驻村青年干部群体功不可没;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返乡创业青年大展拳脚;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青年创新团队大放异彩;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越来越多匠心青年脱颖而出……伟大时代孕育着更多机会,搭建起更大舞台,提供了更多选择。时代造就了青年,而青年也在创造并推动这个时代。 ④自强不息是对未来人生的不设限。时代楷模张桂梅校长创办的华坪女高,有一段震撼人心的誓词:“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这句话激励了许多家境贫寒的山区女孩,不认命、不服输,走出山区,看见更广阔的世界。自强不息,就是坚定自己的人生要由自己设定。从“我也就这样”的自我束缚到“我还能这样”的突破,不仅打破了一种观念,更开启了一种新的人生。 ⑤自强不息是顺境中的不放松。许多青年都有这样的情况,就是在实现阶段性目标后斗志减退、思想松懈、惰性渐生。考上大学后只想着及格就好,进入职场后只想着差不多就可以。在最应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也就放弃了未来的无限可能。青年是最有朝气、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群体,应当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每一个机遇里收获成长,从每一次挑战中磨砺成熟,从而找到实现青春梦想和人生价值的正确打开方式。 ⑥自强不息是逆境中的不放弃。李大钊曾以激昂的笔触描绘出青年的独特气质:“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当今,90后和00后以行动展示出青春的生机和力量。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许多人的发展节奏:备战半年的资格考试临时取消;精心准备的求职面试突然更改方式;万事俱备、只待实施的工作方案始终无法启动……但他们并不气馁,以乘风破浪的姿态向目标前进。青春无悔,奋斗无价,越是迎难而上,就越能体验到拼搏的意义。 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中国青年要乘势而上,涵养自强不息的青春气质,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为铸就新的历史伟业贡献青春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 2021 年 1 月 24 日) 2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2 .选文第 ④ 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3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对 “ 民族精神 ” 进行了论述? 24 .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从古至今,中国就有许多自强不息的人物,请从当代人物中任举一例,为本文补充一则事实论据。 2、 建筑是文化的传承创造 程泰宁 ①身为一名建筑师,每当被问及“中国传统园林是不是对你的影响很大”时,我总是笑着回答:“可能中国古典诗词对我的影响更大。” ②中国古人的造园手法及其营造的意境,的确给我带来许多启示,但包括诗词在内的传统文艺、美学与哲学,对我创作的影响更为深远。不论是李白、王维,还是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我对建筑意境的感悟,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们笔下的诗词。我也常常从怀素、黄庭坚的书法中领悟线条构成,感受空间实与虚、水墨浓与淡的关系,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汲取“意到笔不到”“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理念。 ③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放到建筑中,就是“工夫在设计之外”。我一直认为,要真正做好建筑设计,不仅需要手法和技巧,而且需要理念和哲学支撑。那些世界知名建筑师的背后,无一没有哲学背景和美学源头。所以, 不论 处于何种阶段,阅读、学习和思考对建筑师来说 都 非常重要。我们常说 “文如其人”,实际上建筑作品也如其人,建筑师的素质品位对作品的影响是极其明显的。 ④从中国文学、画论到西方文艺史、建筑杂志,从传统美学到现代、后现代哲学,我从阅读中受益甚多。有两本书我读过很多遍,一本是《文心雕龙》,一本是《艺术哲学》。它们谈的不是建筑,但对我来说,处处都能引发对建筑的思考。 ⑤建筑师做设计,不可能不考虑形式,不可能不考虑功能、技术、经济等现实问题,但我不希望简单地去呈现,而是想表达一些能够冲击人们内心的东西,把形式、功能问题的解决提高到文化层面上来。从根本上说,建筑师的使命不仅是构建更理想的人居环境,还应该是文化的传承与创造。 ⑥作为中国建筑师,我们有责任将中国的建筑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传统与现代如何接轨,这是绕不过去的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好东西要保存,更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和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我在欣赏吴冠中的绘画、林怀民的舞蹈、王立平的音乐时,常常思索他们的转化创新之路是怎么走的。 不同的艺术形式、文化门类之间,完全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借鉴。 ⑦究天地人文之际,通古今中外之变,成建筑一家之言。建筑创作要有文化观和历史观,要有自觉的价值追求。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年轻人的期待。 (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 12 .下面对文章理解 正确 的一项是( ) A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建筑意境的感悟,全部来自于中国诗词。 B .陆游的 “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 ,使作者 “ 工夫在设计之外 ” 的建筑设计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C .建筑师做设计,可以不考虑形式、功能、经济等现实问题,但要考虑人们内心的东西。 D .作者阅读量大,涉猎面广,因此这篇文章的论述语言形象生动、说理性强,思维缜密。 13 . “ 不论处于何种阶段,阅读、学习和思考对建筑师来说都非常重要。 ” 这句话中加点的关联词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理解。 14 .文章的首尾段之间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15 .作者说 “ 不同的艺术形式,文化门类之间,完全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借鉴 ” ,我们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体验,请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看法。 3、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刚与柔 ①道家贵柔。《道德经》第四十三章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家哲学看似逆来顺受,实则蕴含着强大的反冲力。 ②与道家“柔中见刚”相反,儒家是“刚中见柔”。 ③儒家是一种刚毅的哲学。 曾子言: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孟子言: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儒家哲学的刚毅,体现在对家国的担当。儒家可以以身殉道,这一点,与“明哲保身”的道家哲学截然不同。 ④但儒家也有温柔敦厚的一面。我们只要看孔子的举止言行,就很清楚了。《孔子家语·致思》中,讲了一个很温暖的故事。孔子到楚国,有一个打渔人,献一条鱼给他,他不接受。大约他觉得,渔夫打鱼太辛苦吧。但这个打渔人说,天气暑热,又卖不出去,如果不送给你,只有扔掉这条鱼。孔子听说,便欣然接受了这条鱼,然后让弟子洒扫庭除,用这条鱼祭祀祖先。弟子不解,问孔子:“这条鱼是渔夫准备扔掉的,您却用它来祭祀,恐怕对祖先不敬吧。”孔子答道:“我听说,爱惜食物,怕食物变质而将之送给别人,是内心仁厚的人。既然如此,怎有接受了仁人的馈赠而不祭祀的呢?”孔子很郑重地用这条鱼祭祀,因为这条鱼身上寄托了渔夫“惜物”的美德。孔子是用一颗慈柔的心看待他人的,他总是在他人的言行中去寻找美德,寻找优点,而不在意他人的行为是否冒犯了自己。按照常人的想法,一条准备扔掉的鱼,却拿来送给我,这动机本来就不纯,也许一赌气,顺手也就将这条鱼给扔了。儒家的“柔”不是柔弱,而是对他人人格的一种尊重。孔子总是用最美的动机去揣测他人,这才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这样的自信。 ⑤生活中,离不开“柔”。无论是作为一种权宜之计,还是作为一种人格风范。我们常说:“身在屋檐下,哪有不低头?”一个人,要有服输的气量。此时低头,正是为了他日抬头。特别是理想抱负越是远大,越是要学会低头。有时候,小的方面屈服,正是为了大的方面伸展。大丈夫能屈能伸,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对一意孤行、匹夫之勇并不赞赏,道理就在这里。“柔”体现出一种忍让,一种谦卑,一种对他人的谅解和包容,也是一种自信,对自己所拥有的人格优势的自信。特别是,“柔”在保全自己,以期未来有所作为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⑥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儒家文化恢弘的气度,是道家文化无可比拟的,儒家文化中的刚毅,是特别动人的。“独善其身”比起“兼济天下”来,相对而言,要容易得多。如果每个人都想“独善其身”,那么国家民族的大厦由谁来支撑?在这一点上,儒家文化恢弘的气度,是道家文化无可比拟的。儒家文化的刚毅不屈,哺育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报国、救国、开拓祖国的疆土,加强祖国与世界的联系,将祖国的文化推出去,将世界的文化引进来。屈原、苏武、史可法、秋瑾,都是彪炳千秋的仁人志士。也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批志士仁人,在关键时刻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才能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论什么样的敌人,也打不垮。 ⑦“刚”与“柔”是浑然一体,相互转化的,也就是刚柔相济。《周易·系辞下》言:“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生命,就是在“刚”与“柔”之间去拿捏其中的分寸,把握其中的火候。 分寸拿捏准了,火候把握对了,我们的人生,就像炼丹炉中炼出的金丹,可以济世救人,也可以自救,多么好。 1 .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 .选文 ③ 段中画线句可否换成下面的句子?请写出理由。 孔子言: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3 .请简要分析选文 ④ 段的论证思路。 4 .选文 ⑦ 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 .选出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说法 有误 的一项。( ) A .选文 ① ~ ③ 段运用对比手法,阐述了道家与儒家的 “ 柔 ” 的不同,引出下文论述 B .选文 ⑤ 段阐述的观点是 “‘ 柔 ’ 在生活中不仅是一种权宜之计,也是一种人格风范 ” 。 C . “ 大丈夫能屈能伸 ” 说的是做人要有服输的气量,不能一意孤行,退匹夫之勇。 D .儒家 “ 刚毅 ” 的动人之处在于不仅想到了保全自己,还想到了民族和国家。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性善和仁政 罗汉 ①纵观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思想,最重要的就是“性善”“仁政”学说。 ②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大家熟知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也是表达性善的经典名句,体现了人人所具有“性善”的本能。 ③孟子的“仁政”学说,继承孔子的“德治”思想,旗帜鲜明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人民的疾苦摆在国家和君王的前面。孟子认为,这是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施行仁政,必然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国家也可长治久安。在《孟子》一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孟子语重心长地劝说君王:“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可惜他周游列国,从未得到任何君王的真正采纳。 ④不过,儒家的治国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唐太宗李世民听取“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忠告,安抚百姓,发展生产,和周边少数民族联合,才实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历史上其他的繁荣盛世,如“光武中兴”“康乾盛世”等,莫不得益于统治者施行仁政;相反,残暴无道的君王,等待他的命运只有灭亡。 ⑤“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依据。“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正像他所说的那样:“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